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潮下,创新药企冰火两重天

文摘   2024-09-20 09:00   江苏  

近日,关于小强公司大幅裁员的说法在xhs上流传甚广。确实是谣言,网传裁1000人,太扯,公司总共才3500人不到,怎么可能一次裁1000,还有传研发裁65%,那么多项目在做,不可能。

但裁员也是客观事实,小强从去年底就开始优化烟台site,只不过普遍低年资+人数少,业内反响不大。受限于现金流,新项目开发基本暂停,把钱留给晚期项目,这很正常。

一、24年上半年,战略180度转弯

去年底小强boss心态还比较乐观,最近心态估计真崩了,老奈走人,北京site也开始广进,这次时间在半年报之后,所以半年报里同比仅仅微裁(研发减少45人,总员工减少113人)。

但连续四个半年度看,趋势就很明显了:22年底、23年H1、23年底、24年H1的研发人员分别是1163、1271、1308、1216人,也就是23年H2还在扩人,24年H1紧急刹车,都刹冒烟了。

其他家是降本增效,小强是增本降效,裁着裁着人均薪酬居然涨了20%?增加的3000万薪酬去哪了,今年行业工资下滑,用涨薪解释不了,猜测是给离职员工发N+1,计算如下:

上半年研发人员环比减少92人,按惯例边裁边招,实际裁员人数按120人算,发生3000万费用,人均赔偿25万,还算合理(高年限的级别的,裁掉补偿很贵)

二、嘴不那么硬,也偶尔认个错,但远够不上诚恳

现金流困境只是表象,背后是管理和战略问题,当创新药小强,只剩下嘴硬里写过,自免产品开的临床太多,缺乏依据:

前天半年度业绩说明会,小强被投资人逼到墙角,终于服软了:“于适应症较多,给合作带来一定难度”,变相认错。

也许老板觉得适应症开的越多、授权概率越高(类似于打粑,多打几枪中1枪就行)。但海外BD,1个关键适应症数据足矣。国外自免市场是充分竞争,适应症做再多,别人只看最高潜的那个,其他都白搭。

这次业绩说明会最大亮点是:高频次使用“一定”,除了“合作带来一定难度”,还有N多一定。这公司的现金流是种玄学,只要你问,那“一定必定以及肯定”会变好,哈哈哈哈哈哈。

好了,话题回到裁员,公司的答复是“调整并非大幅裁员”,确实不是大幅,但肯定是裁员,规模也不小,明年年报其实藏不住。再不裁,银行冻结下授信,工资都要发不出来了,还装啥呢?搞不明白。

三、几家欢喜几家愁,创新药企开始分层

小强裁员并非个例,今年4月份贝贝裁员力度更大,研发一把手都走了。biopharma双龙(达达、君子)的研发团队规模,在23年就开始收缩。

与此同时,招兵买马的也不少,除了常年在招人的银赛,HS的大分子研发也在快速扩招。老牌pharma里,一哥、石药人数稳中有增,科伦系蒸蒸日上。

人数变化说明了一切:能从做药赚到钱的,自然舍得持续投入、能保住团队,甚至扩招,过去药没做出来,或者做出来却一直没赚到钱的,再嘴硬,面对空空的口袋,也嘴硬不起来

唏嘘的是,裁员的这2家都拥有很高江湖地位,小强号称ADC第一,贝贝更牛,中国创新药领域的拓荒者。但地位再高,也怕菜刀,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国谈上。

在国谈大砍价的现状下,创新药已经开始分层,小越预测:

未来能稳定保持1000+研发人员(创新药方向)的药企,不会超过15家。把几个国企踢掉的话,不超过10家。

看看小强,销售体量-半年7个亿根本排不上名次,居然有1200+研发人员。反观达子,23年收入62亿,研发人数还不到1000。小强的激进程度,可见一斑。

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还是那句话,Less is more,未来灵活的小团队作战,才是适合多数创新药企的打法。

炒医药,必须关越学习越贫穷知识星球,从此不再被忽悠如何投资生物医药行业?欢迎加入越学习越贫穷的知识星球,定期分享上市公司点评、职场、投资避坑。欢迎优秀生物医药公司合作!

公众号右上角点击:设为星标,免得错过推送。这里是越学习越贫穷,一个只说真话的公众号,加群添加wx:yuexuexiyuepinqiong

越学习越贫穷
医药人都关注的公众号,观点最真实的行业自媒体,坚持底线,努力传播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