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 | 粮食经济专题#1:粮安天下,种铸基石

民生   2024-11-03 09:00   北京  

中金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基础的战略意义。种子作为核心保障抓手,政策发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企业凭借科技为本、金融为用加速成长,共驱行业进入“种业振兴”新阶段。

点击小程序查看报告原文


Abstract

摘要


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意义突出,推进种业振兴是关键举措。1)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持续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两次提及粮食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于24年6月正式施行。我们认为,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农业强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我国当前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已显著提升,已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长期维度,仍面临粮食供需“紧平衡”、粮食生产“硬约束”、科技创新“存短板”三大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意义突出。3)耕地和种子是保障粮食安全两大核心抓手,效率提升关键在种子。政策大力推进种业振兴,21年中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行业进入“种业振兴”新阶段。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迭代共振,中国种业振兴正当时。我国种业市场规模超千亿元,16年以来行业规模增长和格局改善均较为平缓。我们认为,种业振兴行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驱动科技水平迭代,精准发力突破发展制约:1)通过施行新《种子法》、配套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活动,在法规和执行层面强化产权保护;2)将生物育种产业化作为技术迭代突破口,23年首批转基因品种审定名单及生产经营许可证已发布,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提“推动生物育种扩面提速”,当前产业化趋势已成。我们认为,中国种业有望迎来科技升维、空间扩容、格局优化,振兴正当时。


科技为本、金融为用,龙头种企有望跨越式加速成长。1)科技与资本赋能:一方面,国内种企创新育种成果持续突破,研发团队、研发投入持续提升,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裕丰303、双抗12-5等突破性品种和性状相继推出。另一方面,种业融资热度快速提升,行业兼并重组持续活跃,2015年以来中化、隆平累计并购额达3,367/117亿元。2)格局优化可期:20世纪70年代美国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成就传统杂交种子龙头先锋种业;20世纪90年代美国放行生物育种商业化,孟山都通过领先的生物育种技术和3年超80亿美金的并购,超越先锋成为全球种业龙头。我们预计,长期我国玉米种业市场CR2有望超30%,性状市场CR2有望超60%。


风险


粮食价格低迷,生物育种产业化推进不及预期,市场竞争激烈。


Text

正文


种业振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农业强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仓廪实、天下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政策持续高度重视粮食安全。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两次提及粮食安全:1)在“高质量发展”章节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1];2)在“国家安全”章节提出,“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考察时再次指出,“我国有14亿多人口,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2]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于24年6月起正式施行,也从法律层面夯实了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的重要战略地位。此外,24年9月的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切实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关心农民增收,抓好秋冬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3]整体来看,我们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粮食安全战略意义持续强化。


图表:党的十九大与二十大报告中粮食安全相关表述梳理

资料来源:国务院,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据《国务院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4],当前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已有显著提升,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增强了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底气。具体地,我国水稻、小麦两大口粮均采取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底,自给率、单产、库存消费比等相关指标均较高,进口来源较为分散,供给安全性较强。据USDA、国家统计局,2023年我国水稻、小麦自给率水平分别高达100%、93%,期末库存消费比也在60%以上。同时,我国玉米、大豆两大饲用粮较为市场化,供给相对安全。其中,2023年玉米自给率、库存消费比分别93%、69%,基本自给自足;而大豆自给率较低,且进口较为依赖美国、巴西两国,2023年该两国大豆进口占我国总进口量的94%。


图表:我国三大主粮及大豆的供给能力梳理(2023年)

资料来源:USDA,国家统计局,商务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中长期维度看,据《国务院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5],我国粮食安全仍有一些需持续关注的风险挑战:国内粮食供需“紧平衡”、粮食生产系统“硬约束”、科技创新能力“存短板”。我们总结如下:


► 国内粮食供需“紧平衡”:农产品消费需求刚性增长,部分农产品进口依存度持续加大。我国随着人口增长、消费升级带来的农产品需求尤其是畜禽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将进一步带来大豆、玉米等饲料粮需求提升。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4-2033)》,未来十年我国粮食/肉类消费将继续增长,年均增速分别0.3%/0.3%。2000年以来,我国部分粮食、畜产品进口依存度存在一定上升,我们预计主要农产品供应长期维持紧平衡状态。


► 粮食生产系统“硬约束”:人均耕地占有量和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世界平均。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成绩来之不易。据FAO,我国在用全球9%的耕地、7%的水资源养活全球18%的人口。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长期面临自然资源禀赋的制约。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2019年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为1.36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0%[6];另据水利部,2023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5%[7]。


► 科技创新能力“存短板”:种业创新、农机研发相比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1)育种方面,据中国农业大学王向峰等,目前我国仍处于2.0杂交育种阶段向3.0生物育种阶段过渡的初期,以传统杂交育种为主。而发达国家种业基本处于4.0智能育种阶段,以生物技术、数字技术复合应用为主。2)农机方面,据江苏大学收获装备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耀明,我国农机与欧美日仍有近30年差距。[8]国外20世纪60年代已实现机械化、大型化,正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但我国目前还在机械化进程中,智能化刚刚起步。



耕地和种子是保障粮食安全两大核心抓手,效率提升长期驱动关键在种子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其中以种子为代表的科技是核心驱动,耕地提质有余、量增有限。从全球经验来看,粮食增产核心依靠单产增长。据FAO,1962年至2022年全球过去60年的粮食产量增长,单产增长贡献率达到73%,而面积扩张的贡献率仅27%。其中,种子对于单产增长贡献最大。据农业农村部,我国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逐步提升,2020年已达45%。我们认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在于提升种业科技水平。


► 藏粮于地的关键在于耕地保护“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挖潜力”。一方面,我国耕地资源较为紧张,面积扩张的空间有限。据国家统计局,2000-2019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小幅下滑2%,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另一方面,我国耕地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据国土资源部,截至2019年末,我国高、中、低等耕地面积占比分别为31.24%/46.81%/21.95%。24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意见》也强调,要逐步把不低于15.46亿亩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 藏粮于技的关键在于推进种业振兴,我国种业科技水平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农作物单产水平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如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我国玉米、大豆单产分别435、133千克/亩,仅美国同期水平的59%、59%。我们认为伴随生物育种等创新技术迭代,我国育种研发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据孟山都,其全基因组选择育种(GWS)的品种筛选强度较传统育种提升5倍。此外,我国农机研发和应用也有较大提升空间,据农业农村部,2022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而发达国家早已实现全程机械化。


图表:单产增长是过去60年全球粮食增产的核心驱动

注:以玉米、大豆、小麦和稻谷为粮食统计口径
资料来源:FAO,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我国良种对单产增长的贡献度持续提升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我国耕地面积扩张潜力有限

资料来源:FAO,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中美玉米、大豆单位面积产量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种业振兴升级至国家战略,政策大力推进种业振兴行动


政策明确“种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大力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我们复盘十八大以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粮食安全相关表述,2020年之后着重强调种业重要性,提出“早日实现重要农产品的种源自主可控”、“落实粮藏于地、粮藏于技”、“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等。据农业农村部,2021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这是继1962年《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印发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对种业发展做出的全面部署。2024年,国务院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 年)》,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其中种业振兴为支撑性重大工程之一。


从落地实施层面来看,2021年以来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全面启动。据农业农村部,种业振兴开局阶段主要发力五大行动:以实施种质资源普查行动为核心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以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为核心的种业创新攻关、以重点倾斜种业阵型企业为核心的企业扶优、以加大对制种大县支持力度为核心的基地提升、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市场净化行动。我们认为,在粮食安全战略意义提升的背景下,政策对种业的重视及扶持力度均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图表:2021年以来,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全面启动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强化产权保护、科技水平迭代共振,种业振兴正当时




我国种业市场规模超千亿元,竞争格局仍有大幅优化空间


我国种业市场规模超千亿元,玉米种子市场规模最大。据《中国种业发展报告》,2022年我国种业终端市场规模为1,332亿元。据USDA,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种业规模仅次于美国,在全球种业中份额为20%。其中,玉米种子为我国种业第一大品类,据《中国种业发展报告》,2022年玉米、杂交稻、小麦终端市场规模占比分别为28%/13%/12%。


图表:中国种业终端市场历史规模及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种业发展报告》,《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金公司研究部


周期性为主、成长性为辅,是当前我国种业市场主要特征。复盘最大子行业玉米种子行业市场规模变动,我们发现行业兼具周期性与成长性特征:


► 周期性方面:种子作为粮食景气的后周期产品,其市场规模变动基本滞后现货价格变动一年时间。自2016年我国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之后,玉米现货价格的下滑带来种植面积和种子单价的下行,此阶段玉米种子市场规模小幅下滑;而随疫情及俄乌局势影响,玉米现货价格持续上涨,驱动玉米种子2020年起开启上行周期。2024年以来,随供需格局转向宽松,玉米粮食价格全年趋势下行。


► 成长性方面:换代大品种驱动行业穿越粮价周期。我们发现,在换代大品种快速推广期行业成长性显著。以玉米为例,在郑单958、先玉335快速推广期,种子单价高增驱动市场规模快速扩容。据《中国种业发展报告》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5-2012年每亩玉米种子费用由25元增长至52元,终端口径市场规模由81亿元增长至254亿元,期间玉米每亩种子费用/种植面积/现货价格/种子市场规模CAGR达11%/6%/7%/18%。历史上,我国杂交玉米种子大约7-10年完成新一轮迭代,自郑单958/先玉335在2012年推广面积达到6807/4157万亩的高点后,迄今尚未有新的传统杂交大品种突破前述面积高点,杂交品种换代存在一定放缓。我们认为,“龙头品种+优质性状”组合或将推动龙头品种推广面积进一步上行。


图表:玉米种子市场规模受玉米现货价格周期性波动影响,大品种推广期存在显著成长性

资料来源:《中国种业发展报告》,《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过去十年我国种业集中度小幅下滑,竞争格局较国际水平仍有较大优化空间。一方面,我国种企集中度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据先正达招股说明书,2021年我国种业CR5为17%,同期全球种业市场CR5已达52%,其中龙头公司拜耳市占率为21%。另一方面,行业集中度及盈利能力也呈现下滑趋势。据《中国种业发展报告》,2011-22年我国种业销售利润CR5和CR10分别下滑8ppt/9ppt,种子企业销售利润率在2011-22年间下滑5ppt。


图表:我国种子企业集中度低于全球水平

资料来源:先正达招股说明书,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我国种业集中度及盈利能力存在下滑

资料来源:《中国种业发展报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出台新《种子法》,显著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我们认为种业已进入“种业振兴”新阶段,核心驱动来自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和科技水平迭代。粮食安全新形势下,种业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政策重点发力打破行业历史发展主要制约。一方面,颁布实施新《种子法》,推行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配套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行动,显著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政策着力企业扶持和行业良种推广,持续提升种业科技水平,密集出台一系列转基因玉米、大豆商业化相关规章制度,23年首批转基因品种审定名单及生产经营许可证已发布,24年生物育种产业化顺利推进,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提“推动生物育种扩面提速”,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有望大幅提升我国育种技术门槛。


图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水平迭代共同推动中国种业振兴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金公司研究部


新《种子法》推行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显著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是推动种业振兴的关键要害,政策从法律法规和专项整治两方面重点发力。我们认为,政策从制度建设和配套行动两方面发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方向准、力度大、效果明显。


► 立法层面:新版《种子法》是国家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标志,核心突破是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新版《种子法》主要修订包括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扩大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范围及保护环节、加大侵权处罚赔偿和行政处罚力度。我们认为,本次修订的核心突破在于首次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该制度的实质意义在于,建立原始品种权利人与派生品种权利人在商业利用中的利益权属机制,对保护原始品种权利人利益,尤其是对进行突破性种质开发、品种选育的原始创新研发主体有较强激励作用。我们预计,该制度将有效解决长久以来制约我国种业发展存在的模仿育种、改良育种等问题,激活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研发积极性。此外,最高法于2021年7月发布品种权最新司法解释,明确可以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内,顶格处理侵权案件。


► 执行层面:2021年以来,政府以组合拳形式持续加强产权保护力度。我们梳理2021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开展的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活动,主要分为四类,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开展全面“体检”、强化案件查办及严格品种管理[9]。


图表:2021年以来我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力科技创新,推动生物育种扩面提速


政策着力品种研发与良种推广,加快行业创新迭代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研发体系,提高创新资源整合效率。优势种企对技术、人才、资源、资本等创新要素具有较高的集成组装能力,具有较强的“主板”集成作用。自种业振兴行动推进以来,政策持续聚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研发体系,立足提高创新资源整合效率。具体地:


► 一方面,优先扶持头部代表性企业。如农业农村部2022年印发《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根据企业创新能力、资产实力、市场规模、发展潜力等情况,优选了69家龙头种企和6家专业化平台,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企业阵型;同时将阵型企业作为扶优重点对象,发改、财政、科技等相关部门在补贴、贷款、税收上提供支持。


►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种业创新攻关行动。如农业农村部2022年印发《国家育种联合攻关总体方案》,提出积极组织企业、科研及社会力量,推进育种联合攻关。同时,《方案》着力打造以十大优势企业自主联合攻关为塔尖、十大主要粮食和重要畜禽联合攻关为塔身、64个重要特色物种联合攻关为塔基的“金字塔”式国家育种攻关阵型,加快优良品种培育创新。


图表: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加快良种推广迭代,推动创新成果普及。优良品种是种业研发创新的最终成果,同时也是粮食增产的重要贡献来源。据中国政府网、光明网,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从2005年的36%提升至2020年45%以上的水平,但相比美国玉米65%以上的贡献率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向前看,我们认为政策聚焦良种推广迭代,国内品种科技水平有望持续提升。


图表:粮食增产的良种贡献率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光明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玉米、水稻单产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或推动育种技术升级换代


自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以来,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密集出台,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10]。政策将生物育种产业化作为技术迭代突破口,23年首批转基因品种审定名单及生产经营许可证已发布,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提“推动生物育种扩面提速”。1)性状审批方面,农业农村部发布新版《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对转基因性状申报的具体要求和流程进行了规定。2)品种审定方面,农业农村部于2023年10月发布《关于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审定会议初审通过品种的公示》,将初审通过的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及相关信息予以公示,2023年1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正式品审名单,并发放转基因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生物育种产业化翻开新篇。2024年10月30个转基因品种通过国审,品种审定步入常态化;3)配套除草剂产品方面,农业农村部也发布《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用目标除草剂登记资料要求》等文件。


图表:转基因种业法规审批流程示意图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科技为本、金融为用,龙头种企有望跨越式加速成长




科技为本:创新育种成果持续突破,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国内种企全方位革故鼎新,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商业化育种主体地位的国内种企,近年来在研发创新上革故鼎新,持续丰富研发资源、充实研发团队、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能力获有效提升。


图表:头部上市种企研发人员数量

注:选取种子收入前四公司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头部上市种企研发投入及占比

注:1)选取种子收入前四公司;2)剔除贸易类业务收入影响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种方面:创新成果持续突破,国内种企长期发展可期。国内种企近年来在研发创新上革故鼎新,当前已获得一系列的重大突破性成果。头部企业创新品种在全国推广面积领先,据全国农技中心,2022年前十大水稻推广品种中,晶两优华占、晶两优534、隆两优华占、隆两优534、泰优390等5个品种来自隆平高科,荃优丝苗、荃优822等2个品种来自荃银高科;前十大玉米推广品种中,裕丰303、中科玉505、联创839等3个品种来自隆平高科,登海605来自登海种业。

技术方面,国内企业在前沿育种技术上频频突破。1)转基因领域,2019年以来杭州瑞丰等公司研发的转基因玉米、大豆性状纷纷获批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相关技术有望陆续商业化落地;2)基因编辑领域,2018年来舜丰生物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挖掘了两个新型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12i、CRISPR/Cas12j,并于2021年获得正式专利,打破了海外在基因编辑底层工具的垄断;2019年隆平高科也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出广谱抗病水稻不育系新种质;3)分子育种领域,博瑞迪生物自主研发了高通量、低成本的精准基因型分型和分子检测技术,构建了一整套完全国产化的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大幅提高了育种效率和准确性。



金融为用:资本工具加大赋能,种企龙头有望迎来跨越式发展


融资资本赋能,加速企业规模扩张。1)二级市场融资:根据全国种业双交会发布信息,1997年至今种企通过IPO、再融资及新三板合计融资额约达到284亿元,近年来随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生物安全证书等利好政策发布,种业二级市场融资情况呈现趋势上行态势;2)一级市场融资:根据全国种业双交会发布信息,2010年之前股权融资较少,2010年-2020年种业一级市场融资关注度持续提升,以常规育种为主,2021年以来,产业资本和政府基金持续青睐分子育种、转基因、基因编辑等生物育种前沿科技公司。我们认为,近年来种业融资边际提升,生物育种为代表的前沿科技获资本市场青睐,有望加速种业产业链相关企业成长。


图表:近年来种业一级市场融资情况梳理

资料来源:全国种子双交会,Wind,36氪,烯牛数据,35斗,中金公司研究部


行业兼并重组加速,头部企业跨越式成长。近年来,随着国内种业发展转型,行业兼并重组活跃,我们统计2015年至今上市种企兼并重组总金额超3,500亿元,2015年以来中化、隆平累计并购额达3,367/117亿元。具体又分为三类并购:1)规模扩张型并购充分发挥企业资本优势,头部企业以大并小,实现短期规模扩张。2)空间突破型并购可成功突破业务或地域限制,开拓了发展空间。3)产业链整合型并购由体量更大的种植产业链公司发起,旨在整合产业链各环节资源,实现产业链协同。整体看,我们认为兼并重组是国内种企做大做强必经阶段,长期看头部企业有望凭借资本优势实现跨越式成长。


图表:2015年以来上市种企并购情况梳理

注:美元人民币汇率假设为7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他山之石:美国强化产权保护、放行转基因成就先锋种业和孟山都


先锋种业:全球杂交玉米种子龙头,1970年代凭借推出自研大品种实现市场份额加速提升。先锋种业成立于1926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杂交玉米种子公司之一。1970年代,美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竞争环境优化,优秀品种以更快的速度抢占市场,拥有品种研发能力的私营公司得以快速积累资本并投入研发,进入正向循环。据先锋种业年报,先锋种业凭借其全球最大的玉米种质资源库基础,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末期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推出P3780、P3732、P3394三个大品种,分别凭借优良的抗倒伏、耐密植、高产和抗逆特性赢得市场。叠加接连并购Peterson、Microbial Products等种子公司,公司收入及市占率快速提升。据彭博资讯,公司种子业务收入自1974年的1亿美元增长至1995年的15亿美元,期间CAGR达14%。据USDA,先锋在美国玉米种子行业市占率自1973年的24%提升至1995年的45%,在美国放行转基因商业化之前稳居行业第一。


图表:先锋公司种子业务收入及增速

资料来源: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先锋公司在美国玉米种子行业市占率

资料来源:USDA,中金公司研究部


孟山都:全球生物育种龙头,1990年代凭借转基因性状竞争优势跃升至全球龙头。在报告《孟山都:科技为本、金融为用、管理为纲,成就全球种业龙头》中我们提到:公司是全球转基因育种业务的奠基者和引领者。公司自1975年启动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历经超过20年研发投入,在基因挖掘、转化方法及商业化开发方向等方面持续引领行业。1990年代美国放行转基因商业化之后,孟山都于1994/1995年获批全球首个转基因大豆/玉米性状商业化种植许可。此后,公司在1996-1998年耗资约80亿美元并购11家传统杂交种子企业,补齐种质资源短板;并开创性状授权费按亩收取、配套农化销售等商业模式,配合以自有法规维权团队,实现“性状+种子+农化”商业模式的打通,不断强化自身竞争力。据彭博资讯,在转基因渗透率快速提升的1998年到2008年,孟山都营业收入由44亿美元增长至114亿美元,年化增长率近10%,净利率由9%提升至18%。截至2017年,公司在全球种子市场市占率达26%,领先第二名6ppt。


图表:孟山都收入增长、盈利能力改善

资料来源: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北美转基因玉米种子市场孟山都份额快速提升

资料来源:USDA,中金公司研究部


风险



粮食价格低迷。种子为粮食价格后周期,若粮价持续低迷,农户种植收益不佳,种子价格或承压,种子公司收入增速及盈利能力或不及预期。


生物育种产业化推进不及预期。生物育种产业化的推广节奏受农户接受度、政策示范区域影响,若生物育种产业化渗透速度不及预期,相关性状和种子公司的业绩增长或不及预期。


市场竞争激烈。若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落地进展低于预期,市场竞争环境改善进度将延缓,影响种企的科研投入积极性、增加品种推广难度。行业集中度提升速度及相关种子公司的收入增长率或不及预期。


[1]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2104/05/t20210405_36441612.shtml

[2]https://www.qhjgdj.gov.cn/contentChild.jsp?contentId=36071

[3]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9/content_6976686.htm

[4]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309/t20230905_431547.html

[5]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309/t20230905_431547.html

[6]https://www.gov.cn/xinwen/2022-06/26/content_5697791.htm

[7]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4/content_6943075.htm

[8]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2104/05/t20210405_36441612.shtml

[9]资料来源:http://www.moa.gov.cn/govpublic/nybzzj1/202308/t20230817_6434414.htm

[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0200351222834621&wfr=spider&for=pc


Source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4年10月28日已经发布的《粮食经济专题#1:粮安天下,种铸基石》

王思洋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3070004 SFC CE Ref:BTG198

陈泰屹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4020011

陈煜东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2070011 SFC CE Ref:BSX302


Legal Disclaimer

法律声明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订阅者如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中金公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中金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仅面向中金公司中国内地客户,任何不符合前述条件的订阅者,敬请订阅前自行评估接收订阅内容的适当性。订阅本公众号不构成任何合同或承诺的基础,中金公司不因任何单纯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金公司的客户。

一般声明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欲了解完整观点,应参见中金研究网站(http://research.cicc.com)所载完整报告。

本资料较之中金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或价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中金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中金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中金公司可能与本资料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因此,订阅者应当考虑到中金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资料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与本资料相关的披露信息请访http://research.cicc.com/disclosure_cn,亦可参见近期已发布的关于相关公司的具体研究报告。

本订阅号是由中金公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中所有资料的版权均为中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

中金点睛
图文并茂讲解中金深度研究报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