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检查是了解肝脏健康状态、早期发现肝脏疾病的重要手段。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实体性器官,担负着多样的生理功能,如代谢、解毒、合成蛋白质等。当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损害时,可引起肝细胞内各种物质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与肝脏有关的代谢产物和酶含量改变。
首先,肝功能检查能探测肝脏是否存在疾病。无论是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病,还是因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肝脏功能损害,都可能在肝功能检查中有所体现。例如,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可能提示各种肾炎、肝病、心肌炎等;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类型的黄疸疾病。
其次,肝功能检查能评估肝脏的损害程度。通过检测肝脏的酶学指标、蛋白质合成指标、胆红素等,可以了解肝细胞的损伤程度和肝脏排毒、合成、分泌等功能的状态。比如,白蛋白降低可能提示肝病或肾功能衰竭等;球蛋白异常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
然而,肝功能检查也有一定局限性。肝脏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病变早期往往无明显异常,即使肝功能检查结果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肝脏疾病的存在。而且,肝功能检查中的有些指标缺乏特异性,肝功能异常也不一定就是肝病。此外,血清酶的活性只是对肝细胞完整性的估计,不反映肝脏功能。
总之,肝功能检查虽然不能完全确诊肝脏疾病,但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1.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存在部位、在肝脏疾病中的变化及诊断意义。
ALT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肝脏内的 ALT 活性比血清中高约 5000 倍,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当肝细胞发生损伤时,肝细胞内的 ALT 释放入血,导致血液中检测的 ALT 急剧升高。正常人血清中 ALT 通常在 40U/L,只需要 1% 左右的肝细胞发生损伤,就能够引起 ALT 升高 1 倍以上。当发现 ALT 升高时,还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引起肝细胞损伤的原因,例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2. 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分布情况、在肝细胞受损时的表现及相关疾病。
AST 广泛分布于体内多组织器官,由同功酶 ASTs 与 ASTm 组成。AST 主要在心肌组织中,其次是肝脏、骨骼肌等组织。正常状态下,AST 值较低,相应组织病变导致细胞受损严重时,AST 被释放入血。当肝细胞受损时,AST 也会释放入血,导致血液中 AST 水平升高。AST 升高的意义在诊断肝炎方面与 ALT 相似。一般情况下,AST 的升高幅度不及 ALT。一旦 AST 值高于 ALT 值,说明肝细胞损伤和坏死程度较严重,此时测定同功酶的意义更大,轻度肝损时仅有 AST 升高,重度肝损时 ASTm 明显升高。
3. AST/ALT 比值:不同肝病状态下的比值变化及对病情的评估作用。
临床上常用 AST/ALT 的比值在肝功不正常的情况下来反映肝细胞的损害情况。急慢性肝病时 AST/ALT 比值<1,常提示肝脏损害较轻,AST/ALT 比值>1,则提示肝脏损害较重。如果 ALT,AST 数值均在正常值范围内说明没有肝损伤,其比值低点也就没有意义,当然也不用治疗。当 AST 明显升高与 ALT 比值大于 1 时,提示肝实质严重受损,且预后不良。
1. 胆红素: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介绍其产生、在血清中的变化及相关疾病。
胆红素是红细胞破坏后的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胆红素需通过肝脏加工处理后,经胆道排泄出肝外。经过肝脏处理后的胆红素称为直接胆红素,未经过肝脏处理的称为间接胆红素,两者之和称为总胆红素。当总胆红素数值超过 17.1 微摩尔 / 升时,称为黄疸,多提示肝、胆、胰的问题。若同时合并贫血,则需考虑溶血。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可以出现总胆红素升高,且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表明肝脏解毒能力下降。不过,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所以疾病早期的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可以不升高。
2. 总胆汁酸(TBA):来源、生理性和病理性增高的情况及对肝病的诊断价值。
胆汁酸是胆汁的重要成分,主要由肝细胞合成。正常情况下,胆汁酸的代谢情况主要受到肝脏功能影响。当各种原因导致肝功能损害时,胆汁酸升高往往比胆红素早而明显,因此能更敏感地反映肝损害。生理性增高可能见于进食后,病理性增高常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细胞变性坏死、胆红素代谢障碍、肝内胆汁淤积等情况。
3. 碱性磷酸酶(ALP):分布组织、生理性和病理性增高的原因及相关肝胆疾病。
ALP 正常参考值为 30U/L - 90U/L,由 3 种以上同功酶组成。ALP 主要存在于肝内胆管上皮和肝细胞中。生理性增高可见于儿童生长发育期和孕妇。病理性增高的原因主要有肝脏疾患出现排泄功能障碍,或胆道疾患、骨骼疾患等。在阻塞性黄疸时,可引起血中转肽酶显著升高,甚至达正常的 10 倍以上。
1. 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
总蛋白是由白蛋白和球蛋白所构成。白蛋白是正常人体血清中主要的蛋白质组成,由肝实质性细胞合成,肝脏每天大约合成 120mg/kg,半衰期为 19 - 21 天,分子量为 66000。在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体内代谢物质转运及营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白蛋白减少的时候,血管内渗透压降低,患者会出现腹水。球蛋白是由机体免疫器官制造的,当受到外界一些因素刺激时或者体内有病毒入侵时,就会产生大量的球蛋白,球蛋白偏高,消灭病毒。总蛋白升高时可能出现血液浓缩,如严重脱水,也可能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病症;总蛋白下降可能是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合成障碍(如慢性肝脏损害)、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如严重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恶性肿瘤等)、急性大出血、严重烧伤、慢性肾脏病变、蛋白丢失性肠病等。白蛋白下降多见于营养不良、合成障碍(如急性或慢性肝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恶性肿瘤、严重结核、感染性疾病、外科手术或创伤等;白蛋白升高多见于严重失水导致的血浆浓缩,激烈运动大量出汗后或脱水治疗后。球蛋白升高多见于炎症或感染反应(如结核病、血吸虫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及硬皮病)、某些恶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慢性肝脏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球蛋白降低见于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如低 γ - 球蛋白血症,或使用免疫抑制剂,如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制剂。白蛋白 / 球蛋白(A/G)比值降低提示肝脏损害,比值<1.25 提示有肝脏损害;比值<1 时病变严重,常见于肝硬化,也可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疟疾、风湿热、亚急性心内膜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清中总蛋白正常参考值为 60 - 80 克 / 升 (g/L);白蛋白为 35 - 50 克 / 升 (g/L);球蛋白为 20 - 30 克 / 升 (g/L);白蛋白 / 球蛋白 (A/G 比值) 为 (1.50 - 2.50):1。
2. 前白蛋白
前白蛋白也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在蛋白电泳的时候跑在白蛋白的前方,故称为前白蛋白。跟白蛋白不一样,白蛋白的半衰期大概是 21 天,而前白蛋白只有不到 2 天。其半衰期短,能更有效地反映最近全身的营养状况。当人的肝细胞出现功能障碍时不能合成白蛋白,前白蛋白反应非常敏感,可以很快就出现下降,但是白蛋白可能还是正常的。另外在肝硬化肝衰竭患者中,经过点滴白蛋白之后血中白蛋白水平可以升高,但是前白蛋白水平还是非常低,提示肝脏合成的能力还是很差,所以前白蛋白较白蛋白更能准确反映近期肝脏合成的功能。
3. 胆碱酯酶
胆碱酯酶是由肝脏细胞合成的,可反应肝合成功能。胆碱酯酶高说明肝脏的合成功能较好,是正常表现;胆碱酯酶低时,说明肝细胞有受损。外源性疾病导致的肝细胞受损以及肝脏本身疾病导致的肝细胞受损都会引起胆碱酯酶的降低。有机磷农药中毒为胆碱酯酶降低的外源性因素,有机磷农药中毒可使得胆碱酯酶的活力降低,胆碱酯酶越低提示有机磷农药中毒越严重。自身的各种疾病也可导致胆碱酯酶降低,如严重的营养不良,可使得合成胆碱酯酶的原料减少,进而导致胆碱酯酶降低。肝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消化系统肿瘤等多种疾病可导致肝细胞合成功能受损,从而导致胆碱酯酶降低。
4.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在临床当中的概念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临床中可以反映患者外源性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主要是由于凝血因子的缺乏,患者的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通常可见于严重的肝病,其次还可见于维生素 K 的缺乏。凝血酶原时间缩短,主要是由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常见于脑血栓,心肌梗死等。正常值为 12 - 14 秒,PT 超过正常对照 3 秒以上者有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储备功能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1. 人 III 型前胶原肽(PIIIPN-P)
人 III 型前胶原肽是抽血检查肝纤维化四项的结果之一。血清 III 型前胶原肽水平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呈密切相关,反映肝纤维合成状况和炎症活动性。在早期肝纤维化时,该指标可显著升高,但它并非肝脏疾病的特异性指标,其他器官纤维化时,血清 III 型前胶原肽水平也可能升高。而陈旧性肝硬化和部分晚期肝硬变、肝萎缩患者的血清 III 型前胶原肽却不一定增高。
2.IV 型胶原(IV-C)
IV 型胶原是肝纤的早期标志之一。在肝纤维化时出现最早,适合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其测值越高代表肝纤维化程度越重,正常范围应该小于 75ug/L。对于肝纤维化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酒精性肝炎和重症肝炎的早期,患者血清中的 IV 型胶原(IV-C)最先升高。
3. 血清透明质酸(HA)
血清透明质酸可较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细胞受损状况,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变的敏感指标。血清透明质酸的正常值为 (57±27)μg/L。当肝脏负担较重时,肝细胞受损,肝星状细胞被大量激活,分泌过多的透明质酸使其血清含量上升。在急性肝炎时轻度升高,慢性活动性肝炎时显著升高,肝硬化时极度升高。
4. 层粘连蛋白(LN)
层粘连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慢活肝和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时明显增高,其正常值为 50 - 180ng/mL。这种物质会沉积在肝窦内,使血清内的层粘连蛋白升高,可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与严重程度。同时,层粘连蛋白水平越高,肝硬变病人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明显。
肝功能检查的各项指标并非孤立存在,临床医生需要结合多项指标以及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判断肝脏的健康状况。例如,仅谷丙转氨酶升高可能是由于近期饮酒、服用药物或剧烈运动等因素引起的一过性肝功能损害,但如果同时伴有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情况,则可能提示肝脏存在较为严重的病变。
同时,肝功能检查结果还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肝脏彩超、CT 等,以及肝炎系列检查等,以全面了解肝脏的结构和功能状态。例如,肝脏彩超可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质地以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等;肝炎系列检查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病毒性肝炎等感染性疾病。
在进行肝功能检查时,饮食要求也非常重要。检查前需以清淡食物为主,避免食用高脂高热量食物,检查前一天应保持空腹状态。一般情况下,检查前 8 至 12 小时内必须空腹,因为吃饭会影响患者血液成分,导致检查结果出现误差。特别是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会造成蛋白质的异常;油腻的食物会造成血中的甘油三酯、转氨酶、胆固醇的升高。此外,检查前一天一定不能饮酒,饮酒会导致转氨酶的升高;也不要服用药物,避免药物经过肝脏代谢影响肝功能结果。同时,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剧烈运动,以免造成转氨酶升高,影响检查结果。
总之,肝功能检查是了解肝脏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但需要结合多项指标及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严格遵守检查前的饮食要求,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为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