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岭是江西省余干县中心的一座山峰,东山岭虽不高,然其平地崛起,巍然如冠,所以古人又称它为“冠山”。冠山在县城中央,宋时以其崛踞城中,巍然如冠得名,清时改称“东山岭”。据《余干县志》记载,该地曾建古城。冠山与冕山遥相对峙,故称“冠冕山横”,成为干越八景之一。据《余干县志》和有关史籍记载,多位历史文化名人曾先后登临过东山岭,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
“行行景仰寄前山,双岫峥嵘总似环”。拾级而上,站在东山岭上,整个县城与信江下游广阔平原尽收眼底。从古便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而今登临山顶,山顶的烈士纪念碑高耸入霄,让人顿生敬意,转身视野开阔,可将市湖美景一览无遗。早晨,日光熹微,摩天轮静静地矗立在湖心,感知一座城的安静祥和。夜晚,华灯初上,整片湖映照着沿湖的街灯,感受一座城的人间烟火。不论是春季的春潮带雨,夏季的草木葱茏,还是秋季的树色落晖,冬季的银装素裹,从山巅遥望让先辈常见美景,又可让先烈见证余干的变迁,见证余干是如何走向繁荣,由此可慰英灵。
“不见池中龙,徘徊池上月”。向西行,于东山岭西峰,有一眼泉,面积约10平方米,为圆形小水池,泉水无源而泉水不止。传说齐梁时代,有龙盘于池中,四季不竭,名曰“龙池”。而今每逢皓月当空,清风徐来,水中月影绰绰,恍惚又见龙蟠出。时至唐朝,陆羽凿石挖灶,取水煮茶,曾称“茶泉”。如今陆仙不知何处去,冷月无声,岸边树影淡淡,空留茶泉波心荡。至南宋时,朱熹讲学于此,临池洗砚,故又名“墨池”。而今洗砚墨池依旧在,乌鹊飞还,池上墨痕寂寂,不见当年洗砚人。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东山岭曾有陆仙煮茶,曾有龙盘池中,无怪乎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
“青青草色满江州,万里伤心水自流”。沿阶而下,山腰处有一座亭,名曰“干越亭”。干越亭所处之地视野开阔,至春和景明,惠风和畅,古亭背倚山峰,山峰古木森森,鸟雀啼鸣其间,如仙灵秘境;面朝市湖,市湖浮光跃金,烟波朦胧其上,若云兴霞蔚;又见街市,街市行人熙攘,商贩穿梭其中,似流水马龙。至细雨霏霏,日星隐曜,则山峰树色青青,风动其间,如碎玉击石;市湖薄雾冥冥,雨落其上,似飞珠溅玉;街市人影寥寥,独行其中,似泼墨山水。“干越亭前晚风起,湖入鄱阳三百里。晓来一雨洗新秋,身在江东画图里”,南宋文人王十朋留下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至今仍流传在人们口中。
“已觉地灵因昴降,更闻川媚有珠生”。离干越亭一箭之地乃东山书院,与信江书院、鹅湖书院、叠山书院并称上饶“四大书院”。朱熹曾于此讲学注释《离骚》,四方名士,云集而来,一派熙熙之景。时光变迁,东山书院早已不在,只余石刻《东山书院赋》立于山间。后来,于书院废址上建成县城招待所,后为余干宾馆。人来人往,接待八方来客,恍然又见当年繁盛之况。
行至山脚,抬眼望,碑塔巍峨,气象峥嵘,那不是云彩,是东山姿态。
作者单位 | 江西省余干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编 辑 | 佀雨田
责任编辑 | 吴天迪
校 对 | 阎忠春
版 式 | 田 蕾
审 核 | 吴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