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深邃的目光,都会邂逅上“红尘之眼”
↑↑↑关注我们哦~
「院子杂谈」
文 | 院子
编辑 | 院子
无论在哪个社会,通过人们辛勤的劳动,都会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价值,这些剩余劳动价值会以什么形态存在呢?
人们辛勤劳动所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价值会转化成为社会的存量财富,然后通过某种载体,向少数人集中,在中国的旧社会,这个载体就是土地。
旧社会,中国的经济结构的主体是小农社会,农业主要靠天吃饭,这意味着有丰年,也有欠年。在欠年中,部分自耕农无可避免跨不过这道坎,那就只能借贷。
但当时的借贷利息是很高的,举个例子,在十八世纪,欧洲的利率水平大概在5%左右,而中国的利率水平则高达20-30%,甚至40-60%。农民利滚利还不起,就只能出卖土地,从自耕农变成雇农。
在旧中国,地租很高,地租租额占产量的比重普遍在50%,在当时中国的小农经济中,土地供应有限,但劳动力可以无限供应。
所以在这样的生产价值链中,劳动力一方获取的利润无限取向为零,劳动力创造的所有利润(剩余价值)基本上由土地所有者获得。
在这样的生产价值链主导下,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形成了劳动力丰富、土地稀缺的局面。
全文完,如果您觉得有收获,请点赞和在看,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