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深邃的目光,都会邂逅上“红尘之眼”
↑↑↑关注我们哦~
文 | 院子
编辑 | 院子
1873年,也就是湘军创始人曾国藩逝世第二年,秋天,浙江余杭县一个30岁的豆腐店工人病逝于家中。
死者姓葛,家有娇妻,17岁,长得莲花带露,信佛,爱穿白色上衣和绿色裤子,邻居都称其为“小白菜”。
在文盲率百分之九十的晚清,小白菜诵经是相当困难的,刚好她家的房东是个举人,于是小白菜经常请教他。
一来二往就有了闲言闲语,小白菜的婆婆自然是一肚子的气,而她们的举人房东就是杨乃武。
如今小白菜的丈夫猝死,最悲痛的是小白菜的婆婆,毕竟白头人送黑头人。
这位母亲在为死去的儿子更换衣服的时候,发现遗体鼻腔有血水,心犹不甘,请人写了状子递给了县里的衙门,要求验尸。
当时余杭县衙的办事效率很高,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得出的结论是死者被人用砒霜毒死的。
然后知县根据一系列关键信息(主要是坊间的风言风语)断定最大的嫌疑人是小白菜,他设想的案情就是潘金莲私通西门庆的翻版。
小白菜被抓了起来之后,清朝的酷刑下,承认了杀人。她所交代的作案经过里面,有2个关键的时间点,十月初五,接过杨乃武给的砒霜,十月初九,下毒。
小白菜交代的当夜,杨乃武就被抓了起来,但十月初五那天他并不在余杭,怎么也无法证明他递过砒霜给小白菜,而且当时规定举人不能被用刑。
这难不倒办案人员,先操作剥夺了杨乃武的举人身份,再名正言顺地用刑,清朝酷刑下,杨乃武同样扛不住,也承认了初五那天在余杭到杭州的路上买了砒霜交给了小白菜。
根据交代,买砒霜的那家药铺叫爱仁药铺,办案人员到该药铺录口供时,发现这家药铺从来都没有卖过砒霜。这同样难不倒办案人员,通过威逼店主,他们如愿拿到了想要的口供。
到了这里,这个案件就定了下来,小白菜和杨乃武都被判了死刑。这个疑点重重的案子硬是被办案人员通过严刑和威逼定了案,更加奇怪的是,这桩案顺利通过了知县(县),知府(市),按察使(省政法负责人),巡抚(省长)的四级认定。
先看看这四级机构的行政长官,他们分别是余杭知县(县长)刘锡彤,杭州知府(市长)陈鲁,按察使(省政法负责人)蒯贺荪,巡抚(省长)杨昌濬。
余杭知县刘锡彤,湘军克复杭州后,他是杭州余杭的第一任知县,没有湘军的努力,就没有余杭知县这一领导岗位。
杭州知府陈鲁,直接湘军出身,通过战场建功晋升官场。按察使(省政法负责人)蒯贺荪同样是在战场上建的功,然后晋升官场,与湘军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
巡抚(省长)杨昌濬,多年跟随曾国藩办湘军团练,又跟随左宗棠屡立战功,最后被湘军集团保举到了浙江巡抚的位置。
从这四级机构的行政长官来看,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自成体系。
面对已经成为了铁案的冤案,杨乃的姐姐直接告到了北京,最终惊动了朝廷的都察院。朝廷的都察院要求地方重新审理,但重新审理还是维持原判。
杨乃武的姐姐还是不服,二次上京伸冤,但这次不是她在孤军奋战了,一个重要的人物资助了她二百两银,这个人就是胡雪岩。
胡雪岩是左宗棠的金主,左宗棠虽然跟曾国藩是多年朋友,又是曾国藩保举下当的巡抚,但对曾国藩很是不屑,又在湘军攻克南京后告黑状,指责曾国藩,二人因为断绝交往很多年,所以左宗棠成为了慈禧分裂湘军集团重要的棋子。
在北京,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也热心该案情,专门去刑部查阅了资料,将案中可疑之处全部罗列出来,请刑部细查。
在多方势力介入该案的时候,当年说卖给杨乃武砒霜的药店老板忽然在狱中去世了,这个案最终惊动了慈禧。
这时,更多的力量介入了该案件,在京的十八名浙江籍官员联名上书都察院,指出“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有诸多疑点,必有重大冤情。
四川总督的丁宝桢大发雷霆,去刑部大闹,指出如此“铁案”还要翻,以后地方官谁还敢办案,丁宝桢当年被两江总督曾国藩保举过而当上了巡抚。
最后慈禧亲自拍板,把和此案有关的所有犯人、证人和卷宗,统统押解到北京,由刑部的汉人尚书桑春荣和满人尚书皂保亲自主持,该案最终水落石出。
一个民间的案件为什么引发这么多势力的介入最后慈禧亲自下场呢?
这里更多是利益和博弈。其他势力不说,就说慈禧,这里面有着她的深层博弈。
大清的开创者多尔衮原本是明朝臣民邀请来清理反贼的,最后却替代了明朝的政权,继承了中华帝国。
满清作为一个部落政权,这就像一个小混混攀上了女神,骨子里非常自卑,但又要表现出自负和掌控欲,因此政权合法性的焦虑一直是清朝每一代帝王最大的困扰。
满清的基本方略是打造盛世,用盛世来获取广泛的认同,缓解政权合法性的焦虑,但到了晚清,盛世不再,对于满清政权来说,政权合法性的焦虑越来越严重。
满清政权的顶层设计是保留满人的特征同时,全盘继承中华帝国体系,这种中华帝国的政权组织,主体是塔式的官僚体系,君主需要这个官僚体系来维持帝国政治机器的日常运转,管理帝国的各级行政。
按照历史的经验,中国帝国官僚体系拥有强大的内生力,这套系统运行了一千多年,官僚集团对历史的理解是最透彻的,他们将历史当中那些千年不变的人性萃取出来,反复琢磨,浇筑成官场行走的思想基座,他们就是靠这个起家的。
所以他们总能在各个环节中钻到空子,找到由头,壮大自己的实力,如果听任官僚体系朝着常规发展,君主往往会逐渐丧失其决策和控制官僚的专断权力。
事实上从乾隆年间开始,大部分满人已经不认得满文了。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满清官员迅速被同化,跟汉族商人深度捆绑成利益同盟,官僚系统逐步对政权的肌体进行侵蚀,君主的政令很难推进下去。
在君主的权力字典里,腐化和谋反是同义词,这无疑加重了满清政权合法性的焦虑。
满清政权到了慈禧的手中,她主要牢牢抓住封建王朝的两条生命主脉络:一是搭建班底,这是朝廷权力的核心,简单来说就是找谁来参与;二是财政资金的流转,毕竟,无论哪个朝廷,它的维持,靠的是有没有足够的财政资金搞得定事。
在班底方面,慈禧建立起了的两大班底:一是恭亲王为首的满清贵族,他们主导军机处六部;二是从太平天国战争中起家的湘军集团,主导地方封疆大员。
在财政方面, 慈禧主要是将财政下放,授权地方收取地方的商业营业税,加上军事权让地方军事力量和地方财政体系形成闭环,各个地方势力迅速做大,但通过对地方的一系列放权收权,完成财政现金流的稳定,朝廷与地方也达成了可控的平衡。
朝廷与地方之间的平衡只是动态的平衡,从杨乃武和小白菜一案中,她看到了地方势力的坐大,湘军集团在江浙一带已经已自成体系了。
如果听任湘军集团的壮大,朝廷与地方的平衡会走向不可控,慈禧就会逐渐丧失其决策和控制官僚的专断权力,所以慈禧要借此案来敲打湘军集团把持的江浙一带官僚系统。
但只能是敲打,不可能连根拔起,湘军既是慈禧的权力班底,又把持着财政的主要来源,湘军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得到了江南财团的支持,这可是康熙都做不到的事情,这两点都是封建王朝运转的命脉。
浙江巡抚杨昌濬因此案革职后,不久再次被启用,后来一路做到陕甘总督、兵部尚书,最后官拜太子太保。
全文完,您如果觉得有收获,请点赞和在看,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