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选粹】韩剑锋|​​​梵净之心

文摘   文学   2024-07-17 19:01   河北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梵净之心



我们每个人都试图拯救自已,不断地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着,寻找着可以让身体和灵魂得到安宁的所在。有人向外寻求,走进深山,步入峡谷,登上山顶,试图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得到些许启示。有人向内求,仰望星空,思索着从何处来,往哪里去,为什么人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在菩提树下,深山岩洞,茅屋斗室,溪涧河流,或苦思冥想或身体力行,只为要找到一条路径,一种无上心法摆脱一切苦厄,为那在红尘凡世劳累肉体的放松和愉悦,孤寂内心的宁静和豁达。
我终究是走进了梵净山,武陵山脉的最高处,弥勒佛的道场。不是为了拜佛,而是为了欣赏大自然的造化神秀。
自古以来有名山就有佛道修行。梵净山巍峨博大,佛缘深广,风卷云来,云卷佛来,瑞气回环,变化莫测,自然少不了佛家、道家及各路神仙菩萨的坐镇。据说梵净山金顶常显佛光,天际的佛光之中又常显弥勒法相,自然而然成了弥勒的道场。因其独特景观为天下名山之少有,亲临者无不惊叹古佛道场的神秘恢弘气派。而今,我站立在山脉之巅,未见佛光,是满山的烟雨,满眼的苍翠,奇形怪石耸立,神秘、魔幻而诗意,弥勒道场果然不同寻常。
浙江的雪窦山与贵州的梵净山哪一座才是弥勒佛真正的道场姑且不论,似乎争论了很长的时间,至今尚无定论。争论也毫无意义,需要关注的是,弥勒究竟代表了人世间的什么智慧,给人一些什么启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这是世人对弥勒佛的刻画,也是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弥勒佛远离尘世又无时不在尘世,在深山修行也在红尘行走,修炼成佛自然有他的寓意。弥勒佛在佛教中,作为榜样教育,寓意着大量大福,提醒世人要学会宽容。他的言行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可以启迪智者的思想,点拨迷茫中前行的人生。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一个大肚子要容纳这个世界不能容忍的东西。一开口就笑,笑世界上可笑的人。世人何尝不是,可以笑笑别人,也被别人笑笑,却很少有人有一个永远容纳别人的肚量。
我在寺庙看到的弥勒佛造像永远微笑着,挺着个大肚子,乐观豁达。这副喜庆的模样象征着祝福、善良、淡泊名利,也象征着宽容、智慧、幽默、幸福,蕴含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
梵净山称“弥勒道场”,由来已久,宋元时代即为梵天净土,明代初年已成弥勒道场。至明万历年间,钦命僧妙玄重开佛山,破山和尚传临济正宗,虽不专修弥勒净土,却容僧众禅净双修,并纷纷兴建或重修庙宇,环山建起四大皇庵、四十八座脚庵和金顶古庙群,道场盛极一时。万历46年(1618年),由朝廷户部郎中李芝彦撰文记载重建梵净山金顶的《敕赐碑》,高度评价梵净山为“天下众名岳之宗”,并对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兴盛赞颂不已:“自开辟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久已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烦顾于道府。”那时的梵净山是热闹也是孤寂的,想必来此修心的人定有所获。

我知道自己没有慧根修不了心,只是一个赏景的匆匆过客,如同从梵净山头上飘过的一块低矮的云,注定不会久留。此时,天下着雨,细细碎碎地,混在分不清是云还是雾的朦胧中,笼罩了整个山脉。山风很大,掀起山道上缓慢移动或红或绿各种颜色的雨衣衣袂。眼前飘渺着的一切都是虚幻着,幻化而不真实。我兀自站在梵净山标志性的蘑菇石前,透过翻天印,看着山中的景色,想剥开那如家乡的千层糕般一层层垒积成的岩层,努力地寻找着肉眼可以看到的一切,抽象地臆想着,这武陵山的最精华处,是历经了怎样的沧海桑田,甘愿寂寞,摆脱了人世间的苦厄,才成就了今生如此瑰丽的容颜,超然于尘世之外。
上新金顶要预约,我没有上去,此刻整个金顶都在云遮雾罩之中,登高并不能望远。他们上去了,消失在云雾中。我放弃了登金顶,独自伫立在佛殿前的广场中,身边是人来人往的游客,殿内是焚烧香烛的拜佛香客,身后是恍如海市蜃楼的庙宇,眼前是时隐时现遗世而立的金顶,我知道那山顶的庙宇里端坐着释迦和弥勒,受着世人的香火供奉,一如既往以慈悲为怀地俯视着芸芸众生。

不知道为了什么,是什么样的神灵在远方召唤和诱惑,让我一直不停息地走在路上。我想,我是推开一扇扇的门,推开一扇扇的窗,走进一个个峡谷,爬上一座又一座山,进过一座又一座的庙,见过更多更多虔诚的佛前跪拜的人。但我一直没有俯过身,焚过香,只是平静地和佛对视。你可以理解,也可以不理解。其实我很尊重佛,他们有大智慧,我也很尊重膜拜礼佛的人,他们的内心起码还有寄托,会知敬畏,不管是敬畏上天,敬畏神佛,敬畏自然还是敬畏轮回。
我常想,某一天我也会去礼佛的。形式上很虔诚的那种,要戒斋、沐浴净身、然后跋山涉水,往山的最深处出发,一直到佛的跟前……
然而,每每到了佛前,都没有焚香跪拜,只是静静地看着香烟袅袅,看着慢慢燃烧的香火前那双似乎看透一切,洞穿尘世、阅尽千帆,好似注视着我,又注视着芸芸众生低垂着的佛眼,他平和的目光在无形中也可以普渡着众生吧,消融一切根深蒂固的贪嗔痴念。
天下着雨,淋湿了栈道上上上下下的行人,承恩寺的佛门前站满了避雨的人,他们有的进入了佛门又走出了佛门,已在佛前默默地诉说了他们心中的欲望,希望佛能成全。有的根本没有踏入佛门,怕佛洞悉他们的心思。雨中的他们都在红墙外的黑屋檐下静静地等候。
我站在宽阔的广场上,沐浴着梵净山的雨,怕是以后很少会淋到这梵天净地的雨了,能多淋一滴就多淋一滴。佛在山顶,不言不语,不动声色,安祥端坐着。静的是佛,动的是俗世行走的心和流动的雾。
莲花是佛的底座,不知家乡的莲花能托起了佛的多少修行,开启了多少顿悟的智慧。荷田里的莲花这些天会次第开放,虽然许多还含着苞,等待着某个清晨,某缕阳光,展示出最精华的内蕊,等候着某个人的千年回首一眸,又或许生生错过,开了个寂寞。但她依然会守候,直到香消玉殒,悄然落幕。

其实梵净山的灵魂之处也和莲花一样呀,层层叠叠,把最精华的灵秀藏在最深处,最高处,人迹罕至处,还呼风唤雨守护。
山的神灵也许同样在等一次开悟,等待着有缘之人,某个人的千年一眼。弥勒的道场不管普渡还是不普渡得了众生,那些匆匆而来,匆匆驻足又而匆匆下山,继而被淹没在红尘中的凡夫,就如他身边一年四季匆匆开忙忙落的野花,终究不是他要等待的人。
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毫无意义地伫立在普渡广场,没有看见红云绕金顶,甚至看不清金顶的真实面目,一切都藏在云里雾里,承恩寺的香火缭绕,与漫天的云雾融合在了一起,连同我不着边际的思绪,都朦胧着,虚幻着,飘散着。
不远千里登临此处,屐履重重,在武陵山脉最高处,此刻,我是礼佛还是礼山呢?
或许都是,又或许都不是,所有的遇见都需要缘份,缘起,我来见你,想着在你最绚丽的时刻。缘灭,你躲在云雾最深处,见我独自在雨中茫然。与佛眼对视,寻找答案,佛在云雾深处,微笑不语,时隐时现。我永远找不到答案,也到不了那个境界。从梵天净土到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旅游胜地,这纷纷扰扰的红尘中人,还有几位是来静心冥思,追寻人生真谛的呢。
漫山的迷雾消散后,梵净山奇秀的山河景色和俗世的人心都会更加澄澈透亮。山还是山,人已不是那些曾经虔诚的人。世间万物芸芸众生,人间情仇悲欢离合,荣华富贵贫穷贵贱,地位官阶灯红酒绿……又有几个会付之一笑?世人都会被俗事俗情羁绊的,只是一时梵净。
净土静心,大肚能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能有这境界的恐怕只有在梵净山中修炼千年不言不语的弥勒吧,所以,他是佛,未来佛。

作者简介:韩剑锋,爱好摄影、写作,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新锐散文

请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爱情怀、乡愁、

亲情友情爱情、生态情怀、性灵自然等。

投稿邮箱:

hebeilli@163.com

合作纸媒:西岳评论散文版

主编:云起

微信号:buxiangxin6666

顾问组成员

(排名不分先后)

王士敏  王友明  李东辉   蔡汉顺  李锡文 马明高  丁尚明  高丽君  周  海   张道德  

责编团队

(排名不分先后)

荆淑敏  马明高  吴云峰  李锡文  李佩红  胡安同   蔄红伟  苏小桃   黎  乐   高丽君  赵  阳  袁明秀   邓贵环  周  海    李慧丽    

新锐散文 一个纯净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系主编。 
苹果手机用户可按下面二维码打赏作者



苹果手机用户长按二维码赞赏作者



扫码赞赏请留言注明作者姓名

新锐散文
新锐散文,感情求真,思想求深,角度求新,视野求广,语言求美。 在新锐散文公众号发表的文章,会择优在纸刊推荐发表。 投稿邮箱:hebeilli@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