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公众号推送规则,如果您想第一时间刷到更新,可将本公众号设为星标,也可点赞、在看以增加互动,防止无法收到更新内容推送。1942年1月5日是一个异常寒冷的日子。在这一天,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和苏联国防委员会的高级官员,在武器工业人民委员会和国防人民委员会的高官陪同下,齐聚克里姆林宫外。火炮设计师格拉宾异常焦虑,斯大林此行轻装上阵,不可能在凛冽的寒风中详细审阅他所提交的火炮设计。在询问了身边人几个问题后,斯大林突然走向格拉宾的新炮。只见他举起手臂,伸出手指,摆出了3的手势。“格拉宾同志,战士们的生命必须得到保证。增加防盾的高度。”“这门火炮真是一门杰作。你以前为什么不拿出来这么漂亮的大炮?““我接受你的设计,接下来让军方好好测试一番,然后再投入量产。”在场的人都清楚,当时的前线已经有数千门这种火炮,却没有一个提及此事。2月12日,这门火炮被正式定型为1942年型76mm师属火炮。一代名炮ZIS-3就此定型,并在苏德战场上大放异彩。尽管其单项性能并不出彩,但数以万计的产量直接让ZIS-3变成苏军步兵的好伙伴,时至今日仍然有多个小国还在使用。要想了解ZIS-3为何诞生,首先有必要先了解毛子的76炮,到底是如何从M1900,一路发展到M1942的。毕竟很多人一提及ZIS-3,就会说这玩意反坦克不如Pak40和17磅,支援不如25磅和105mm炮,大搞特搞斗兽棋而忽略了一个根本性问题:毛子为什么会列装一种76mm口径的师属火炮?一切的一切最早可追溯到1898年3月,法国陆军正式采用了革命性的75mmM1897野战炮。如果大家接触过一些年代更早的战争类影视剧,基本都可以看到早期的火炮打完一炮都会往后退一段距离,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种老式火炮用的都是刚性炮架,火炮射击产生的大部分后坐力都传导到了炮架上面。后来虽然也有设计师提出过架退式设计,但是架退式火炮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就是精度不行。高贵的法兰西75小姐可不一样,作为一门管退式火炮,新式75炮射击时只有炮管在动,不用像老式火炮那样要调整炮身。省去了调整炮身这个麻烦的步骤,法制75炮的射速大幅增加,常规射速都有每分钟15发。光这个数字各位应该没什么感觉,但是要知道,德国人在1896年推出的7.7cmFK96野战炮的射速不过每分钟8发,法国人的新炮射速基本翻了德国人一倍。如果情况紧急,M1897还能够在1分钟内打出30枚炮弹。也是因为这门75炮实在太过优秀,法军内部迅速形成了“速射炮万能论”,甚至带动了全球范围内的“速射炮革命”。
作为法国的新盟友,沙俄自然也研制了对应的76mmM1900野战炮,并在1902年对炮架进行了改进。不过,这种速射炮也存在致命缺点。虽然一个速射炮炮兵连可以在30秒内用榴霰弹收割掉整个行进中的步兵营,但是榴霰弹就像是一种超大型的霰弹枪,无法对付堑壕和防御工事内的步兵。于是把身家性命都压在75小姐身上的法国人在阵地战里被后来居上的德国人用大口径榴弹炮一顿痛打。反倒是在能够打机动战的东线战场和全苏吃鸡大赛里,沙俄时期生产的76mm野战炮成为了红军和白军的主力武器,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根据苏俄内战的经验,曾在苏俄内战期间立下战功,战后一手把持苏军建设的图哈切夫斯基认为,红军需要新时代的“通用火炮”:在他看来,现代军队数天内就可以行进几百公里。在这种情况下,种类繁多而又笨重的“传统火炮”根本来不及部署。而在那个机械化牵引都不成熟的30年代初,一门足够轻,既能够像普通榴弹炮一样进行曲射,也能够在前线直射反坦克,还能够对空射击的通用火炮,将会为纵深突破的苏军提供唯一的火力支援。需要指出的是,通用化之路并非苏军个例,当时的各国炮兵专家都在钻研类似的课题,像是德国的88炮,奥地利百禄的47炮以及各种双管炮,都是类似的产物。通用化并非幻想时间,但图哈切夫斯基试图将3种互相冲突的火炮设计缝合到一起的思路太过激进。为了满足他的需求,苏联人甚至走上过多边形炮管和次口径高爆弹等邪教设计。1931年夏,再度成为红军装备部长的图哈切夫斯基下令研制通用型师属76炮,最终产物便是出自92号厂设计师格拉宾之手的F-22。普通攻击可以平射曲射加防空的F-22苏军官兵喜欢吗?根本不喜欢。F-22的战斗重量高达1620千克,这重量不说超越毛子手头的76炮,就连122mmM1910/30都没这门76炮重。苏军的师属火炮主要由马匹和卡车进行牵引,只有榴弹炮和军级以上火炮才用得上拖车。而F-22这种拖又不好拖,防空性能接近于0,甚至为了通用沙俄老炮弹牺牲了弹道性能的通用火炮,根本就是块烫手山芋。因此,在1937年图哈切夫斯基被踢出群聊之后,炮兵总局就发布了新的技战术要求,重中之重就是将重量减少到1500千克以下。这次的胜出者依然是格拉宾,他简化了F-22的诸多设计,甚至可以说是设计了门新炮:F-22USV与F-22只有50%的零件可以通用,战斗重量也下降到了1470千克,生产工作自1939年开始,于1941年2月戛然而止。
新上任的红军炮兵总局局长,“察里津炮王”库利克并不待见76炮:在他看来,小口径火炮终究威力有限,即使用增加炮管长度的方式增大火炮射程,其射程也会因为重量和成本的增加存在一个上限。他更倾心于107mmM1940师炮。在库利克的命令下,92号厂开始设计全新的57mmZIS-2反坦克炮,于1941年初正式进入量产。在F-22USV停产后,格拉宾萌生了将F-22USV的炮身嫁接到ZIS-2炮架上的想法,也就是ZIS-3的雏形。和F-22USV相比,ZIS-3轻了350千克,配备的炮口制退器能够减少火炮30%的后坐力。高低机和方向机都挪到了炮尾左侧,并非F-22上的分置于两侧,一个人就能对目标进行瞄准和射击。就生产性而言,F-22USV的零件数量为1057个,而ZIS-3只有719个,且能够使用流水线进行生产,大幅简化了生产工作。当年7月底,ZIS-3样炮被送往莫斯科进行测试,但是红军炮兵总局给出的建议居然是:“建议停止ZIS-3的研制工作”,未来的名炮差点胎死腹中。其实站在炮兵总局的角度也不是不能理解,ZIS-3的性能并不比F-22USV更好,何必生产两种性能相近但不通用的火炮呢?然而,苏德战争初期的巨大损失表明,完全放弃师属76完全是痴心妄想。92号厂被迫在7月重开F-22USV的生产线,221号厂也在当年9月加入了76炮的生产线。即使如此也无法弥补前线的损失。截至1941年底,苏联红军已经损失了6463门各型师属76,就连仓库里的沙俄老炮都被拿出来应急。红军估计,师属76炮产量要提高到原来的3倍才能满足前线需求。虽然格拉宾在自传里称,是他主动提出私自生产ZIS-3,代替F-22USV交付的,但是根据2006年俄罗斯作者对92号厂文件的研究,这纯粹是格拉宾给自己脸上贴金。早在1941年8月,军方代表特列绍夫上校就写信给苏联武器装备人民委员乌斯季诺夫,称如果转产ZIS-3,则76炮的产量可提升2-3倍;如果停产ZIS-2,将资源全部转给ZIS-3,则76炮的产量可增加到原先的6倍!而在当年12月,国防委员会就下令停产ZIS-2,转产ZIS-3,当月就下线了350门。等到1942年初,在国防委员会的牵线搭桥下,斯大林一锤定音,改进过后的ZIS-3正式定型。截至1945年生产结束,光牵引式的ZIS-3,苏联国内就生产了48255门。因此,我们不难总结出苏军为何要大批量列装ZIS-3。首先,ZIS-3的成本只有F-22USV的三分之一,生产效率更高,能够快速补充前线的巨大损失,其他师属76都做不到。其次,ZIS-3的重量仅有1150千克。要知道,苏军在1941年损失的可不只有坦克,拖车和卡车也丢了不少。而像ZIS-3这种卡车吉普甚至骡马都能拖的火炮,就十分便于使用,必要时甚至可以人力推炮。就算道路泥泞不堪,ZIS-3也不会轻易陷进地里。最后,ZIS-3将高低机和方向机布置在一起,一个人就能对目标进行瞄准和射击,这也是ZIS-3日后能当反坦克炮和自行火炮的重要原因。当然,ZIS-3也有着相当多的缺点,单论火炮性能,ZIS-3其实是不如F-22USV的,炮口制退器也容易暴露火炮阵地的位置。在对抗德军坦克时,ZIS-3的穿甲能力也很成问题。这主要源自毛子对后勤通用化的极端追求,即使加长了炮管也依然要求能够使用沙俄的老设计,76.2x385mmR,导致其穿甲性能较低,最初使用的BR-350A穿甲弹在500米上仅能击穿70mm的垂直装甲。在1942年,ZIS-3能够轻松的击穿没有加厚过的德军坦克,但等到1943年,虎式,黑豹以及加厚正面的3,4号坦克开始成批出现后,情况就不一样了。ZIS-3根本无力破开虎式的100mm垂直正面,就连加厚到80mm的3号和4号正面区域都有点力不从心。只有从侧面进行攻击,ZIS-3才有机会击穿正面越来越厚的德国坦克。为此,苏联在1943年推出了BR-354P钨芯穿甲弹,但是这种弹药重量太轻,弹形也差,飞行速度降得很快,有效射程只有500米,仅能在300米上击穿104mm的垂直装甲,依然无法有效威胁虎式坦克的正面和侧面上部装甲。在苏军编制中,ZIS-3的巨大产量使其成为了不折不扣的通用火炮。它迅速弥补了师属炮兵团的损失,替换掉了老旧的各型76炮,成为师属炮兵团以及反坦克炮部队的中坚力量;当时最好的苏联反坦克炮57mmZIS-2甚至因为产量问题而难担大任!尽管在战争胜利之后,ZIS-3立即停产,并被85mmD-44火炮取代,但在国外,ZIS-3仍然大量出境。时至今日,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仍在使用这种老式火炮,甚至还把这玩意装到了新时代多用途载具,皮卡上面。想让ZIS-3完全退休,恐怕还得等上不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