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o, thank you”的逗号
《牛津高级学者辞典》对感叹语thank you专门列了一条no thank you, 并有例句,
【例句1】‘Would you like some more cake?’ ‘No thank you.’(“你想再吃点蛋糕吗?”不用了,谢谢。”)[牛津高级学者辞典]
该词典对此用法的解释是“拒绝某人给你提供某物的礼貌方式”。
《柯林斯高级学者词典》的thank词条也有同样的例句,
【例句2】'Would you like a biscuit?'—'No thank you.' (“你想吃饼干吗?”——不用了,谢谢。”) [柯林斯高级学者词典]
这表明,没有逗号no thank you已经被主流词典认可。
就no thank you,可以有三个版本,
V1: No. Thank you.
V2: No, thank you.
V3: No thank you.
从V1到V3,no和thank之间的停顿逐渐减小。
V1的长停顿有点这样心理迟疑:先断然拒绝,后来又觉得要避免对方难看,再补一下thank you缓和一下气氛吧。也就是自己心里犯嘀咕,别人听起来也有点生硬的那种。
V3的短停顿,短到等于常规单词之间的时长,语调也从no平滑过渡到thank。因此对方听起来很柔和,不会有难堪的感觉。这就是《牛津高级学者辞典》所强调的“礼貌方式”。
从常规语义角度来看,no和thank之间,一是有语义转折,二是no和thank也没有句法和词法修饰关系,所以V2版本最符合标准范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语法资料认为V2最规范的原因。
如果no修饰thank you, 那肯定不能加逗号,如
【例句3】He has offered no thank you or words of appreciation for what we have done for him. (他没有对我们为他所做的一切表示感谢或感激)
【例句4】No thank-you letter ever arrived. (从来没有收到过感谢信。)
在【例句3】中thank you为名词,并且是可数名词。在【例句4】中thank-you修饰letter。
二、汉语的断词
每个汉字宽度是一样的,所以汉字书写起来,写出诗来,都比表音的英语、拉丁语整齐匀称的多,因此美感和韵律感就很强。这种感受,至少对习用汉字的几千年的我们,是这样。
但汉语也存在短词的问题,比如用“沟通”一词造句,有人搞笑造成“我们家门前小沟通向大海”。
再比如本文上面的“V3的短停顿,短到等于常规单词之间的时长”,如果删去逗号,读起来就不容易找到句子结构。反复读、反复琢磨,当然可以找到,但这毕竟增加了阅读成本。
为此,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彭泽润先生,推动在词间加间隔的措施来降低理解成本,比如
“我们 家 门前 小沟 通向 大海”,
“V3 的 短停顿 短 到 等于 常规 单词 之间 的 时长”。
这也不失为值得尝试的办法。
不过,这样一来,一是汉字的那种美感有所丢失,二是排版起来相对费劲。
就费纸和浪费版面问题,不必有过多纠结,因为现在纸很便宜,而且互联网、融媒体时代,也不怎么用纸。
另外一个关键要素,在汉语书面表达中,断词困难和断词歧义的情形是比较少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芸芸众生都能一眼就能正确地断词。
能否只针对那些断词困难或容易导致歧义之处,加上彭先生的间隔,或者其它什么措施,比如新造个符号,或者用左斜和右斜等等,来降低阅读成本呢?
任何表达出来的文字串,如果抬杠的话,都会有歧义。我们只能采取成本合理的措施,将歧义尽可能消除。
别指望某一个措施能完全消除语言的歧义,即使这个措施做到极致也不可能。这是因为表达出来的文字串是有限的,而每个人面对的世界是无限的。“有限”适配“无限”,受话人一定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语境来补足相关的信息缺口。只要有此“补足”,不同的人补的就可能不一样,就可能有歧义。
“英雄所见略同”是“略同”,不是“绝对全同”。
下面的二维码是KFC扯专业英语的公众号,想用力学思维来逻辑梳理语法现象,欢迎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