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灏珠院士:不为名相,就为名医

学术   2024-11-11 16:30   江西  

 提示点击上方"中洪博元"↑免费订阅本刊

科研工具作图丨实验SCI统计分析国自然

勤学获新知,深思萌创意,实干出成果。

——陈灏珠院士座右铭


战火中的求学之路

1943年,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19岁的广东青年陈灏珠手持国立中正医学院、中山大学和广西大学三张录取通知书,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正举棋不定时,他突然想起范仲淹的话:“不为名相,便为名医”。

从医可以救人,报效祖国、服务百姓。于是,他毅然放弃了从小的工程梦,下定决心走进医学院。正是这一选择,开启了他长达70余年的传奇人生。

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求学之路可谓艰难。

国立中正医学院先后7次穿越6省搬迁校址,无论是场所、教室、教材资料、设施设备、图书馆以及食堂、实践活动场所等硬件条件,还是教学师资、生源状况、管理人员等软实力,其都处于极度缺乏和不稳定状态。陈灏珠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磨砺出了快速记笔记、扎实的专业外语功底和强健的体魄。

1948 年国立中正医学院(第七班)全班合影,左7为陈灏珠(图源:新民周刊)

1948年,他从医学院毕业,顺利加入了上海中山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那时的中山医院群英荟萃,为尚是实习生的陈灏珠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在这片英才云集的沃土上,他更加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次年顺利转为正式员工。

心血管病学的先驱

1954年,在著名教授陶寿淇的指导下,陈灏珠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了“心肌梗死”的文章,首次在国内使用这一术语,改变了心脏病的诊断概念。当时,冠心病在中国并不常见,心肌梗死病例更是稀少,临床中通常使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来描述该病症。然而,基于自己积累的临床经验,陈灏珠敏锐地意识到,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并不总是导致心肌梗死,旧有的命名方式存在不足。因此他提出,应当更加重视这一现象。

同年,陈灏珠晋升为内科主治医师,“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心脑血管病是我们国家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这类疾病跟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从长远趋势看,患者会越来越多,所以当时我就有兴趣去研究它。”于是陈灏珠毅然踏上了心血管病学的研究之路。

陈灏珠院士冠脉介入治疗中 (图源:新民周刊)

1957年,他前往北京参加“心脏导管观摩班”,回去后就建立了中山医院的心脏导管室。次年,上海市决定在中山医院建立上海市胸病研究所,后更名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陈灏珠负责的心脏导管室成为心研所的核心部门之一,而这里,也是他倾注最多心血的地方之一。


在长达70年的职业生涯里,陈灏珠在心血管病学领域创造了多项“第一”:

1960-1962年,在中国首次施行左心导管检查、选择性染料和氢离子稀释曲线等检查;

1968年,成功安置了国内第一例埋藏式起搏器;

1972年,率先用电起搏和电复律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达国际先进水平;

1973年,完成了国内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使国内掌握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20世纪70年代,陈灏珠完成了中国首次大规模的居民血脂水平调查,确定了我国健康人的血脂正常值,这一标准至今仍被广泛认可。他曾提出了我国心脏病病种变迁、流行趋势和防治对策的前瞻性观点。历经四个年代的持续追踪,充分验证了这些观点的准确性,不仅为我国心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出版社

医学教育的楷模

还有哪位医生没看过《实用内科学》?

陈灏珠从1979年开始参与该书编写、后来历任副主编、主编、名誉主编,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呵护这本教材从第7版更新到最新的第16版。陈灏珠的学术秘书周俊深情地回忆道:“陈老师对审稿这件事一直亲历亲为,从不放松。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躺在病床上,仍然时刻关心着书的出版进度。”

同时,陈灏珠深知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他手把手地传授学生,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三基”),要求严格、严密和严谨(“三严”)。每周四的英文查房,他永远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亲身示范,吸引了无数医学生前来观摩学习。

图源:复旦大学

他曾先后培养了79位学生,包括3位博士后、52位博士研究生和24位硕士研究生,其中不乏葛均波这样的杰出人才。

现任中山医院副院长、心内科教授钱菊英也是陈灏珠院士的博士,她回忆道,“陈老师常常教育我,教科书和参考书的内容需要严谨,尤其是涉及药物的用法,包括剂量和单位等,绝对不能出错,否则就可能对病人造成不良甚至严重后果。其实,陈老师对每一件事,都是如此严谨”。

陈灏珠在科研方面的成就也十分耀眼。他历年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他文章300余篇,主编书籍12本,参编书籍30余本。他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心脏病学》、《内科学》第3版和第4版、《实用内科学》第10至14版、《实用心脏病学》第3版和第4版、《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第1版和第2版等国家级著作,以及编撰的40余种教材,为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医学事业不断发展,新成果、新模式、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临床医生要跟上时代、为病人服务,必须终身学习——这是陈灏珠倡导的,也是他亲身实践的。即使在90多岁高龄,他仍然积极参与学术会议,认真记笔记,审阅书稿,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他的严谨态度和不懈追求,成为后辈医生学习的榜样。

2020 年7 月,陪同三名西藏岗巴县贫困先心病患儿来中山医院医治的岗巴县人民医院医生给陈灏珠等医务人员献上了洁白的哈达

大爱无疆,一生奉献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尽管身体已无法正常站立和行走,他依然牵挂着心血管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与曾任陈灏珠的学术秘书、现任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王齐兵深入讨论。不幸的是,同10月30日,陈灏珠院士因病逝世,享年96岁。

2024年11月6日,恰逢陈灏珠院士百年诞辰,大师剧《陈灏珠》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福庆厅首演。这场演出不仅是为了纪念陈灏珠院士的杰出贡献,更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样一位伟大的医学家。

在大师剧中有这样一幕:

在陈灏珠院士退休前一天,他的门诊来了一位“老朋友”。

1976年,陈灏珠首次(也是世界首例)使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奎尼丁晕厥并取得重大成功。而这个被成功救回来的病人,现在手提茶叶,来了。

陈院士出人意料地从抽屉中拿出了30年前的心电图,郑重地归还给他。面对老王的茶叶,陈院士指了指桌上用了多年的水杯,温和地说道:“君子之交,淡如水。”

大师剧《陈灏珠》剧照

他的一生,是奉献于医学事业、服务于人民健康的一生。失去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是社会的巨大损失。然而,他留下的宝贵财富仍在一代代传承。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医学史上,绽放出永恒的“生命之花”。

谨以此文纪念陈灏珠院士。

内容参考来源:
1.DOI: 10.3760/cma.j.issn.1673-677X.2016.06.037
2.复旦大学官网、新民周刊、丁香园等网络平台。
免责声明:本号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因为你的分享、点赞、在看

我足足的精气神儿!

中洪博元生物
江西中洪博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自2015年创立以来,坚持大规模标准化创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赋能生命科学研究、创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功能评价,累计服务知名客户超1万家。现阶段能造近400种模型,满足全种类实验动物造模的需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