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骑楼老街:源于天气、长于人情的欧亚混血建筑

文摘   2024-03-05 11:59   日本  

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骑楼。

据百度,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称之为“廊房”,当地的方言叫eranda.18世纪后半期,英国人殖民进入印度等热带气候国家,因忍受不了南亚天气的虐待(英国的夏天多舒服啊),把无处发散的“热量”倾注在住宅改造上,居室前加走廊挡避热浪、缓和炎热。接着,新加坡开埠者莱佛士(Sir Thomas Stamford Bingley Raffles)把这种外廊结构引入新加坡城的设计中,称“店铺的公共走廊”,闽南话“五”和马来语的“尺(KAJI)”合成闽南话“五脚基(Fiye Footway)”,台湾称之为“亭仔脚”,说的都是这款走廊。“外廊式建筑”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营造凉爽环境,又从单边外廊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它们很快风靡到同样“病天气”的印度等国家,闯南洋的华侨把这种建筑带回故乡华南地区,得名“骑楼”,这就是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莱佛士的设计规定所有建筑物前必须有一道宽约5呎(1.524米)、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相当于欧洲的“拱廊(arcade)”,提供给外籍人做生意。

1849年东南亚返乡的琼籍商人在海口市四牌楼街建起了第一座骑楼。海口老街的骑楼,一般为2至4层楼,进深约30米,分为廊部、楼部、楼顶三个部分,遮避烈日风雨的人行道“骑廊”可全天候穿行其间。据记载,20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远东公司”和“广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如“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许多大商号都在老街的骑楼里。


▲卖波罗蜜的女人正在外廓吃饭


这个女子装扮、五官看着就是海南人,全身上下堆砌着各种鲜艳的颜色。她吃着饭,却也不忘招呼路过的我们买她的波罗蜜。


▲视频:玩纸牌的孩子们

▲长廓里玩纸牌的孩子们


看清这几个孩子在玩什么后我特激动。这游戏太熟悉了,我们小的时候流行过,是男孩游戏。首先那个纸牌特别,用香烟盒折叠起来,捏成弯弯的,搁地上,再隔空扇纸牌,凭掌风先一步掀翻对方纸牌者赢。70年代物资贫乏,小孩子不抽烟也买不起,收集香烟壳本身就是需要厚实背景的技术活,全方位考验家境、家长交际才能(是否长袖善舞)。名牌烟比如大中华的烟壳是稀缺物资,堪堪地有着交换货币的功能。


▲骑楼拍照的新婚夫妇(一)

▲骑楼老街拍照的新婚夫妇(二)


老街骑楼游客很多,来拍照的比买特产的人还要多,上面两张图所绘新婚夫妇就是。我为什么知道他们新婚?因为那个身材曼妙的女孩子胸前别着一只红色的双喜别针。这对年轻人好看,走在白墙黑地砖的老街上就是一首诗一支歌,赏心悦目。我试图表达印象中的这帧收藏,图(一)是第一稿,想刷新构图,画到半途发现走不动了,另起一稿图(二),取景大玻璃窗中映出的街景,算是画完了吧但是不像“画”,手下功夫跟不上脑中天马行空。这样挣扎苦闷的日子看来会持续很久(泪奔)。


我碰巧去年从英国旅行归来后回国住了几个月,欧洲原产的东西严丝合缝地茁壮成长在中国土地上,对此深有感触。欧洲人自认高尚,向他人输出善意后容易单株培植自我满足、于是乎骄傲者愈加骄傲,中国社会则倚重人情,善意无论输出还是输入培养的都是更加浓稠的人情,展开的不是自我而是与他人关联,并且从此互相束缚,任何试图撇清关系的努力都是对整个人群的背叛。海口的骑廓四通八达,犹象这种锁链般不可破的人际关系。


撰文 / 水彩插图:江洁

京夜聊
努力、尽力、使大力,我们搬运学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