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长征行(二)
作者 乔桂平
诵读 胡中华
今天是2024年的元月20日,腊月初十。瑞雪频臻,年味渐浓。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动笔写作第二季长征行,到今天,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整整100天时间。
100天里,我写了39篇文章近6万字,制作了39个视频累计30多分钟。发表了39期微信公众号、39期视频号、39期美篇、39期抖音。
今天,终于写完了39篇文章中的最后一篇,我如释重负。
用100天时间一个人去专注做一件事情,去完成一项浩瀚工程,在我的人生经历中鲜有。我有一种悲壮的感觉,悲壮到想哭。
长征行第二季于2023年9月20日回到霍州。回来后的20天时间里,我反刍着、回味着、唏嘘着、感叹着,迟迟没有动笔,直到10月10日才开始写作。
至此,我步入了一个孤独的世界,开始了一场一个人发动的战争。
为了系统了解长征这一史诗般的伟大壮举,在长征行第二季出发前,我做了两项工作。一是认真阅读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红军长征史》,二是认真观看了两遍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八集历史纪录片《永远的长征》。为了系统学习,加深记忆,我用十天时间把八集纪录片中7万多字的解说词从视频中逐字逐句记录下来,打印成一本书,阅读了多遍。
这些工作仍不够,还需要现场感受,掌握史料。于是,长征行第二季的21天时间里,我穷极手段,用手机、相机、无人机、笔记本,对118个参观点进行了大量的立体记录,拍摄了4000多张图片和200多分钟的视频。在回来后的实际写作和制作过程中才感觉到,去现场的拍摄只能算皮毛而已,离成文成片还相差甚远,仍需要大量资料支持。
先说成文。写某个参观点的一篇文章,往往得上网查阅几万字的资料,边查资料边做几千字的笔记,直到把这个点的史实真正弄清了掌握了,才敢动手写这篇一千多字的文章。不查阅多篇资料,好好融会贯通,甚至连文章标题都拟不出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写文章的苦累,只有写文章的人才有深切的感受。往往一两天就用完一支中性笔,好多时候一天就用完一支笔。三个多月里连做笔记带写正稿我几乎用完了一包A4纸,一共用了多少支笔,已经无从知晓了。对39篇文章的写作,我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是写清史实,流露感受,延伸挖掘,适当抒情。有关重大会议的《伟大的转折》、《两河口上聚风云》等篇目,有关重大战役的《强渡、强渡》、《大渡河畔的沉思》等篇目的尺度自认为把握得较好。《永远的九岁》、《草地英魂》等文章便是从长征行过程中发现并挖掘出来的动人篇章。尽管写得尽心竭力,但个别篇目仍缺乏修改打磨,难免苍白。
再说成片。众所周知,视频制作是以秒为计数单位的。拍摄回来的视频毛片,剪辑之后,往往只能保留十分之一左右,再逐个调节比例、亮度、对比度、饱和度、光感、锐化等等,方才可以使用。为了让视频更趋生动,观赏性更强,更能与文章相辅相成,我把所有图片经过以上各种调节之后,都处理成了有动感的小视频。视频合成之后,找合适的配乐也不是容易的事。为了找一段好的音乐,往往试听几十段音乐,直到贴切、合体为止。最后的打字幕、做标题,对字体的选择和色彩的搭配也很见手品。一个几十秒钟的视频是几十个小视频的有机组合,39个视频共动用了上千张图片和小视频。从数千张图片中遴选出上千张图片,每张图片和小视频都经过一系列的各种调节,工作量无从考量也无法计算。
100天里的每一天,工作之余,我都在查阅、记录、写作,都在审稿、校稿、改稿,都在发公众号、发视频号、发美篇、发抖音,都在安排打印、安排诵读、安排制作。循环如是,日复一日……
100天里,我置身长征行第二季写作制作的冗繁工程里,也经历了一场悲壮的长征。在这场艰苦的征程中,我传递了感动,梳理了问题,砺炼了自己。
早在长征行第一季归来之后的2023年4月份,陈占平主任便安排我在霍州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做了一场题为《三感砺初心 逐梦长征行》的报告。2023年12月份,我又应邀在霍州市人大常委会、霍州市南环路街道办、霍州市技工学校做了三场以长征行为主题的报告,反响良好。长征行每期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的阅读量和浏览量都达数百,每期美篇、抖音的阅读量和浏览量都高达数千。域内域外的许多党员、干部、群众通过多种形式表达了对红军、对长征的敬仰和赞颂,表达了对长征行行为的关注和肯定。
与此同时,也梳理出了一些在长征行第二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出发前做了详尽的攻略,但仍存在不充分、不细致的问题。以致“一张特殊的全家福”如此动人的故事只是在渭华起义纪念馆才被偶遇;离渭华起义纪念馆几百米的渭华起义烈士纪念碑被忽略;参观了位于巴中市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却不知道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在巴中市通江县;在青杠坡、百丈关、达维镇等地的参观都有点肤浅和单薄。因道路问题未能成行的皎平渡、卓木碉、毛儿盖几个参观点,尽管都从文章和视频角度做了弥补,但毕竟留下了缺憾。
三个多月来,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社交。身边的朋友们都知道我在干什么,也就不再打扰。从此,没人叫我出城,没人叫我上山,没人叫我帮忙,没人叫我聊天,我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中。长征,长征,我满心满脑全是长征。周未,我往往好几天不出门,写得胡子拉碴,形容枯槁。我写作起来忘了一切,记不清有多少次忘了喝药,煎中药时好几次熬干了药汁熬红了药锅。长时间的迟睡早醒,睡眠出现了障碍,不得不以四盒安神补脑液安抚睡神。两天发一期三天发一期的快节奏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不敢看电视,甚至不敢看新闻,连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到了何种地步都不知道。只有在库存五六篇文章和相应视频的时候,才敢犒劳自己看半小时二十分钟的新闻。长时间伏案,加上一个姿势,颈椎、腰椎、肩肘、手腕都有了不良反应,眼睛近视和花的度数都明显增加。极度忙累的时候,真想放弃,再也不写文章了,再也不做视频了。但一转身,一个个衣着褴褛的红军战士又在眼前走过,军号声、喊杀声、枪炮声又在耳畔响起,不由又捡起了已扔掉的笔。实在不能坚持了,才在太阳光耀眼的眩晕中走出家门,在外面走走,边走边听长征行诵读音频,感动得流上几行泪,便匆忙回家,重又伏案挥笔。
一切都过去了。我熬过了孤独,走出了一个人的长征。
长征行第二季即将告一段落。感谢霍州市文联及《霍山》刊物编辑部的厚爱,感谢“天南海北霍州人”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特别感谢平台主编胡中华主任的精心制作,感谢投身长征行征程的所有同伴们的关心,感谢赵利等人提供图片、视频资料,感谢霍州市龙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霍州市星辉图文工作室的技术支持,感谢所有参与打印、诵读、制作的朋友们的倾情努力,感谢一路走来对长征行热切关注、欣赏和肯定的读者群和粉丝群,正是因为有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才有了长征行前两季的顺利和圆满,才有了我们对长征行第三季的期待和憧憬。
就要完成第二季的跋涉了,就要走出一百天的孤独了,就要回归正常人的生活了。
今天中午,我要找个朋友,两个人喝一瓶酒,喝到微醺,找个能晒暖暖的地方晒个够,然后睡个囫囵觉,这个觉肯定能睡好。
明天,不用再写了。
2024年元月20日凌晨
逐梦长征行
沉甸甸的收获
饱浸心血的笔记和文稿
精心制作的39期微信公众号
精心制作的39期视频号
精心制作的39期美篇
秣马厉兵,再跃征程
编辑:胡中华 编审:乔桂平
作者 乔桂平
乔桂平:山西省霍州市人,现供职于霍州市人大常委会。(微信:行者;视频号:行者7308;抖音号:行者乔)
诵读 胡中华
胡中华:地方文化学者。主要兼职:山西省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山西省教育学会青少年科技教育专委会副主任、霍州政协委员、霍州融媒文化总顾问、霍州市博物馆首席文化顾问、霍州市农发公司文化顾问、临汾市作协会员、霍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负责人、霍州市知联会副会长、霍州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霍州市作协诵读社社长。
乔桂平||伟大转折的前夜(第二季13)
乔桂平||大渡河畔的沉思(第二季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