中国还有多少人知道“样式雷”?

文摘   2024-10-23 08:00   浙江  

在清代康熙到宣统的二百多年时间里,有一个雷姓家族,他们主持或参与了几乎所有清代皇家建筑的设计与建造。


这些建筑包括但不限于圆明园、颐和园、天坛、中南海、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它们的辉煌与壮丽,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响亮的名字——“样式雷”。


“样式雷”家族来自江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


明末清初,他们家族在南京居住,后来随着三藩之乱的平定,家族中有人开始北迁,其中就包括雷氏兄弟雷发达和雷发宣。


他们带着子女,定居在北京海淀,继续发扬家族的建筑技艺。


在南方时,他们就以楠木盖楼、装修、做家具而闻名,来到北京后,更是凭借自己的手艺,在清廷的宫禁营建中崭露头角。


康熙二十二年,雷发达来到了北京 ,他以精湛的建筑技艺和独到的设计眼光,成功参加了清廷的宫禁营建。


他的才华得到了康熙帝的赏识,从此,雷氏家族便与皇家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康熙三十二年,雷发达去世,但他的事业并未因此中断,而是由他的子孙们继续发扬光大。


雷金玉、雷家玺、雷景修、雷廷昌等雷氏子孙,都继承了祖辈的事业,长期主管着样式房的工作,为清代皇家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做出了巨大贡献。


八国联军侵华时,北京城和城内外各类皇家建筑遭到了严重破坏。


面对这一惨状,雷廷昌及雷献彩毅然决然地主持了大规模修复、重建工程,如北京正阳门及箭楼等城楼、大高玄殿、中南海等。


他们不仅使这些皇家建筑得以重焕生机,更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雷氏家族在建筑设计上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他们参与建造的建筑本身,更体现在他们独特的建筑理念和设计手法上。


他们制作的建筑烫样,就是其设计才华的集中体现。

烫样·颐和园治镜阁


烫样·圆明园廓然大公


这些烫样按1/100或1/200的比例制作,用草纸板热压制成,其台基、瓦顶、柱枋、门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风纱窗等均按比例制成,精致而逼真。


这些烫样不仅供皇帝审定设计方案时使用,更成为了后世研究清代皇家建筑的重要资料。




“样式雷”的作品在选址上非常讲究,他们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确保房屋既能冬暖夏凉,又能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很多建筑工艺即便在今天看来都相当先进。


同时,样式雷的作品轴线感特别强,如东陵的景物和建筑就是相互对应的。


每走一步你都会发现,远处的建筑像是跟着我们的脚步在走动,这就是样式雷建筑的巧妙之处。


然而,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朝的灭亡和皇权的消失,作为皇家建筑设计的样式房差务也随之消失


雷献彩作为末代“样式雷”,在经历着“失业”的痛苦时,还要忍受无人后继香火的悲哀。


双重打击使得他郁郁而终,这也标志着“样式雷”家族的辉煌时代就此终结。


除了历史原因外,“样式雷”的没落还与吸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样式雷图档的记载显示,至少从雷思起、雷廷昌起就开始抽鸦片。


他们可能是因为受伤而吸毒止疼,结果却染上了毒瘾。


清朝败亡后,各地战乱频繁,雷氏家道迅速败落,几乎没有人再从事建筑行业。


家族后人为生计所迫,开始变卖家中的图档收藏。

样式雷设计手稿-圆明园九州清晏立样


样式雷设计手稿-故宫建福宫立样


由于“样式雷”声名显赫,这些图档在市面上十分抢手,并开始流往海外。


幸运的是,一些有识之士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以朱启钤先生为首的营造学社发动了文人及相关机构,将大量图纸和烫样收购回来,为“样式雷”图档的保存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0年,“样式雷”后人将大部分图档卖给了当时的北平图书馆,获得了4500块银圆的报酬。


据说当时的图纸和烫样足足装满了10卡车,这使得大部分图档又获得了保藏。


然而,仍有部分图档分散在雷氏后人手里,并在“文革”期间被偷偷烧掉,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如今,“样式雷”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他们的卓越成就却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万寿寺行宫图样


正阳门箭楼立样




雷氏家族的祖坟位于京西巨山村,整个坟地设计成一艘船形,寓意着雷家人去世后,其灵魂可以乘这条船回到江西永修的老家。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座承载着雷氏家族记忆与荣耀的祖坟,曾遭到过破坏。


2005年3月,样式雷第十代孙雷章宝接到了一个电话:雷氏家族陵园的东北角被建筑公司挖了一个五六米深的大坑。


雷章宝当即报了警并向北京市文物局举报,但由于样式雷陵园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且当时我国还没有实行个人申请制,因此无法进行文物申报。


这使得雷氏家族的祖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面对这一现状,雷章宝感到无比痛心。


他回忆起祖坟地保存最完整的时候,中间有汉白玉的石桌和石鼓,还有用青石围砌的宝鼎,如今却都不见了踪影。


往年他和家人都要按照北方人的习俗去祖坟上祭扫两到三次,可这一年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去……

鸢尾艺术杂谈
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科普杂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