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四项、血栓六项、血栓四项区别对比全解析!

文摘   2024-11-21 07:00   中国  


血栓六项检测包括 TAT、PIC、TM、t-PAIC、FDP、D-Dimer,是反应血管内皮、凝血和纤溶系统早期改变的有效指标。


TAT(凝血酶 - 抗凝血酶 III 复合物)代表体内凝血酶活性,标志着凝血系统的活化。正常血浆中 TAT 浓度较低,一般为 0.4 - 120ng/mL,小于 4.08ng/mL 为正常范围。当 TAT 浓度升高时,表明体内有过多凝血酶生成,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可辅助诊断 DIC,检测溶栓效果及血栓复发情况。


PIC(纤溶酶 -α2 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正常血浆中含量极低,小于 0.85ug/mL。当该指标升高时,提示纤溶酶已生成,纤溶系统已启动,间接反映体内有血栓形成,可用于纤溶类疾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观察。


TM(血栓调节蛋白)是内皮细胞表面蛋白 C 抗凝系统的重要成分,可作为内皮损伤的标志物。其正常范围为 3.82 - 13.35TU/mL。TM 值升高与血栓形成风险呈正相关,可辅助诊断 DIC 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t-PA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抑制剂 1 复合物)水平与 t-PA 浓度及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是评估两者的直接标志物。健康男性小于 17.13ng/mL,健康女性小于 10.52ng/mL。该指标升高可提示内皮损伤及纤溶活化,辅助诊断静脉血栓、心肌梗塞等疾病,还能判断术后血管内皮系统修复程度,监测溶栓效果。


D-Dimer(D 二聚体)是纤维蛋白交联后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正常范围为 0 - 0.5 ug/ml (FEU)。D-Dimer 升高提示血栓形成,可辅助诊断继发性纤溶相关疾病,鉴别原发性及继发性纤溶,监测溶栓效果及血栓复发情况。


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正常范围小于 5.0ug/mL。FDP 升高提示纤溶活化,可辅助诊断原发性及继发性纤溶相关疾病,如肿瘤、妊高症、肝脏疾病等,还能监测血栓性疾病进程。




血栓六项各指标临床意义




(一)TAT 的临床意义


血浆凝血酶 - 抗凝血酶 Ⅲ 复合物(TAT)作为凝血酶生成的分子标志物,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凝血酶生成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TAT 可直接证实凝血系统的活化。当 TAT 浓度升高时,提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例如,在一些外科手术如普通外科手术、骨科大手术以及妇科手术等常见血栓易发因素的情况下,TAT 水平可能会升高。此外,TAT 还可辅助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通过检测其浓度变化,能够判断溶栓效果及血栓复发情况。有研究表明,TAT 的血浆半衰期约为 3 - 15 分钟,这使得它能够较为灵敏地反映凝血系统的动态变化。



(二)PIC 的临床意义


纤溶酶 -α2 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是纤溶活化的重要指标。纤溶酶生成后迅速与 α2 纤溶酶抑制剂结合形成 PIC,直接反映纤溶酶的生成。当 PIC 升高时,提示血栓形成,可辅助诊断 DIC 或 pre-DC 及其他血栓性疾病。在监测溶栓效果方面,PIC 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急性心肌梗塞、脑梗等血栓性疾病的溶栓治疗过程中,测定 PIC 可辅助判断溶栓治疗的效果。正常血浆中 PIC 极低,其正常范围小于 0.85ug/mL,一旦超过这个范围,就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



(三)TM 的临床意义


血栓调节蛋白(TM)作为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内皮细胞发生病变或受损时,常引起 TM 的表达、分泌异常、释放入血,从而引起 TM 含量变化。TM 值升高与血栓形成风险呈正相关,可辅助诊断 DIC 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例如,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血管内皮细胞受损,TM 水平往往会升高。TM 的正常范围为 3.82 - 13.35TU/mL,通过检测 TM 水平,医生可以了解患者血管内皮系统的状态,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四)t-PAIC 的临床意义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 1 复合物(t-PAIC)是评估血管内皮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t-PAIC 水平与 t-PA 浓度及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是评估两者的直接标志物。当 t-PAIC 升高时,提示内皮损伤及纤溶活化,可辅助诊断静脉血栓、心肌梗塞等疾病。在判断术后血管内皮系统修复程度方面,t-PAIC 也具有重要作用。例如,骨科手术后,监测 t-PAIC 水平可以了解患者术后血管内皮系统的恢复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健康男性 t-PAIC 小于 17.13ng/mL,健康女性小于 10.52ng/mL。



(五)D-Dimer 的临床意义


D - 二聚体(D-Dimer)是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重要指标。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D-Dimer 升高提示血栓形成,可辅助诊断继发性纤溶相关疾病。在鉴别原发性及继发性纤溶方面,D-Dimer 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在一些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 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疾病中,D-Dimer 水平会显著升高。D-Dimer 的正常范围为 0 - 0.5 ug/ml (FEU),通过检测 D-Dimer 水平,医生可以了解患者体内的纤溶状态,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同时,D-Dimer 还可监测溶栓效果及血栓复发情况。



(六)FDP 的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主要反映纤溶功能。FDP 升高提示纤溶活化,可辅助诊断原发性及继发性纤溶相关疾病,如肿瘤、妊高症、肝脏疾病等。在监测血栓性疾病进程方面,FDP 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白血病化疗诱导期后、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尿毒症、肝脏疾患或各种肿瘤等疾病中,FDP 水平往往会升高。FDP 的正常范围小于 5.0ug/mL,通过检测 FDP 水平,医生可以了解患者体内的纤溶状态,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与其他检测的区别和意义




(一)与凝血四项的区别


凝血四项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与血栓六项相比,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1. 检查结果时间:凝血四项检查出结果的时间相对较短。因为凝血四项的检测项目相对较少,实验室分析过程相对简单,所以能更快地得出结果。而血栓六项由于检测项目较多,涉及多个系统的指标,分析过程更为复杂,出结果时间会稍晚一些。

2. 检查项目:凝血四项主要体现内源性凝血因子和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缺乏,以及纤维蛋白原数量,进而对出血风险原因具体进行分析。血栓六项则涵盖了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内皮系统的多个指标,如 TAT、PIC、TM、t-PAIC、FDP、D-Dimer,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血栓形成的早期变化。

3. 对应疾病:凝血四项主要用于检查人体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临床上经常用于肝脏疾病的检查以及血液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而血栓六项除了可以辅助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外,还可在早期更加敏感、可靠地向临床反馈血栓的发生与形成、术后血栓与出血情况的监控、Pre-DIC 的状态、溶栓治疗的效果、血管内皮系统损伤等情况,对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更具优势。

4. 检查种类:凝血四项检查需要做四种项目,主要从血浆对血液凝固问题进行分析,是凝血功能初筛的检测试验。血栓六项检查需要做六种项目,能够全面评估血管内皮、凝血和纤溶系统的状态,是对出凝血系统状态的更深入评估。

总之,凝血四项对于凝血检测是片段化的、局部的,不能反映整体凝血情况,也不能反映体内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而血栓六项可在第一时间、更加敏感、可靠地反馈出凝血系统的状态,对于血栓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与血栓四项的区别


文中虽未明确血栓四项具体内容,但通过与凝血四项对比,可推测血栓六项在检测项目和对应疾病方面更具优势。血栓四项的检测范围可能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血栓形成的某些特定方面。而血栓六项涵盖了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内皮系统的多个指标,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血栓形成的早期变化。例如,血栓六项中的 TAT 和 PIC 可反映凝血、纤溶的激活情况,提示人体正在发生的凝血功能改变;TM 和 t-PAIC 可作为凝血功能改变的原因之一,提示患者的预后。此外,血栓六项还可辅助诊断 DIC、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等多种疾病,在监测溶栓效果和血栓复发情况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相比之下,血栓四项可能在这些方面的检测能力相对较弱。


检验知识库
检验医学最新资讯、相关资料和知识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