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战苏军以及现代俄军的作战序列中,我们不难看到一款已经服役了半个世纪的履带式多用途底盘。这款朴实无华,甚至设计简单的小车,却拥有着超过50种改装型号,用过的国家都说好。这就是研制于苏联时期,现代俄军都还在用的MT-LB。MT-LB的研制最早可追溯到二战结束。作为一支极度重视炮兵的武装力量,苏军总结二战经验,认为必须要提高火炮的机动性能,使其能够快速跟上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因而,在1946年底,苏军启动了新型火炮拖车的研制工作,其最终成果便是分别于1952年和1954年投入量产的AT-L和AT-P高速火炮牵引车。为了节约重量和空间,哈尔科夫蒸汽机车厂(KhPZ)的设计师将AT-L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统一布置在车体前部,间接导致在1959年的二次升级中,一给AT-L换大马力发动机就发生头重脚轻天天磕头的问题,加大前部负重轮的磨损倒是小事,这火炮拖车连个小土沟都过不去了那还拖什么炮。于是设计人员得出结论,AT-L自身无法承载更为大型的发动机,必须要设计一辆全新的牵引车。根据核战演习总结,苏联国防部特别要求新型牵引车应该是一种多用途车辆,不光能运输人员和物资,还能充当指挥和救护车。于是哈尔科夫的设计总师贝卢索夫(А.Ф. Белоусова)在火箭炮兵总局的示意下,开展了新型车辆的研制工作,其最终成果便是“6工程”,分为带装甲的MT-LB和不带装甲的MT-L两个版本(B指代装甲)。就结构上而言,6工程和AT-L的最大区别在于车体前部仅安置有变速箱,发动机被放在了车体中部,改善了车辆重心,同时在车体后部加装了一个封闭式货运平台,既可以运人也可以运货。MT-L和MT-LB剖视图对比,两者的总体布置一脉相承两辆原型车均通过了国家测试,但是哈尔科夫仅试制了几辆MT-L,之后便将技术文件转交给了塞米巴拉金斯克机器制造厂,由后者负责MT-L的生产工作。诚然,没有装甲壳体的MT-L更易于生产,造价也更低,但是军方出于核战场环境的考量,最终没有采用MT-L。1964年12月25日,苏联部长会议正式将6工程定型为MT-LB,批准其进入服役。不过哈尔科夫厂此时正忙于切换生产线,所以MT-LB的实际量产要到1967年才正式启动。虽然MT-LB的设计并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在使用期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毕竟MT-LB的公路牵引时速高达60千米,车能受的住,炮也抗的住,但是炮架的轮胎撑不住,以至于多次发生爆胎事故,最后只有改进炮架设计才解决了这一问题。除去这种非自身因素,MT-LB堪称完美的多用途载具,自身最多能够运载11名武装齐全的步兵(注:内有长椅)或2吨的货,后部可以牵引6.5吨重的重量,哪怕载重2吨也能浮渡过河,牵引货物时最大公路行程高达500千米。发动机的位置偏向左侧,从而空出了一条从货舱直通驾驶室的通路,便于乘车步兵和车长交流。此外,MT-LB还配备一座机枪塔,内部安装一挺7.62mmPKT机枪,由车长操控。就在MT-LB量产后,哈尔科夫厂还推出了使用加宽履带,将后部货舱运输重量降低至1.5吨的MT-LBV,专门用于在冻原、山地和沼泽环境下行动。在70到80年代,列宁格勒军区的第6集团军和第26军下属的各个摩托化步兵师就曾大量装备MT-LBV,一旦战争爆发就要坐着MT-LBV跨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沼泽和冻原,在北欧地区和芬兰挪威乃至瑞典对线。但是一挺762终究只是一挺762,在阿富汗战场上MT-LB屡次出现火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哈尔科夫厂在1982年推出了改进版MT-LBVM,将车长的机枪塔更换为了使用开放式旋转支架的12.7mmNSVT重机枪。在阿富汗南部的沙漠中,游击队经常利用BMP和BMD开出公路后,因自身对地压强较大容易陷入沙地的特点,多次骑着骆驼拖着迫击炮设下伏击圈,炸完了毛子车队就跑,结果MT-LBVM一来就给游击队整不会了,你个骑骆驼的能打的过我这个喝油有甲还带重机枪的玩意?采用这种战术的游击队后来都被苏军用MT-LBVM给突突了,获得了当地官兵的一致好评。1967年,就在哈尔科夫厂准备量产MT-LB的同时,苏联部长会议的一纸命令要求贝卢索夫在MT-LB的底盘上安装一门122mmD-30火炮。这就是2S1康乃馨自行火炮,不过为了安装122mm榴弹炮和炮塔,贝卢索夫拉长了MT-LB的车体以提升车内空间,再增设了一对负重轮,重新设计了动力系统和驾驶舱布局。这一底盘被称作26工程,和1972年定型,为了运载武器系统,雷达和电子战等系统专门设计的MT-LBU(10工程)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后者的主要变动在于改动了前部车体外形及长度,增设了第7对负重轮,安装了全新的300马力柴油发动机以维持机动性(注:原版为240马力),车顶有专门用于安装大型设备的大直径圆形舱盖。MT-LB系列的大部分衍生车也是出自MT-LBU底盘,光报菜名就能报上五分钟,所以相关内容就不囊括在本文之内。
考虑到MT-LB易于生产,既能运人又能运货,所以苏联方面在1974年和1979年分别向保加利亚和波兰提供了MT-LB及其衍生车辆的生产图纸,之后南斯拉夫在1987年购买了搭载箭-10M3防空导弹的MT-LB生产文件。华约国家生产的MT-LB又有点本国特色,比如说保加利亚生产过一大批搭载82mm和120mm迫击炮的火力支援车以及BMP-23步兵战车,波兰尝试过为MT-LB安装两门23mm防空炮和箭-3便携式近程防空导弹,其国内生产的MT-LB也有换装12.7mmDShKM机枪的升级型号。虽然在阿富汗战争期间,MT-LBVM在南部沙漠表现出色,但是MT-LB的装甲厚度只有7-14mm,仅能抵御250米外的7.62mm穿甲弹,无法防御各种火箭筒和榴弹发射器,而且一挺7.62mm机枪的火力也不足以自卫,所以当地苏军曾经在MT-LB上利用损失车辆的部件拼出了安装2B9“矢车菊”速射迫击炮的战地改装型号,专门拿来提升火力。当然对于火力方面的升级远不止于此,在苏联解体后各大加盟国和中东地区就开始放飞自我,开始用各种手段给MT-LB提升火力,比如说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给MT-LB装过自制的简易火箭炮,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在90年代的冲突中给MT-LB焊了根从雌鹿直升机上拆下来的机炮,还有摩尔多瓦等国直接给MT-LB装上了23mm防空炮,甚至在两次车臣战争期间俄军还给MT-LB装过SPG-9无后座力炮和AGS-17烈焰榴弹发射器。这些军事冲突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俄罗斯与乌克兰的MT-LB现代化升级项目。不过对于俄军而言,采用MT-LB还有另一个更加深层的理由。1990年签订的《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规定,苏联及之后的俄罗斯有权在欧洲部分保留11280辆装甲战斗车辆。但是装甲战斗车辆和我MT-LB有什么关系?于是俄军就钻了条约的空子,把MT-LB和MT-LBV塞给了一部分摩步旅。不过MT-LB贫弱的火力和防护并不适合充当步兵战车,要想打出效果就要靠近前线,但是MT-LB的脆弱防护根本扛不住前线步兵的火力。而且到了21世纪,俄军使用的MT-LB车辆寿命也快到头了,急需维护。于是借着这次机会,长期以来一直负责MT-LB维护的穆罗姆内燃机车厂在修理MT-LB的同时,根据国防部需求推出了两种MT-LB现代化项目,即MT-LBM 6MA和6MB系列,均换装310马力发动机。6MA系列就是先给MT-LB换了个BTR-80的头,装一挺14.5mm重机枪和PKT机枪,然后开始在这个炮塔上面排列组合新的武器系统,比如AGS-17榴弹发射器,23mm2A14高炮和短号反坦克导弹,我全都要的终极版是6MA3。6MB系列就是给MT-LB装了BTR-80A的头,配备一门30mm2A72自动炮和一挺PKT机枪,和6MA一样,也存在着排列组合的情况,只不过多出来了GSh-30V双管机炮和针-1防空导弹两个选项。
当然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都要当步战车用了为什么不搞点附加装甲,起码能扛一下重机枪,其实在2001年北高加索军区的一个摩步连就测试过安装附加装甲和30mm炮的MT-LB,结果比起提升防护,前线部队更看重MT-LB的高机动和货运能力,于是安装附加装甲的方案就被取消了,俄罗斯国内的现代化思路就从把MT-LB变成一辆BMP-2转变为了让MT-LB变成一辆兼具运输能力和远程火力支援能力的步兵,只要在远距离解决敌军就不需要贴脸挨打了。这两个现代化项目的采购数量也少,俄罗斯国防部各采购了60辆,之后就没了下文。
作为MT-LB的原产地,乌克兰的哈尔科夫厂也在搞MT-LB的升级项目,但是他们的想法就纯粹是把MT-LB升级成一辆步兵战车,比如MT-LBR6和R7。这两种型号均安装有附加装甲,凯夫拉板,310马力发动机和六管炮塔烟雾弹发射器,主要区别在于武器系统,R6只有30mmZTM-1(2A72)自动炮和PKT机枪,R7则多出了AGS-17榴弹发射器和竞赛-M反坦克导弹发射器,但是因为哈尔科夫厂在2007年被俄罗斯GAZ集团吞并,轻型装甲车辆的生产工作全部转移到了隔壁的马雷舍夫厂,其最新升级型号MT-LBMSh则将反坦克导弹换成了屏障(Barrier),发动机功率进一步提升到360马力,但是哪怕是这种型号乌克兰军方还是觉得和BMP比有差距,也就没买,倒是缅甸买了26辆回去。除开俄罗斯和乌克兰,新时代的其他国家也都或多或少用着改装版的MT-LB,比如说瑞典买的东德MT-LB就换装了本国的机枪,还有一辆装了比尔反坦克导弹;哈萨克斯坦和以色列合作搞了新版的120mm自行迫击炮;白俄罗斯整了个特化运输性能的运输车,再算上一系列可供出口的辅助车,MT-LB在其诞生5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着一定的需求。而且对于俄军来说,手头还真的没有什么替换产品,所以MT-LB不光圆满完成了设计使命,还不得不继续服役下去,也算是老兵不死的又一典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