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年前,一个原始人在居住的村落里拾起了一支仙鹤的翅骨。
在把玩一段时间后,尝试着将它做成了一件乐器,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贾湖骨笛”。
“贾湖”指的是今天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处的贾湖村。
又称“贾湖遗址”。
1986到2013年,河南贾湖遗址先后经过八次发掘,一共出土了四十多支骨笛。
发现骨笛的墓葬
它们距今9000年-7800年之间。
也就是说,在9000年前的贾湖人的文化中,骨笛一直延续传承了至少1200年。
这些骨笛以骨为身,以孔为魂,吹奏出了华夏音乐史上最为悠远的旋律。
早期的贾湖骨笛,或许只是狩猎生活中一个简单的工具,用以模仿鸟鸣,吸引猎物,这是人类对自然界声音的一次初步尝试与利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骨笛逐渐超越了其原始的实用功能,成为了狩猎之后欢庆胜利的乐器,见证了人类情感表达的丰富与升华。
从最初的五孔,到后来的七孔,乃至八孔,贾湖骨笛的演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中国远古音乐文化发展的缩影。
每增加一个孔,都意味着音域的拓宽,音乐表现力的增强,这背后,是古人对音乐不断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传统音乐采用的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而现代常用的七声音阶则是外来文化的产物。
不同时期的贾湖骨笛的音阶
然而,贾湖骨笛的发现,特别是那些拥有七孔的骨笛,能够发出近似今天七声音阶的音符,这一事实,无疑是对传统认知的一次重大挑战。
这些骨笛的存在,证明了早在九千年前,中国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较为复杂的音乐理论,能够利用有限的孔位,创造出丰富多变的音律。
这不仅是对中国古代音乐发展水平的一次重新认识,更是对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一次深刻诠释。
贾湖骨笛,以其独特的魅力,让世人重新审视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成就。
当然,贾湖骨笛的制作也是相当不易的。
要知道,动物的骨头每一个都不一样,且毫无规则可言。
原始贾湖人要想在这样不规则的骨管上确定开孔位置,还要制作成相对规范的发声器是极为复杂和困难的。
在这背后,他们可能经过了无数次的测量和修改,才能创造出这样令人惊叹的乐器。
贾湖骨笛自出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有关贾湖骨笛的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如《自然》《古物》等,引起了广泛的学术讨论。
同时,贾湖骨笛也成为文化交流和展示的重要载体,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展览中展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
据悉,直到今天,贾湖遗址已发掘的范围还不到遗址总面积的二十分之一。
也就是说,我们还无法预测,在之后的发掘工作中还会发现什么令人惊叹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