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剧《张协状元》近日来沪演出,唱做并重、悲喜交融、充满机趣,洋溢着生命活力。
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来上海演出《张协状元》,勾栏瓦舍般的演剧氛围、里巷歌谣式的古朴情致,引发沪上观众浓厚兴趣。作为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主版演出之一,把擦亮地域历史文化名片、释放古典戏曲当代价值的这篇文章做得有声有色,让观众再次感受到,传统戏曲唱做并重、悲喜交融的样貌,充满机趣,洋溢着生命活力。瓯剧《张协状元》改编自古老的宋元南戏,原为宋代中期活跃于温州一带的“九山书会”才人所作,文本充满江南风韵和民间色彩。这部收录于明《永乐大典》的戏文,历经800余年流传,至今仍被学界称作“迄今发现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戏曲剧本”,与之同时期的戏曲文本都已散佚,只留记载,偶见零星,不见全本,可见这部戏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来说是何等珍贵。故事讲述书生张协在赶考途中落难,与贫女结为夫妻。秋闱高中后,又面临情感与富贵的选择,良心拷问,几度挣扎,幡然悔悟。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中最浅显也是最经典的伦理法则,从中也让我们看到,它对之后中国戏曲的繁衍、生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你在演古早的世情百态,我在悟现世的人生哲理,这样一种演评相生的戏剧场景,成就了中国传统戏曲永恒的魅力。“返璞向新”不单是剧中的一句唱词,也是这部新编传统戏的艺术定位,戏里戏外在价值取向上的贯通,是主创的一个巧思——妙趣所在,观众心领神会。全剧以搭建一个乡间戏台开场,将卸妆后“行头”归入戏箱作为全剧收尾,用传统“饶头戏”方式把一个戏班子的台前幕后完全“曝光”于观众眼前,不光有趣,我以为,一个戏台从无到有、从锣鼓喧天到人去台空的过程,是把“假戏真做,戏假情真”的理念妥妥地植入了观众心里。可以看到,“返璞”的追求在这部戏中做得极致而用心,传统戏中常见的“一桌二椅”都被简化,彻底回归到以表演为核心的演剧形制。随之,虚拟、假定、“跳进跳出”,一人多角、插科使砌等手段自由介入,生动活泛,绝无情境障碍,让“表演生万物”的戏曲美学精神得以充分展现。一位从事导演的艺术生看完全剧后,不禁感叹:世界戏剧舞台上一些被视为前卫、先锋的方法理念,原来我们戏曲舞台上早就有,且运用得如此丝滑顺溜。他觉得瓯剧《张协状元》给他最深的印象是,把一切“有意为之”做得自然而轻松。“梅花”“白玉兰”双奖得主方汝将在剧中饰演张协,从他略带夸张表演中,我们看到一种出自审慎思考的设计,那就是:以深刻的喜剧精神描摹出人性的弱点,在追求情感真实、逻辑合理的前提下,着力去呈现民族的内省态度。他以鲜明的风格化表演,将一个“心机男”的多面性刻画得入木三分。从方汝将身上既能看到传统戏曲规范、扎实的功底,更有不羁的、自由洒脱的地方戏表演特色。角色着高靴的碎步、磋步、圆场等一整套戏曲步法,以及抖袖、袖花、跳转卧鱼、跌扑僵尸等,都超越了常规“生行”的程式,这种基于剧种气质的创造,不仅传神,也十分精彩,大大丰富了瓯剧的艺术表现力。尽管我们认可,经过长期艺术积淀,京、昆成为我们戏曲表演乃至戏曲教学的标准模板,但从本质上讲,我不大赞同地方戏曲越来越像京、昆。民间性、鲜活性、敢于超纲的创造性,散发出泥土芳香的地域特征,才是地方戏曲最可宝贵的地方。作为瓯剧名家,方汝将在这一点上显然有清醒的认识,他通过借鉴和创造形成的“不一样”和“不一般”是观众喜欢的理由。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参演上海国际艺术节,方汝将和学生翁翔各有一场展示。方汝将年富力强,正值演员“黄金期”,没有到让台的年龄,他鼓励学生以“张协”这样一个吃重的角色到上海“戏码头”闯一闯,经历一番磨砺,和剧院领导这些年坚持培养优秀人才的方略有关。看过翁翔的“张协”,观众夸赞其“颇具乃师之神韵”,连扮相都有几分相像,可见在传承中“师父”倾注了心血,学生付出了努力,效果是显著的。与翁翔同辈的后起之秀已经在瓯剧一系列原创、新编、传承剧目中担当重要角色,呈现出生旦靓丽、人才济济的可喜局面。作为“天下第一团”,瓯剧和全国许多稀有剧种一样,只此一家。能不能继续培养出方汝将、蔡晓秋这样能唱响全国的瓯剧名家,直接关系到剧种的绵延发展,在这一点上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显然是有远见的,不仅未雨绸缪启动得早,也做得很扎实。据我所知,剧团来沪前一周,在温州当地农村演出,5天连演10台大戏,戏码完全不同。老带新的阵容,让青年演员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今年11月,瓯剧《张协状元》还将赴法国参加“巴黎中国戏曲节”——“上得了殿堂,下得去田埂”让瓯剧这棵古老朴拙的大树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者:方家骏
图片:网络图
编辑:钱 卫
责任编辑:吴南瑶
栏目主编:朱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