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各参与方的行为变化
4.1.1医保
(1)区域内的医保费用实行总额控制,掌握医保支付主动权和话语权,极大降低了超支风险。
(2)通过“诊断+手术方式”的病种分值支付方法,推动“同病同治同费用”的诊疗方案,促使医生放弃“大处方、大检查”,使临床诊疗行为回归到合理范畴,打击过度医疗。
(3)将“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降低医疗意外”的责任和压力传导至医院和医生。
(4)通过2、3的方式,也降低患者按项目计费时的总费用,从而降低了患者办理结算时最终的实际自费部分。
4.1.2医院
(1)打破了按项目付费时“多做多得”的传统惯性,开始关注“合理性”,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检验,降低不必要的支出,严控医保支付范围内的“高价药耗”。
(2)从传统的重技术、重疑难危重的管理理念,向“性价比”医疗开展转变,突出同病下的更快、更省。
(3)医保支付和内部运营管理摆在了和医疗质量、医疗技术同等重要的位置。
(4)从粗放式规模化的“做大做强”发展模式向精细化效益型“做优做强”发展模式转变。
(5)医保范围内提高的医疗服务,都是一般性常规服务,增值服务需另付。
(6)门诊和特需/国际部将成为跳过医保支付“牢笼”的最佳选择。“明码标价”的让有需求、有能力、有意愿的患者享受高质量服务。
(7)大门诊、小住院,特需10%的上限应该会很快饱和。
4.1.3医生
(1)从追求“先进技术、质量、把病看好”向“同病下的最快、最省、最安全”转变。
(2)追求同病同治疗方案。优化诊疗方案和过程,尽可能减少等待,实现“流水线作业”。
(3)亚专业细分更加突出。千技在手,不如精通一项。找准突破点,在某一个病种某一个术式上做到“顶级”,通过高质量,实现更快、更省。
(4)不再主动使用医保内高价药耗,更倾向用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基础治疗、基础药品。降低总费用。
(5)如果患者需要用,则会推荐纯自费药品和耗材,或者推荐院外购买。
(6)坚决不开不必要的检验检查。
(7)挑选是优势病种的病人,越单纯越好,越复杂的越抗拒。疑难危重由于“不确定性”太高,将会不受欢迎。
(8)迫于控费压力,减少不必要检查治疗的同时,也会减少“术后镇痛”等用于减缓疾病痛苦的治疗,患者的就医体验可能会大打折扣。
(9)治轻病,套高码。
病看的好,不如费控的好;费控的好,不如病案填的好。
4.1.4患者
(1)患者担心的“大检查”“乱检查”现象会消失,想多检查,可能都不行,也许还得“托关系”,住院医生会建议挂个门诊号自费查。
(2)术前检查会大多数在门诊完成,入院即手术会成为常态。
(3)住院过程可能会很紧凑,“久住不手术”的现象估计不存在了,医生比你还着急。
(4)术后想多住几天是不可能了,医生会催着赶紧出院。
(5)想用疗效好的进口耗材和药品,估计是不会有了,想用就纯自费。医保报销的和纯自费之间的价格“差距”会很大。
(6)想特殊,用好药,用先进技术,不怕多花钱,住特需、国际部,再就是私立医院。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会存在,难点和贵点,只是换个方式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