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的基本原理在于「支撑」——无支撑,则无前进。游泳、骑自行车与跑步这三项运动均以移动身体为核心目标。
在水域中的移动同样遵循此原理。当手掌在抓水、抱水与推水的过程中提供稳固的支撑点时,手掌本身实际上是静止的,而前进的是身体。手掌仅在提臂阶段向前移动。
人们常误认为「向后划水,身体自然前行」,然而这类似于在跑步机上跑步,脚掌虽不断后滑,身体却始终停留在原地。
若我们在水中仅依赖「划动手臂」以期前进,便会忽略了我们真正意图移动的是身体而非手臂。设想若仅手臂划动而身体不动,那便如同在岸边徒劳地划水,身体成为了固定的支撑点,而手臂则成为了不断移动的部分。
正确的做法是划动身体而非手掌。唯有当手掌构成稳固的支撑点时,身体才能顺利前进。想象攀爬墙壁的情形,当你用手掌紧握墙面并用力撑起身体时,是身体上升而手掌位置保持不变,手臂的力量用于克服地心引力。
一、有利于水感形成的手臂姿势:高肘
何为有利于水感形成的手臂姿势?以手掌撑墙前进为例,若要身体顺利前进,手掌的位置必须低于身体,以便将体重有效转移至手掌,形成稳固的支撑点。高肘划水(肘部高于手掌)正是使手臂有效支撑体重的最佳姿势。然而,单纯模仿高肘划水,可能仅像是在跑步机上徒劳地划动流水。
在水中形成稳固水感的关键在于:有效地将体重转移至前伸臂的手掌支撑点上,这才是根本之策。
二、水感形成的起点
理解了水感的形成原理后,你可能会追问如何加强水感。在实际练习前,需知水感的形成起点正是在提臂的瞬间。提臂造成的失重状态会突然增加前伸臂上的压力,使水感变得实在。
换言之,水感的形成时机是在抓水的瞬间。记得初学自由泳时,泳队的前辈常提醒:「抓水至关重要!没抓到水,后续动作便无意义。」虽然抓水看似是用「手」去「抓」的动作,但实际上手掌中形成的水感,是由于提臂时体重突然转移至手掌上所形成的。
三、如何维持一贯的水感
在提臂之后,同侧肩膀顺势滚转出水,由于身体部分体积出水,浮力降低,体重瞬间超过浮力,因此维持水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延续肩膀出水时的「加压感」,并将其传导至水中的抓水臂上。这股因转肩失重产生的压力,使你的划水臂仿佛压在实体物上,越能确实传导「失重」时的「加压感」至划手臂上,你便越能把握住「实在的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