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被称为“颅内的不定时炸弹”,具有突发性,一旦破裂出血,病情急剧进展,后果不堪设想!近日,51岁的李女士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致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在顺义区医院神经介入科和神经外科的联合救治下成功闯过“鬼门关”,最终平安出院。
患者李女士,51岁。一天,她突发头部剧烈疼痛,伴恶心,呼叫120紧急转运至顺义区医院急诊科。急诊头颅CT检查提示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内科接诊医生赵媛立即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同时联系神经外科及神经介入科立即到急诊进行会诊。
会诊后,神经介入科陈爱国副主任医师高度怀疑患者为动脉瘤破裂致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建议完善急诊头颈CTA检查,明确颅内动脉瘤情况。患者在陈爱国和急诊医务人员的陪同下完成头颈CTA检查,结果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陈爱国副主任医师向患者家属交代目前患者病情危重,建议急诊脑血管造影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并详细告知手术风险及获益。
虽说脑动脉瘤它不是肿瘤,但是它的致死率非常高,发病速度快,是死亡率最高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如同在脑血管壁上吹起的一个气球,随时都有可能破裂,后果非常严重,不少患者来不及送到医院就失去了生命。
考虑到患者情况危重,需要收住到重症监护病房,将患者情况向神经介入科王利宇副主任医师汇报。王利宇副主任医师立即联系神经外科康全利主任协调监护病床,经两科室积极沟通后达成一致意见:患者收治于神经外科监护病房,由神经介入科行急诊血管介入治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在两个科室的通力配合下,郑立宏副主任医师和胡太春、刘震医生迅速做好术前准备。手术过程中,依据患者脑血管入路、颅内动脉瘤位置、形态、动脉瘤瘤颈宽度等情况,王利宇副主任医师与郑立宏副主任医师等神经介入科医生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患者颅内破裂动脉瘤。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收入神经外科病房继续治疗。
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前后
术后李女士在神经外科监护室度过了病情危险期,由神经外科主任康全利主任、主管大夫陈善文副主任医师及神经介入科医生共同查房指导患者的诊疗,病情稳定后顺利转入神经介入科病房。经过治疗,李女士精神状态良好,头痛完全缓解,肢体活动正常。出院时她向神经介入科医生及神经外科医生表达诚挚感谢。
这次手术的成功,得益于神经介入科和神经外科在紧密配合的机制下的有效协同,得益于医护团队的精湛医术和敢于面对挑战的担当精神,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开通“一站式”绿色通道,优化诊疗流程,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高效、及时、优质的诊疗服务。
科普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示意图
首先,动脉瘤并不是肿瘤,它是动脉壁局部薄弱后发生扩张而向外膨出,外观形似“瘤”,因此而得名。
动脉瘤与先天形成、动脉硬化、感染、外伤等多种因素相关。
常见的临床表现如下:头痛:颅内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及精神症状。还可出现动眼神经麻痹、脑血管痉挛等症状。
如何确定自己是否存在颅内动脉瘤?
未破裂动脉瘤人群中并不少见,在35到70岁成人中,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为7%,多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头部CTA或颅脑MRA可以发现动脉瘤,可以用于门诊筛查,MRI联合MRA也可以用于动脉瘤的筛查。全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颅内动脉瘤如何治疗?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外科开颅夹闭手术。
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式:弹簧圈栓塞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密网支架植入术
外科开颅术式:颅内动脉瘤颈夹闭术、动脉瘤包裹术等手术方式。
动脉瘤的预后
未破裂动脉瘤绝大部分可以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式治疗,随着手术技术和材料的进步,未破裂动脉瘤可以达到治愈。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往往造成脑神经功能损伤,严重可以危及生命。及时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
动脉瘤的预防
颅内动脉瘤病因较复杂,无法做到完全预防,但一些健康生活方式,如不吸烟、适度饮酒、保持健康的体重和正常血压、避免头部外伤等,可以降低颅内动脉瘤发生风险。
通讯:神经介入 王利宇
校审:宣传科 神经介入
编辑:宣传科 赵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