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中洪博元"↑免费订阅本刊
勤学获新知,深思萌创意,实干出成果。
——陈灏珠院士座右铭
战火中的求学之路
从医可以救人,报效祖国、服务百姓。于是,他毅然放弃了从小的工程梦,下定决心走进医学院。正是这一选择,开启了他长达70余年的传奇人生。
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求学之路可谓艰难。
国立中正医学院先后7次穿越6省搬迁校址,无论是场所、教室、教材资料、设施设备、图书馆以及食堂、实践活动场所等硬件条件,还是教学师资、生源状况、管理人员等软实力,其都处于极度缺乏和不稳定状态。陈灏珠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磨砺出了快速记笔记、扎实的专业外语功底和强健的体魄。
1948 年国立中正医学院(第七班)全班合影,左7为陈灏珠(图源:新民周刊)
1948年,他从医学院毕业,顺利加入了上海中山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那时的中山医院群英荟萃,为尚是实习生的陈灏珠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在这片英才云集的沃土上,他更加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次年顺利转为正式员工。
心血管病学的先驱
同年,陈灏珠晋升为内科主治医师,“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心脑血管病是我们国家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这类疾病跟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从长远趋势看,患者会越来越多,所以当时我就有兴趣去研究它。”于是陈灏珠毅然踏上了心血管病学的研究之路。
陈灏珠院士冠脉介入治疗中 (图源:新民周刊)
1957年,他前往北京参加“心脏导管观摩班”,回去后就建立了中山医院的心脏导管室。次年,上海市决定在中山医院建立上海市胸病研究所,后更名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陈灏珠负责的心脏导管室成为心研所的核心部门之一,而这里,也是他倾注最多心血的地方之一。
在长达70年的职业生涯里,陈灏珠在心血管病学领域创造了多项“第一”:
1960-1962年,在中国首次施行左心导管检查、选择性染料和氢离子稀释曲线等检查;
1968年,成功安置了国内第一例埋藏式起搏器;
1972年,率先用电起搏和电复律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达国际先进水平;
1973年,完成了国内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使国内掌握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20世纪70年代,陈灏珠完成了中国首次大规模的居民血脂水平调查,确定了我国健康人的血脂正常值,这一标准至今仍被广泛认可。他曾提出了我国心脏病病种变迁、流行趋势和防治对策的前瞻性观点。历经四个年代的持续追踪,充分验证了这些观点的准确性,不仅为我国心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医学教育的楷模
还有哪位医生没看过《实用内科学》?
陈灏珠从1979年开始参与该书编写、后来历任副主编、主编、名誉主编,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呵护这本教材从第7版更新到最新的第16版。陈灏珠的学术秘书周俊深情地回忆道:“陈老师对审稿这件事一直亲历亲为,从不放松。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躺在病床上,仍然时刻关心着书的出版进度。”
图源:复旦大学
他曾先后培养了79位学生,包括3位博士后、52位博士研究生和24位硕士研究生,其中不乏葛均波这样的杰出人才。
现任中山医院副院长、心内科教授钱菊英也是陈灏珠院士的博士,她回忆道,“陈老师常常教育我,教科书和参考书的内容需要严谨,尤其是涉及药物的用法,包括剂量和单位等,绝对不能出错,否则就可能对病人造成不良甚至严重后果。其实,陈老师对每一件事,都是如此严谨”。
陈灏珠在科研方面的成就也十分耀眼。他历年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他文章300余篇,主编书籍12本,参编书籍30余本。他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心脏病学》、《内科学》第3版和第4版、《实用内科学》第10至14版、《实用心脏病学》第3版和第4版、《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第1版和第2版等国家级著作,以及编撰的40余种教材,为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医学事业不断发展,新成果、新模式、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临床医生要跟上时代、为病人服务,必须终身学习——这是陈灏珠倡导的,也是他亲身实践的。即使在90多岁高龄,他仍然积极参与学术会议,认真记笔记,审阅书稿,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他的严谨态度和不懈追求,成为后辈医生学习的榜样。
大爱无疆,一生奉献
2024年11月6日,恰逢陈灏珠院士百年诞辰,大师剧《陈灏珠》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福庆厅首演。这场演出不仅是为了纪念陈灏珠院士的杰出贡献,更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样一位伟大的医学家。
在大师剧中有这样一幕:
在陈灏珠院士退休前一天,他的门诊来了一位“老朋友”。
1976年,陈灏珠首次(也是世界首例)使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奎尼丁晕厥并取得重大成功。而这个被成功救回来的病人,现在手提茶叶,来了。
陈院士出人意料地从抽屉中拿出了30年前的心电图,郑重地归还给他。面对老王的茶叶,陈院士指了指桌上用了多年的水杯,温和地说道:“君子之交,淡如水。”
大师剧《陈灏珠》剧照
他的一生,是奉献于医学事业、服务于人民健康的一生。失去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是社会的巨大损失。然而,他留下的宝贵财富仍在一代代传承。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医学史上,绽放出永恒的“生命之花”。
谨以此文纪念陈灏珠院士。
因为你的分享、点赞、在看
我足足的精气神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