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检报告或就医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看到 “胆红素” 这个指标,而有时候也会听到 “黄疸” 这个词。那么,胆红素到底是什么?它的代谢过程是怎样的?黄疸又有哪些类型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深入了解一下。
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衰老红细胞的破坏。当红细胞衰老后,被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血红素在微粒体中血红素加氧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胆绿素。胆绿素在胆绿素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为胆红素。
在血液中,胆红素主要与白蛋白结合,形成胆红素 - 白蛋白复合物,这种结合形式的胆红素称为未结合胆红素,也称为间接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不能透过肾小球滤过膜,因此在尿液中不会出现。未结合胆红素被运输到肝脏。
未结合胆红素到达肝脏后,与白蛋白分离,被肝细胞摄取。在肝细胞内,未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也称为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可以透过肾小球滤过膜,因此在尿液中可以出现。结合胆红素被分泌到毛细胆管,随胆汁排入肠道。
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后,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尿胆原和粪胆原。大部分尿胆原随粪便排出体外,称为粪胆原。小部分尿胆原被肠道重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其中大部分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肠肝循环。另一部分尿胆原则通过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
病因: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了肝细胞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能力,从而引起黄疸。常见的病因有先天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等。
临床表现: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呈浅柠檬色。急性溶血时可伴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和急性肾衰竭。慢性溶血时可有贫血、脾肿大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尿胆原增多,尿胆红素阴性。
病因:由于肝细胞受损,导致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黄疸。常见的病因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肝硬化等。
临床表现:皮肤、巩膜呈浅黄至深黄色。可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均升高。尿胆原增多,尿胆红素阳性。
病因:由于胆汁排泄受阻,导致胆红素反流入血,从而引起黄疸。常见的病因有胆管结石、胆管肿瘤、胰头癌等。
临床表现:皮肤、巩膜呈暗黄色。可有皮肤瘙痒、腹痛、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脂肪泻、出血倾向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为主。尿胆原减少或缺如,尿胆红素阳性。
病史和临床表现: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对于判断黄疸的类型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胆红素、肝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可以帮助确定黄疸的类型和病因。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 等,可以帮助发现肝脏、胆管、胰腺等部位的病变。
针对病因治疗:如溶血性黄疸需要治疗溶血病因,肝细胞性黄疸需要治疗肝脏疾病,胆汁淤积性黄疸需要解除胆汁排泄受阻的原因。
对症治疗:如保肝、退黄、止痒等治疗。对于严重的黄疸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浆置换、人工肝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