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奇的女人

文摘   2024-09-03 21:05   广东  

凡深邃的目光,都会邂逅上“红尘之眼

↑↑↑关注我们哦~

「院子杂谈」



                                         文 | 院子

                                      编辑 | 院子




中华文明几千年,在华夏大地上生活过的有好几十亿人,女人起码也有四、五十亿,但传奇的女人不多,传奇的女王就那么几个。


冯太后就是其中的一个,几千年的漫漫红尘,她才出现那么一回。


她的传奇,来自她的超越。不但要超越同时代的所有人,还要超越逝去的所有先人,超越未来的几乎所有人。


就算是这么一个伟大的传奇,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卑微得像一棵无人问津的路边小草。


公元452年,冯后还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就以罪人的身份被纳入了宫中,她的罪名是叔父叛逃。


不过她很快在宫中找到了自己人,一个是早她十年入宫的姑姑,另一个是东北老乡常氏。相同的苦命经历加同一个家乡,很快将她们三个人捆绑到一叶命运的小舟上,而这位小女孩则成为了两个前辈长远利益的代言人。


无论多伟大的棋手,都是从棋子开始的。常氏在后宫已经深耕多年,已经拥有丰富的政治资源,冯后加入利益同盟后,马上成为了常氏的一枚重要棋子,获得资源的加持。


入宫一年多后,冯后就迅速被封为贵人,年仅11岁。因为升迁得太快,后来冯后将这段历史给改了,将自己的履历改为“14岁升为贵人”。


这是出于政治的本能,伟人通常要把自己上台前的痕迹打扫干净,每一步的升迁都发生在阳光底下才是政治正确。


要想逆天改命,一定要打拼,天子脚下,从来都是权贵的跑马场,京都的日常,就是一群大小权力和利益算盘,权力出于安全性的本能,只会优先分配给自己的班底和心腹,冯后利用天子脚下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直默默耕耘自己的政治根基。


465年,拓跋浚驾崩,12岁的拓跋弘继位。随着权力更迭,冯后也更迭了自己,她被尊为了皇太后,正式登上政治舞台,时年24岁。


在上一任领导人拓跋浚死后,整个局面出现了三股势力:1、上一任领导人扶植的势力,代表为乙浑;2、上一任太后常太后的势力;3、新一任太后冯太后的势力。


在政治博弈中,长期拼的是谁活得更长,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是三国时的司马懿。


而在这场政治博弈中,冯后占尽了优势,常太后逝世后,冯太后的势力迅速填补了部分真空,现在上一任领导人也逝世了,冯太后的势力覆盖得更远了,势力均衡慢慢走向了势力失衡。所以,在权力交接期的权力交锋中,冯太后的势力马上受到其他两股势力的联合攻击,很多禁军武官被诛杀。


冯后虽二十出头,但不是文章开头的那种懵懂姑娘,她已经熬成了耕耘政坛多年的政治老手,基本吃透了王朝权力运转的完整规则。


她储备了好多张牌,其中最大的一张牌是小皇帝,她间接杀死小皇帝的亲母亲,由她来一手抚养,只要小皇帝顺利临朝继位,她的太后位置就稳了下来。


这种曲线政治的策略操作起来非常稳,冯后凭着深厚的政治底蕴很快稳住了局面,12岁的小皇帝稳稳地登上了王位,其他两股政治势力逐步被绞杀,冯后慢慢一家独大。皇帝尚小,只能作为法人代表,冯后才是王朝的真正老板。


虽然冯后是幕后老板,但文件是需要法人亲笔签名的,小皇帝在权力的氛围中目濡耳染,慢慢沾上了心瘾。


权力是这个世上最大的毒品,何况这是皇权,加上小皇帝拓跋弘具有极高的政治天赋,年纪小小就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手腕。2年后,小皇帝拓跋弘长到了14岁,他生下了第一个皇子后,迅速拿回了皇权。


他的理由很简单:“江山是我们拓跋家打下的,凭什么我们我们拓跋家的老爷们要受你们东北女人的控制?”这一观点在朝廷马上获得广泛的支持。


在这场14岁的少年和26岁的姑娘博弈中,姑娘显示出了非常深的政治城府,她没有硬碰赢,而是同意退居二线,但要求抚养刚出生不久的皇孙。这是很长远的政治考量,姑娘先将皇权还给少年,但把小皇孙给控制到手,这相当于控制了未来。


拓跋弘皇帝如愿拿回政权后马上着手修筑宽宽的护城河,将六位叔叔封王,占据内都大官、外都大官等重要岗位,接着又将一位弟弟封王,不断扩大皇族势力来加宽皇权护城河。


冯后倒是像一位退休老人一样,潜心抚养小皇孙拓跋宏。在冯后28岁的那一年,她悉心呵护成长的拓跋宏被立为皇太子,这相当于冯太后把皇孙的继承合同顺利给办了下来。


此消彼长,皇帝派和太后派的两大势力达成了动态的平衡。3年后,在皇帝17岁的那年,柔然南侵,拓跋弘皇帝亲征后大胜,有了这次军功的加持,拓跋弘皇帝决定向冯后发动攻击,他指派一位心腹小弟(李䜣)攻击冯后生活作风不正,然后杀了冯后的男朋友李弈。李弈的哥哥虽为两代重臣,也在株连的名单当中被杀掉,同时被送上法场还有冯后的一些班底。


对于这一打击,冯后足足隐忍了一年。471年6月,拓跋弘皇帝去河西视察。2个月后,他刚视察归来,皇帝这一职位出现重大人事变动,他被要求将皇位传给叔父,后来组织内部不同意。20天后,他将皇位传给了皇太子拓跋宏,免职通知下达的同时,他被任命为太上皇,时年他18岁。


对于这一人事变动,朝中大部分德高望重的大臣纷纷表示支持,当然,背后的操盘手是冯后。17岁那年的拓跋弘虽富有政治手腕,但还是太年轻气盛了,面对竞争对手,打击面有点广,将冯后逼到了墙角,她只好翻出了自己的底牌,最终完成翻盘。


退居二线的拓跋弘太上皇并没有完全失去权力,朝中的一些大事还是要向他请示,柔然的几次南侵,拓跋弘太上皇还是亲自率军去讨伐,于是他利用军中的权力,不断安插自己的班底,以图力挽狂澜。但3年后就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线,5年后,公元476年6月,首都戒严,7天后,拓跋弘太上皇驾崩。


“江山是我们拓跋家打下的,凭什么我们我们拓跋家的老爷们要受你们东北女人的控制?”这一论调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合时宜了。在政治博弈中,谁是最后的胜利者,谁就掌握话语权,谁就能对这个时代进行定义和确权。35岁冯后终于攀上的帝国的权力之巅,像国王一样巡视这自己的王国。


权力架构已经全部完成,接下来冯后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国家治理上。直到这一年,北魏已经建立了78年,历经了五代领导人:第一代,完成了国家认同;第二代,确立了权力传承机制;第三代,建设好了汉化的基础设施;第四代,加厚的国家的家底;第五代,扩大了疆域。


但是整个国家的操作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比如对于控制汉人的礼乐制度和信仰融入还没有系统地建立起来,人口和土地也没有完成摸查。


特别是摸查这项工作对国家而言非常重要,国家家底摸查清楚了,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国家资源调度系统,才能科学地管理兵源和财源,才能有效地拓展各种资源的边界来创造出更多的增量财富。


冯后治国,秉承的是“人事即政治”的第一原则。对内,将有才干的宦官重加委任,从底层提拔至王公级别,又打造出自己的情报系统,构筑好权力的护城河;对外,大规模地任用汉人知识分子。


在自己的核心团队的管理上,冯后主要理念是奖罚分明,即使是自己的心腹和核心班底,犯了错误照样会责罚甚至鞭打,但惩罚自己左右后依然会善待如常,甚至有人被打后过几天便得到升迁,所以左右虽然经常挨罚,但始终对冯后忠心耿耿。


在冯后的管理理念里,惩罚并不是目的,更不会夹带着个人的情绪进去,它只是一种优化管理成本的手段。惩罚是为了让手下改错,以后别在同样的问题上增加管理成本,另外可以让手下敬畏而自律,从而降低管理体系内的交易摩擦成本。


北魏政府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组织,只有将管理成本降下来,才能持续地凝聚到更多的力量,将帝国事业的雪球给不断地滚大。


公元484年,稳稳控制政权八年后,冯太后开始啃硬骨头了,开启了反贪大幕。反贪最大的目的是打击官场的圈子文化,按照历史的规律,官场圈子越壮大,皇权就越受到侵蚀。


古代,混官场是要混圈子的。比如,官员在离任的时候通常会从账上贪一部分,让下一任官员去平账。一般下一任也不会追究,因为这属于圈子里的潜规则,与其花时间在这个问题上较真,不如赶紧上任抓经济,尽快将这账给平了,到自己将来离任的时候也拿走一笔,反正这是圈子里公开的秘密。


如果你硬是将这事捅上去了,那么整个官场都觉得你这人不上道,不上道,很快在圈子里就举步维艰了。


还有,官场圈子化发展到最后,就容易形成党争,比如历史上民间的一个小案子之所以最终会闹腾这得么大,背后是因为各派别都需要借着这件事去进行利益的博弈,案子本身其实不重要,实际上所有台面上的人都在借机发挥。


鉴于古代这样的官场生态,朝廷反贪就可以打击官场的圈子化,切断官员们间的利益往来,将人事的局面牢牢地控制在朝廷的手中。另外,反贪还可以对百姓树立朝廷的公信力,以便进一步推行后面政策,并对官僚阶层树立中央威慑力,让每个官员自觉团结在朝廷的周围。


反腐是冯后夯实政治基础的一大举措,完成之后便稳步推进国家的操作系统建设:第一步,制定法律,让国家有法可依;第二步,确立祖制,让政权合法化;第三步,完成土地、户籍摸查以摸清国家的家底;第四步,紧抓意识形态,全魏范围内统一思想。


至此,冯后已经完成了对华夏再一次统一的国家操作系统的软硬件打造,随后冯后坚定地推行汉化,随着鲜卑民族的融入,古老的汉族迸发出新鲜的活力,一个新的大汉民族走向浴火重生,冯后也成为了千古以后,刮开了十亿分之一的人生彩票。


全文完,如果您觉得有收获,请点赞和在看,欢迎转发

红尘之眼
~~闲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