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百年前的石碑,地方官歌颂想当皇帝的袁世凯

文摘   旅游   2024-08-12 20:02   四川  


孔庙(图/无畏)

信宜的老县城中的这座孔庙,做过陈金釭的王宫(参见:广东这个村曾是行政中心,还有座王宫!),看起来颇有历史的沧桑感。不过,最终将孔庙修成这样的,不是陈金釭,而是民国年间的一位县官。

踏进孔庙,很少人会留意到门边还镶着一块石碑。文物古迹留下的石碑虽不少,但往往容易被人忽略,毕竟古代中国用的是繁体字,没有标点符号,而且书写顺序“从上往下,从右往左”,与现在书写习惯和欧洲语言一样的简体中文相差太大,读起来太费劲。
不过,如果仔细读读,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孔庙的这块石碑,出自一位民国的信宜县知事江德骏之手。

重修文庙碑(图/无畏)

江德骏不只带头出钱重修孔庙,还亲自撰文,歌颂了袁世凯担任大总统时“天经地义、如揭日月”。

孙文领导的临时政府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就提到要废除清末时候提倡的“尊孔”、“忠君”。
在漫长的王朝历史中,皇帝提倡儒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尊敬孔子,而是通过让人民尊敬孔子,进而忠心于皇帝,这是前现代中国最基本的宇宙观。孙文建立民国的理想,则是要将皇帝的臣民改造成为自由的公民
读书就是为了当官,成为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最顶端,则是当皇帝。“农民起义”的陈金釭,就是在这个孔庙中称王建国的,但这只是小打小闹。成为民国真正的大总统的是袁世凯,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成为皇帝。

在成为皇帝之前,袁世凯便开始了“尊孔复古”,颁布《祭孔令》,全面恢复清朝的祭孔的礼制,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主祭。甚至推动在全国范围内成为孔教会,要让孔教成为国教。

信宜孔庙就是在这一时候得到修缮。江德骏在文章还将孔教比作中国的“元气”,之所以中国人沦落为“病夫”,是因为缺失了孔教这一“元气”。这洋洋洒洒的几百字饱含着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即将成为皇帝的袁世凯的“深情”。

江德骏带头出了60大圆,其次还有信宜县公署、旧图总局、新图总局等政府单位还拨出公款捐助。在那个时间点,修孔庙是最了不得的“政绩工程”。


孔庙的大殿(图/无畏)

这一年年底,袁世凯正式称帝,建立“中华帝国”。但他在皇帝宝座上只坐了83天就结束了。袁世凯离开人世后的中国,又重新陷入了军阀混战的乱世。军阀们忙着抢夺地盘,自然也顾不上尊敬孔子了。


《走向共和》中袁世凯称帝


孔子像(图/无畏)

信宜老县城的故事和历史不单单是一座做过王宫的孔庙。民国年间,孔庙这一带又曾出现过“镇隆小学”、“信宜县里师范学校”等现代教育机构,后来还有个幼儿园。起凤书院前面修了一座二层洋楼,做过国民党信宜县县党部,还有一座大宅子“八角楼”。这个小村子,不知道还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镇隆小学(图/无畏)


信宜县立师范学校(图/无畏)


废弃的幼儿园(图/无畏)

添加无畏个人微信
探讨语言、历史与旅行

更 多 语 言 和 旅 行 的 文 章
 点 击 专 辑  阅 读

签证攻略 | 浪漫土耳其 | 游牧中亚 
游走东南亚 | 中东行迹 |南亚 
语言学习| 美洲放浪 |俄罗斯与高加索
全世界看日本 | 大韩民国 | 中国小众旅行 


无畏的旅行
一个普通人,在旅行路上学习语言和历史的故事。从人大社会学系毕业,我没有开始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却到了尼泊尔教中文、在寺院学巴利文。我发现了学习语言最好的方法,一发不可收拾,已旅居五十国,学遍每个国家的语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