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明医改,嘉哥最近学的比较多,感觉还是比较深入,也写了好几篇相关文章。
关于三明医改,我认为,关键的问题是薪酬计算方式的改革,由医院决定薪酬总量,提到了由政府决定。原来如此!这才是三明医改的核心秘诀!医院工资总额计算才是神来之笔!
政府为此还划定了“两条底线”,嘉哥总结就是:不可超发;不可亏发、也不可发亏。只有医院在发完不亏的情况下,才能按核定方法算薪酬总额,按工作量和工作质量以及考核情况进行发放。
具体细节见《快看!三明医改,医务人员的薪酬这么算、这么发~》
对于嘉哥的分析,很多网友不服;
留言说:三明医改的核心是工分制。
潜台词就是:你瞎说,搞错了,没研究明白。
此外,有些专家,声称:工分制是衡量医务人员工作量的新标准。
工分制,被有些人歌功颂德的不行不行的。
说实话,我不敢苟同。
作为一个行业人员,我们要尊重事实,敬畏人性,不是听风就是雨,瞎胡喊。嘉哥认为,工分制确实是起了作用的,但这不是三明医改的关键,很多人搞错了。而且,嘉哥不提倡、也不支持一味的“工分制”。
大胆的说一句,改革如果失败,一定是工分制的原因。
工分制就是典型的“成功不必有我,失败必定由我”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血的教训。
对于“工分制”这个字眼,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
当年,人民公社,我们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搞过。
最后,结局是什么,我们都清楚。
摘录一下,关于当年人民公社“工分制”的一些表述。
大家带入医疗领域,自行品鉴想象下。
(以下,建议细读)
1."工分制"一般用劳动日作为社员投入劳动的计量单位,一个劳动日表明一个中等劳动力一天完成的劳动量。一个劳动日再分为10个工分。
(读完之后,什么感觉?)
再来看看今天,被津津乐道的“RBRVS”,对比一下。
RBRVS和工分制,是没有本质区别的。都是一种计算工具。
实施RBRVS\工分制的核心,一方面是其分值如何核定(劳动付出和成果衡量的集体认同);另一个就是每分的分值(劳动成果的货币化转化),不能飘忽不定、忽高忽低,至少要保持相对稳定,最好是能逐年递增。
RBRVS\工分制,最大的败笔就是“工分分值”的不可预知性。(当然,换个角度,就是有足够的可操作空间)。包括现在的DIP,也是一样道理。
比如,医务人员、医院忙忙乎乎干了一个月,工作量好不容易增了1%,结果分值降了2%。那你说,你忙了个啥。
所以,嘉哥一直说,工分不重要,重要的是总量怎么算,总量少的情况下,工分都不值钱了,你的工分有啥意义?
作为顶层设计人员和最高决策者,一定要尽可能保证“工分分值的稳定性”,一旦分值持续走下坡路,任何改革都注定走向失败。
还有一点,就是“工分”作为激励目标,一定要让下面的人能够根据工分估算出来他的最终奖金是多少。这样,他就知道自己每干一件活,大概能拿多少钱,才有动力。
激励,讲求的就是“透明和及时”,透明:就是你算出来多少,他也能知道的差不多;及时:就是这种“估算”的时效性,要尽快印证他的猜想。猜想准确,符合预期,他就“积极性”高,就知道该怎么干活了;如果不及时、不准确,那就“找不着方向”,干的没有目标性,最后就是想怎么干怎么干,反正也不知道咋算的,就怎么干舒服怎么来,破罐破摔,这就失去了“绩效的激励作用”,失效了。
RBRVS\工分制,就很可能因为“工分值”的不明和不白,失去这种“效用”。
当然,我们还是要肯定“RBRVS、工分制”的作用,但不能一味的迷信,要慎重。
激励的核心就是,尊重人性,利用人性。
而不是,故意隐瞒、玩神秘、背后搞小动作。
这种,玩弄的心态,最终结局注定走向失败,损害的是每个人的利益。
关注嘉哥,带你聊明白“医疗”上的事情。
码字不易,麻烦点个“广告”支持一下,感谢!
相关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