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老兵:百夫长坦克发展简史(1)

文摘   2024-11-19 18:00   上海  
由于公众号推送规则,如果您想第一时间刷到更新,可将本公众号设为星标,也可点赞、在看以增加互动,防止无法收到更新内容推送。

作为坦克的发明国,英国坦克的发展历程却是一波三折。虽然有着诸如维克斯Mk.E、卡登洛伊德和独立等知名坦克,但英国人的自用设计还是真的一言难尽。法国的迅速落败,更是给本就没有过多准备的英国留下了一摊子难题。敦刻尔克是给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但是有生力量能够形成战斗力的前提,是有足够的装备。丢在原地的装备可不会自己长脚跟着盟军一起游回不列颠群岛,工业部门的重心就从改进设计转移到了加快生产上,就连新坦克的设计工作都只能交给从未涉足过坦克生产的公司,导致英军的新坦克可靠性成谜。装甲兵虽然是坦克的实际用户,但出于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前线军官几乎无法向后方设计人员传达使用意见。而这些问题,直到1942年下半年,坦克技术学院搬到切特西,与战斗车辆实验所一起组成了大英历史上第一个坦克设计中心,才逐步得到了解决。

研制历程

1943年9月8日,陆军委员会秘书处下发了《总参谋部长期政策》和《总参谋部短期政策》两份事关未来英国坦克发展的总体指导文件。在这两份文件中,军方坚持了一贯的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思路,并在文件中提到了未来重型巡洋坦克的设计指标,要求其能够对抗德国的虎式坦克。可能是早年的英国坦克可靠性差到了让军方忍无可忍的地步,这份设计指标直接将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列为了最重要的指标,其后才是各项硬指标,要求其重量不超过40吨,配备高速75mm火炮以及近距离支援用榴弹炮。在同年10月7日的三方会议上,参会代表们对坦克的指标进行了细化,将坦克的重量上限放宽到45吨,要求其前部装甲厚度达到102毫米(4英寸)并使用倾斜式设计以抵御虎式坦克的88炮,侧面装甲不低于61毫米(2.4英寸),配备流星发动机和梅里特-布朗变速箱,炮塔座圈不小于谢尔曼的1750毫米(69英寸),配备一门17磅炮或95mm榴弹炮,以及一挺同轴机枪,不需要车体机枪。随后,军方代表宣布正式启动A41重型巡洋坦克的研制工作,由领导坦克设计部的前帕森斯公司工程师克劳德·吉布爵士负责。

克劳德·吉布爵士

在克劳德的带领下,负责履带设计的AEC,负责变速箱的大卫-布朗有限公司以及负责流星发动机的罗孚有限公司纷纷加入了A41的研制工作,进展较为顺利。副武器的选择倒是有些争议:一部分人建议使用大口径速射炮。这一提案并不是拿来对付敌军车辆和轻型运兵车的,而针对反坦克炮;早年的英国人认为,7.92mm贝莎机枪就足以对付反坦克炮,直到德国人的反坦克炮给他们上了一课。这些人认为,如果使用速射炮,A41就能有效杀伤火炮防盾后的德军步兵。皇家装甲兵在次年2月的回复中表示,虽然20毫米速射炮能够达成这一目标,但是这种速射炮使用的30发弹匣缺乏持续火力,无法替代贝莎机枪,所以同轴机枪也不能让位给速射炮。军方高层也不知道哪个设计更好,就让坦克设计部多准备几种武器系统,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BESA机枪
20辆原型车的不同配置

1944年5月24日,军方在会议上正式敲定了20辆原型车的武器布局,一共有4种设计入选,每种配置均分配5辆原型车进行测试,且A41的正面倾斜装甲厚度由原先的102毫米(4英寸)降低到了76毫米(3英寸)。第一辆原型车于1945年4月正式下线,获得了英军传统的C字代称“百夫长”(Centurion),随即参加性能测试。截止5月,一共六辆原型车完成了生产工作。A41原型车的正面装甲厚度只有57毫米(2.25英寸)。

1945年1月交付的1号原型车,安装有20mm博尔斯登速射炮和17磅炮

原型车的测试十分成功,所以信心膨胀的英国军方打算把原型车运到欧洲,去和德国佬碰一碰。5月初,英军从两家兵工厂里各挑了三辆原型车,交由隶属禁卫装甲师的马丁·贝克特上尉指挥的特殊分队进行训练。结果还没等这支部队出发,德国就在5月8日宣布向盟军投降,百夫长终究还是没能赶上实战检验。5月13日,这支特殊分队正式启程前往欧洲,于30日正式抵达第22装甲旅,开始进行部队测试。在5月31日到6月23日间,第5皇家恩尼斯基伦近卫龙骑兵团(5th Royal Inniskilling Dragoon Guards)和第5皇家坦克团的车组不仅掌握了百夫长坦克的操作,还进行了战术演习,并将其与英军装备的克伦威尔和谢尔曼坦克进行对比。很有意思的是,英军坦克兵认为,安装侧面裙甲后,百夫长更容易隐蔽。原型车的可靠性比起以前仓促服役的英军坦克高出不少,新引入的高速倒车和辅助发电机也收获了一致好评。

3号原型车,副武器为20mm速射炮

6月27日和7月14日之间,这批原型车在比利时的罗米尔(Lommel)靶场进行了射击测试。参加此次测试的6辆坦克中,仅有一辆安装了贝莎机枪,剩下5辆全部安装20毫米速射炮。正如上文所述,这门20毫米速射炮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对付反坦克炮的,但是安装速射炮不是插根炮管就行的事,需要专门的供弹、瞄准和操作机构。在实际测试中,坦克兵对于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并不买账,认为这种设计既占据炮塔空间,又难以操作,强烈要求换回同轴机枪,部分车组进一步要求使用可靠性更高的7.62mm勃朗宁机枪。在测试结束后,这支特殊分队于7月21日启程前往港口,于24日返回战斗车辆实验所。

测试中的6号原型车

在1945年8月22日的皇家装甲兵咨询委员会会议上,第22装甲旅提交了部队测试意见,认为只需要对坦克的细节做出改进,比如将履带宽度由原先的20英寸(508毫米)增加到24英寸(610毫米),基础设计基本不需要改动。哨兵行动的成功让英国军方大喜过望,立即订购了800辆百夫长,前100辆为改进型百夫长Mark 1,安装一门17磅炮和一挺7.92毫米贝莎同轴机枪。后700辆为百夫长Mark 2(A41A),也是第一种真正量产的型号。此外,英国人还设计过一种安装自动变速箱的A41S,因为故障频发以及操作习惯问题最终没有被采用。

早期型号

百夫长Mark 1和Mark 2的生产同期进行。1946年2月,第一辆百夫长Mark 1正式下线,而第一辆Mark2则于当年12月进入第5皇家坦克团内服役。与Mark1相比,Mark 2的改进之处在于使用了新型铸造炮塔,正面装甲防护厚度由原先的127毫米增加到了152毫米,防弹外形也更为优秀。此外,炮塔上加装的新车长指挥塔和全向观察设备增加了车长的观察效率。自第51辆Mark 2起,百夫长正式配备梅特维克主炮稳定器,提升了坦克的反应速度和移动射击精度。经历上述改进后,Mark2的重量水涨船高到了48吨,流星Mark 4A发动机的功率也因此提升到了635马力以维持机动性,但是公路最高行驶速度依然由原先的每小时38.1千米下降到了34.5千米。

T351701,第二辆下线的百夫长Mark 1
使用新型铸造炮塔的百夫长Mark 2

为了承受高初速的发射药,17磅炮的高爆弹被迫采用弹壁更厚的药筒,导致其装药量较少,而减装发射药的Mk2高爆弹多次在实战中出现引信问题。因此,英国人在Mark 1的基础上设计了Mark 4近距离支援型百夫长,计划安装一门95毫米榴弹炮以发射高爆弹和烟雾弹,掩护坦克部队作战。英国军方原计划改装80辆Mark 1,但新问世的20磅炮已经具备足够的软目标杀伤力,所以这一计划最终流产。

夫长Mark 4的相关草图
1948年,百夫长的第一个大改型号,也是系列产量最高的Mark3正式问世。这一型号发展自Mark 2,囊括400多项改进。在火力方面,百夫长Mark 3换装了新研制的20磅炮(83.8毫米),炮管长度达到66.7倍径,脱壳穿甲弹(APDS)弹药的炮口初速达到每秒1465米,具有良好的穿甲能力与平直的弹道。由于20磅炮的弹药直径比17磅更大,因而Mark3的备弹量由原先的74发下降到了65发,在炮塔内新增了4发待发弹,发动机输出功率进一步提升到了650马力,重量进一步增加到了49.2吨。

百夫长Mark 3,T351970号车

然而,此前的诸多测试都没有揭露出百夫长系列的一个严重问题:作战行程。百夫长Mark 3即使装满550升(121加仑)油箱,公路行程也只有100千米,不加油甚至没法从西德的驻地直达柏林,这一弱点在1948-1949年的柏林危机期间暴露无遗。在实战中,百夫长越野行驶一公里就要消耗8.5-11升汽油(1英里3-4加仑),满油越野作战行程不超过52公里!(32英里)

携带装甲拖车以增加作战行程的百夫长坦克

为此,战斗车辆研发局研制了一种能够携带900升汽油(200加仑)的装甲拖车,满载重量达到两吨。这个官方设计在运抵部队后差评如潮,原因是多方面的:携带装甲拖车的坦克不仅在森林地区以及掩体中难以进行倒车机动,装甲拖车的燃油软管和输油泵还会在牵引过程中损坏,从而导致汽油泄漏。行驶中的坦克难保金属履带不会产生火花,点燃汽油,所以一旦发生漏油,坦克必须停在原地,等到汽油完全挥发。最终,单轮拖车在1963年被固定在车体后部上方的450升(100加仑)装甲油箱替代。

生产中的百夫长Mark 3
(未完待续)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观看视频版

霜音的小房间
更新一些自己写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