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金陵东路(作者:侯宝良)

旅行   2024-11-08 00:01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回望金陵东路


侯宝良


有164年历史的上海金陵东路,东起中山东二路外滩,西迄西藏中路,总长1402米。这条上海人非常熟悉的骑楼街区是本市乃至华东地区,唯一保存着最好的骑楼风貌,承载着几代上海人的故事。


2023年金陵东路地块,已列入城市整体改造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66.3万平方米,到2028年依然保留骑楼风貌,并涵盖住宅、办公、商业以及酒店等多元业态的混合功能,将以崭新面容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骑楼的起源



所谓“骑楼”是我国岭南地区重要的建筑标志,好比是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房子,也是中国近代的商住建筑,一般为2-4层,底部前为柱廊,后面是商铺,两楼以上为住宅,由于二楼像“骑”在一楼之上, 这种上楼下廊的形式既遮阳、通风又避雨,特别适合岭南亚热带闷热、多雨气候的居住地,为行人提供了方便。 


骑楼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骑楼源自古希腊,因为最早的骑楼为古希腊时期的“敞廊式商业建筑”,20世纪初,我国广东地区近代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骑楼开始在广州出现,后向周边传播,逐渐形成了在中国分布于西自昆明,东至上海,遍布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云南、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的建筑形式。现在不少社区建筑也有类似的骑楼,当然广州的骑楼最典型。


另有说法认为我国宋代也出现“檐廊式”的沿街店铺是它的原型。也许这么说,骑楼算是中西融合的产物。


作者所居住社区的骑楼   侯宝良摄





留下童年印象的路



趁着此次金陵东路改造项目启动之际,我饶有兴趣故地重游。抚今追昔往事如烟,但有些事仍记忆深刻。我家动迁前,就住在离金陵路不远的南市区老西门,坐18路电车二站路就到,若沿人民路往北,经云南南路,穿过淮海东路步行到金陵东路,整个路程也就不过二十几分钟,常是我步行去南京路的必选之道。有趣是我六岁时的有天,我妈前脚出门上中班,随后拉着比我小一岁邻居的小姑娘,说一起去找我妈,走着、走着就迷路了,大概是害怕,我们都哭了。记得是位中年妇女过来牵着我们手,哄我俩去找妈妈,结果把我们领到叉路口的警察岗亭,操作红绿信号灯的值班交警,开门把我们一一抱进去,我们更加哭闹去扳插销。警察叔叔不停地安抚我们,交班后又说带我们找妈妈。后来才知道他把我们带回了附近的金陵东路黄浦分局。


我们两家一下午不见小孩,着急地通过当时南市蓬莱分局所属派出所到处找啊。派出所通过附近的警方联系,打听到黄浦分局有两个刚迷路的男孩,大家乐了,对啊,大热天里小姑娘剪的就是男孩头呀。傍晚时分,外公来把我们领回家了,日后大家还戏谑我们是自由恋爱去公安局登记结婚。现在南市区并归了黄浦区,新黄浦公安分局仍在金陵东路的原址。每当我路过常会想起当年的窘相。





历史悠久的路



1847年因法国领事馆设于这条路上,故称领事馆路,1943年更名金陵路,1945年改名公馆马路,又称法大马路,是法租界的政治和经济中心。1946年又改回金陵路。路名更迭有其趣闻:原来北面英租界里就有一条“领事馆路”,后改名大马路,就是现在的南京路。法国人为了别苗头,也叫领事馆路,你改名大马路我就叫法大马路;你叫南京路(国民政府首都),我取南京的别名叫金陵路。金陵路上我有特色建筑,就是高大的骑楼一条街。所谓“骑楼”,就是在建筑物底楼的上街沿为行人走廊。1860年从闽广迁来的许多广东籍居民聚居于此,并陆续修建起广东骑楼式的建筑。据记载1912年至1929年这里逐渐形成骑楼一条街。也就说,上海金陵路的“骑楼”是南洋文化的一种传承。 


金陵东路地处法租界,所建的骑楼高大,一般都有二层楼高,街面也宽。而不是像东南亚那样只有一层楼高。雨天里人们喜欢逛金陵东路商业街,方便是不带雨具也无所顾忌。记得我们有次的团活动,与金陵东路环卫清扫班在这条路上扫街,突然下起了阵雨,大家赶紧跨进上街沿,在骑楼下避雨。抬头看所有骑楼的廊柱上,装点着欧式不同花冠、花纹;牛腿和雀替也有不同的欧式风格图案。那特殊年代每根廊柱上还用油漆刷上“语录标语”,廊柱变幻成了宣传及广告的最佳之地。随着政治、经济风向后的多次整修,每次整修,都是对历史风貌的重新破坏。曾经有位从广东专门来此寻找骑楼的先生,见此情景一面摇头感叹,一面痛惜扼腕。





曾是著名商业街



金陵东路曾经也是和南京东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齐名的上海著名商街,并称为“上海四大商业街”。无论本地人或是外地人,要买上档子的上海商品,不逛逛这些地方心里总感到有些缺失。老字号“鹤鸣”鞋帽商店就坐落在西藏中路的金陵东路口,1939年在南京东路442号开设第一家分店,早就享誉盛名。记得我结婚前路过店门,见顾客排队选购当时一种船形款式的皮鞋,女友就建议我买一双。就是婚礼上穿的,覅太吃香哦。


1980年代的鹤鸣鞋帽商店


这里还诞生了张小泉剪刀、恒源祥绒线、万隆酱园、周虎臣笔墨庄等一系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本土品牌。与其他商业街所不同,它还多次出现过专业性的商业街,如清朝末年是“绒线”街,上世纪九十代的建筑装潢街及琴行一条街。改革开放后上海冠龙照相器材商店与厦门富达感光市场开发公司合作经营,在金陵东路215号开设了“冠厦照相材料联合销售部”吸引大批的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我也不例外常来光顾,这里聚集了许多专业人士,与他们一起探讨摄影技巧,收益颇丰。






人文史实丰裕 



金陵东路不仅有商业繁荣,在人文史上也可圈可点。许多旧弄堂留有浓厚的历史遗迹:“吉利坊”是《新青年》杂志发行所,“卜邻里”是上海四大京剧舞台之一共舞台的旧址。博鸿初、李叔同、陈独秀、聂耳……无数文人雅客、商贾店东和政界人士都来过此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新上海诞生的第一个群众自治的基层组织——“宝兴里居委会”就诞生于金陵东路443号。纪念上海解放七十周年时,我随一行志愿者去走访过,居委会有间史料陈列室,资料介绍老上海都知道的“三宝一中”,指的是集中于宁海东路一带的"宝兴里、宝裕里、宝安坊和中華里"的四条弄堂。这里是旧上海藏污纳地处:吸毒贩毒多、流氓敲诈勒索多、赌台多、盗窃多。宝兴里就是“三宝”之一。墙壁上悬挂着一张张黑白大照片,发起人、组织者王怡白,第一任户籍警屈大勇,第一任居委主任单粲宝、副主任须松青,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谢彩凤……是他们,参与、见证了申城第一居委的诞生,“宝兴里”从此走向新生。现任书记徐丽华每当讲起这些前辈的奋斗史,她总是心潮澎湃、满怀自豪。



金陵东路沉淀了多少往事。新时代回望金陵东路我们不忘初心,人们在此缅怀历史心潮彭拜,展望未来我们信心倍增继往开来。



2024年10月《上海滩》杂志刊载本文主要部分


鸣谢:侯宝良先生赐稿分享!



作者简介:


侯宝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经济师职称。散文、随笔、故事作品散见于上海及各地的报刊、杂志和电台。在《新民晚报》各版面已刊载了一百多篇的文章,汇集出版了《我和飞燕有个约》,先后出版了散文集《弹街路》《弹街路续集》《申情难忘》,评论集《孰是孰非》。多年来参与国内各类征文,其中《德娥》、《莲芸祈福》荣获第十六届、十八届中国月饼文化节征文的“一等奖”;《凝固的记忆》、《世博人家》、《三气定忠魂》《上海书展为我写好“上海闲话”》等先后获得上海移动十周年征文、上海“世博会”征文、上海第十七届读书节征文以及上海书展十周年征文的“二等奖”,还获得上海十六届国际艺术节、2017年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等的“最佳作品”奖、《做生活的强者》获2018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改革开放四十年阅读中真善美征文的“十佳作品”。








侯宝良先生怀旧文汇






老早子调房子

老早子个小书摊

老底子个茶馆店

小辰光春游

邻舍道里个称呼


掮排门板

阿拉老早用“围脖”

过年吃水笋

两种“加油”生意

啼笑“BP”机


立夏吃蛋、称人,侬晓得哇?

代客加工年货

“零拷”生意

老早做裁片也是DIY

中秋自家做月饼


天冷了弄只盐水瓶焐焐

闲话刨花水

大热天里忆“儿歌”

家家侪垃拉裹粽子

粽香垂情


我的第一张月票卡

一张地铁观光卡

只有祖国,才成了我这个“家”

【沪语悦读】中秋月饼聚会谈变化

【沪语悦读】中秋自家做月饼


【沪语悦读】为啥叫“混堂”

【沪语悦读】搿拉浦东人

【沪语悦读】想起老底仔35度以上高温

【沪语悦读】夫妻月饼

【沪语悦读】勿拨侬斩冲头


【沪语悦读】让座

【沪语悦读】一片热心一路行

【沪语悦读】“自助餐”也助长浪费

【沪语悦读】大热天里忆“儿歌”

【沪语悦读】讲讲老早“拆纱头”


【沪语悦读】特殊个“快递小哥”

【沪语悦读】讲讲迭个“吃相”

【沪语悦读】迭歇辰光正好吃栗子

【沪语悦读】老底仔个茶馆店

难忘的两次“触电”


【沪语悦读】母爱弄错户荡唻

【沪语悦读】老早仔隔壁邻舍称呼多

【沪语悦读】冷天里好伏个户荡

【沪语悦读】闲话冬至

【沪语悦读】寻回心里搿把扇子


【沪语悦读】交关老物事看勿到

【沪语悦读】伏日旺

【沪语悦读】老人“嘴巴甜眼”勿吃亏

【沪语悦读】冷天里闲话离勿开“羊” 

【沪语悦读】手留余香


过年辰光做点心

自家做点 “菠菜青团”

用鲜花来纪念

晒干蚕豆囥起来

电机工人和五一节


小辰光过立夏

【沪语悦读】公办好,还是民办好?

【沪语悦读】又到吃粽子辰光唻

【沪语悦读】管牢嘴巴覅忘记

【沪语悦读】我珍藏个两枚奖章


【沪语悦读】好白相个“糖纸头”

【沪语悦读】老人长寿个关键是啥?

【沪语悦读】热天里少勿脱个 “老相伴”

【沪语悦读】薄饼切丝炒来吃

【工作手记】老师就在身边


【沪语悦读】就盼中秋情深深

【沪语悦读】想起老早个 “布鞋底”

冷糕做成了“五花肉”

【沪语悦读】勿着落,“阿拉”有几种形容

灵魂不孤,回家吧


【沪语悦读】乔迁新居送蜜糕

上海吃午饭 北京吃晚饭

【沪语悦读】《上海闲话》让我出名了

【沪语悦读】想起梅花开了

【沪语悦读】好吃好用个边角料


【沪语悦读】箍桶店“小开”

从“瓷”而言

没有毕业的“毕业证书”

年逾古稀还能叫声“妈妈”

是党成就了我的梦想


他讲到了实处

送货上门老早就有

想起老早茶水摊

雨后春笋正逢时

估价百万的金字招牌被低价贱卖,却躲过死劫


毛主席来过这座“草棚大礼堂”

落叶书签

阿姨爷叔慢慢走

自家做“冻猪皮”赞!

搿种小名听勿到了


“扁担电机”忆当年

讲起油条故事多

老上海唯一的国货市场叫“蓬莱市场”

老早秋天 女人最忙

老竹椅情悠悠


做人要“乐开”

带着老妈沐浴在“春风”里

我和徐家汇的情结

大家侪客气一眼

【沪语悦读】母亲的感谢


【沪语悦读】“不冷”的 冷水壶

【沪语悦读】“赖孵鸡”孵小鸡

【沪语悦读】做人要重“招牌”

【沪语悦读】母子同住福利院

从“弹街路”走来


月湖三代情

回味老上海心中的“老西门”

晚晴重陪伴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