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迷部落】陈其昌 | 大淖河旁人间烟火味

文摘   文化   2024-09-14 00:26   江苏  
大淖河旁人间烟火味

陈其昌

汪老欣赏文游台过去的抱联:“落日倒悬双塔影 晚风吹散万家烟”。1965年前,我从临泽上帮船,逶迤90华里,舟过牛缺嘴,就闻到人们忙年的烟火味。原来的大淖比现在大。春天风轻水暖,沙洲上蒌蒿满地芦牙短。夏天芦苇绿得水灵,雾气缭绕着一片青纱帐。秋天,雪白的芦花开了,芦苇荡更迷人了。冬天,芦叶枯了,芦柴干了,到了收割的季节,大淖人又忙起来了。

大淖河边的范围。大淖指的是一片水,也指水边的陆地。西起搭沟桥,包括草巷口、大淖巷、永安巷(无吉姓草行,是吉侯氏女将挑草卖草)、窑巷口(住有炕房大师傅余登榜,三间朝南,他女儿余月琴在扬。还有汪曾祺先生堂房兄弟汪曾荣的家,生一男一女,女儿汪春霞嫁给王瑞金),南至越塘,包含人民路及高丰巷、科甲巷、竺家巷、竺家小巷等地方。

大淖河边的今昔。我的少儿时代,因为外婆家住在大淖河边,我常到淖边玩耍。记得大淖中间有一大块沙洲,沙洲之上,芦苇丛生,杂树生花,树上有不少鸟窝,水中有鱼有虾,生机盎然,和谐共生。后周边新砌了“育肥场”、“珠湖新村”,有一段时间,大淖成了一潭死水,环境的脏、乱、差大煞风景。现有整治过的大淖被打造成了一处水景公园,廊亭、石桌、石凳,供人们休闲、交流,从国家大事谈到养老金的增长,或掼蛋,老人或打太极拳,十分雅致。过去烧锅腔,大灶煨水,烧炭炉已成明日黄花,天然气已通往大淖河边的许多人家。

我的舅舅终生老实无用,我的外婆生活无着。舅舅一生未娶,进入中年,向一个寡妇求婚,遭到女方拒绝:“尿泡尿作镜子把自己照照。”1960年,舅舅距50岁生日还差11天,因贫病交加离开人世。上世纪50年代,大淖河边的姑娘,乃至做奶奶的人,出门都要打扮,衣服合体,头上发髻插入栀子花,或一朵红绒花,有一种健康美。大淖、小淖的少女、小大娘、大娘搞编织为生,街里人有句顺口溜:“有女莫嫁土城头(指草巷口、阴城一城),日做瘫子(编织芦蓆)夜做牛;伢子三天洗回脸,婆娘七天梳回头。”我以为后两句夸张,芦苇片子从她们手中跳过,滑溜溜的芦蓆就编成了。大淖河边的普通劳动者,勤劳、强悍,又友善、温柔。住竺家小巷的丁宏村、马家线店马鸿增(已故)、戴明生是小时的玩友。马、丁、戴、还有邵正斌是大淖河边第一批大学生。朱延庆、朱德辉、祝启贵等,皆是副处级以上干部。

大淖河边的相帮。有君子之交,亦有贫贫相帮,有强者扶弱,诚信、坦荡,更有爱在天地间的惊心动魄。君子之交,是韦子廉与高北溟,前者住大淖南陋室,有病休息,探望的是门朝北的高北溟,韦先生感慨:“堪叹奔波疲似马,剧伶蜷伏瘦如豺。蜗庐寂寂声闻远,都喜知音把闷排。”韦子廉叫高北溟学“跏跌“以健身体,后在邮中同事多年,教而不厌、诲人不倦,有异曲同工之处。直到日军占领高邮,韦子廉先生隐居临泽洋汊设馆教徒,并将女儿韦纽兰,许配给学生陈绍裳。

卖糖的葛以美搭滚地棚,以毛竹作梁,三角形小窝,一天,葛提出在邻居吉大娘的菜地上,用榆树、柳树,全部给他砌茅草三间。吉大娘答应了。葛以美高寿,活到了101岁,生前在农机厂工作,有养老金,晚年由晚辈及社区照应。

草行有几家,毛、谢、谈。毛家后代毛开武、毛桂才告诉我:“老爸给一捆草给於大奶奶(我的外婆)不收钱是常事。”外婆以草作为引火草,烧坏木制椅凳,我心有感谢。毛桂才说:“当时对别人家也是如此。”我外婆关照我,不要忘记王家少奶奶,她有十个子女,还常送吃食接济我的外婆,还有毛家草行的老板。更可贵的是,还有在育婴堂长大的王氏弟兄,兄的孙女已落籍英国,弟的孙儿留学英国并工作。还有王金元广货店的长孙女王秀明是省地震局正处级干部。 

丧夫后的吉大娘,白天挑草卖钱,一天要挑四次,只有一元,中午前回来,两只“黄呆子“烧饼,两个儿子一人一块。晚上编窝踅,打芦菲。月近中天,邻居周保贤对吉大娘说:“该休息啦,莫把你及女儿身体拖垮了,日子一天过不到头。”谈扣全的磨坊、浆坊有两条驴,全城唯一生产小粉浆,洗衣帐后加此挺刮,甚至销往上海用于布匹的刮浆。临近中午谈家常以素头饼给吉家人作为接顿子。人工筛面叫打磕萝,每天加工小麦400斤,小粉浆要晒到白花花地耀眼,到了谈庆林、庆云这代人,相信共产党、新四军总会回来的,国民党当局硬要谈庆林当保长:“你走,碾方走不了“。碾坊也不许开。后又强令庆云当保长,他做两面派保长应付。要抽壮丁,庆云说:“要抽就抽我的儿子。周家穷、人多,要混饭吃”,结果该保一个未抽。后来老屋换新房,楼上楼下八间。谈龙泉是肉联厂维修车间主任,他要照顾残疾人谈马庭一辈子,这是家和万事兴。新四军借谈家大米50斤欠条,谈家人保存着,他相信新四军定会回来,镇政府民政科要兑现偿还!谈家人大度,免了吧!作为支前出个份子,当场撕了欠条,民政科长夸他们好。

    四季更迭,大淖水秀。夏天,挑夫周保贤白色无袖短衫,扇面形胸肌、腿长、臂长,肌肉粗壮,黑色过膝的裤头,腰间围着丈长青布,一条扁担软又坚,挑起150斤重不费难,什么稻麦、大米、黄豆、桐油(专为恒兴昌杂货店)、食用油,也挑多种蔬菜和水产品等。他参加支前队伍,干了两三个月,包吃包住,还发了几十斤大米回家。箩班讲个次序,轮到周保贤,挑100斤或150斤,从大淖河边挑至“汪德大”米厂(汪厚基独家经营)、粮行、大户人家的大厫仓。有的粮行还有土粮仓上三节跳,如履平地,嘴打号子:“莫怕重,迈开腿,倒进囤。”挑一次拿一根竹筹。过去大户人家近者汪淡如家,远的马家、贾家、孙家、杨家。休息时用毛巾擦汗、或者用青布擦汗,喝的是主家准备的盐开水(凉)或大麦茶,也帮我外婆搬过草、拎过水,送她一捆麦秸。发现他家有暗道,原是我外婆烧饭菜的地方。他将三中队的发的铁矛撂进大淖,柳条帽代替草帽戴戴。他要当搬运工人的儿子,一个不许用铁矛武斗,违者逐出家门。晚年关照下辈,七子三女,做人要做本份的人,赚钱不赚昧心钱,有难要相互帮一把,辛苦劳碌一生的周保贤于2002年走完90个春秋。

源昌旱烟作是王谷丞三太爷的仓厫,旱烟作很辛苦,工序繁多。他们的特点是讲义气、守规矩。尽管终年劳碌,春节放假一个月,可看戏,不能勾搭大淖河边的女人,那要失去饭碗,他们浑身上下都是黄的,还有一种旱烟的香味。卖熏烧的、卖蒲包肉的南京佬,张记,王蔚如的女儿、女婿,多家在竞争。卖糖的也不是一家,大雪封门,糖熬好做好无法卖出,有时断顿,也有好心人相帮。送上几升米加乌青菜。汪曾祺先生《岁寒三友》王瘦吾原型的后代,我的同学王乃芳已去世。我去采访,她只记得女同学姓名,听说有“三友”塑像。

张荣权创作的剧本、扬剧团演出的《爱在天地间》是写的王坤同于群真情相爱,即明知于群身患绝症,仍然那么爱的真切、爱的深沉,并举行别开生面的婚礼,该剧获扬州“五个一工程奖”。当《知音》杂志传遍大江南北,于群病逝了。

大淖河边又上演了“十一子与巧云”似的悲喜剧,他们是当代青年,情到深处爱自成,“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出人间无数。”

大淖河边的烟火。作为与汪家人是街坊邻居的姚维儒先生,他的祖母将亲子送往体育场附近育婴堂,给我的同学瘦小的汪娟做奶妈,母性伟大,以致汪娟留念姚家。

汪曾祺先生的父亲汪淡如及父辈在春节前要发300担米菲子,邵家茶炉一担。王二也学着干,这叫积德。科甲巷头王记草炉烧饼店,王春芝、瑞芝的小妹一只眼睛视力模糊,用了保全堂的药,重见光明。对面天受堂药店有蔡敬斋坐诊,抓药人少,相公快九点尚未吃粥,王家送给他一只草炉烧饼充饥,相公感动得眼含泪花。

禇元仿号称“五耙柴”,它不是耙草鬼子,是少年顽皮。常翻墙头进汪家大院,汪家人说:“五耙柴”又偷桃子吃了。他后来成了是高邮驻上海的大使,古道热肠。他自谦“珠湖小子”,促成知名画家程十发为高邮王氏纪念馆王念孙、王引之“二王“画像,他是第一位联络人。王乃健南师院音乐系毕业,当过公社书记,弟王乃驷,大学毕业任《扬州日报》美编。草巷口的邵正斌,南京医学院毕业,改制后任12年卫生局长。草巷口近三圣庵处,住有李鸿文,在城北米厂统计员,他的儿子李继锋是民国史专家。小时候生活简单,一菜一汤,炒韭菜、冬瓜汤。李鸿文曾告诉我:“大淖里有龟、甲鱼、鲫鱼、上河虾、还有一种黄瓜鱼,黄瓜上市的时候就有了这种小鱼,通体透明,像银鱼。”

时代造就了一代更比一代强!辛苦勤劳一辈子的吉大娘,第三代的孙女吉荣在一厂里上班,其丈夫陶晓军是市人医检验科的主任技师。吉莹在幼儿园工作,其丈夫吴增锦曾是第一中学取得高级职称的教师,现在教体局教研室工作,第四代陶润吉在徐州医科大学学医,吴雨寒大学毕业后,已在高邮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

连万顺是全城颇有实力、且经营有方、名闻城乡的酱园店。老板叫连增祥、字吉五,连万顺酱园店的酱、醋招牌写得很大。我以为高邮酱醋行业的顺序是“王万丰”“利农社”“连万顺”。连万顺的老板连吉五,与管事、相公工人吃一样饭菜,三五天便有荤菜。茶干切碎花生米,麒麟菜(又叫哈哈菜),伴以白酒二两。

高僧指南和尚,号称九指头陀,原主持善因寺(高邮最大寺庙),后让位给铁桥和尚主持。指南和尚来到了“三圣庵”,大门向西开,一个小院,三间瓦屋,让人伤感!解放后他失去寺庙的田产,由政府救济大米、面粉,每月20多斤,街坊邻居种菜的送些蔬菜,解决温饱无虞,据说指南和尚是1950年底圆寂,他是原宣传部刘金鏊曾叔公矣!

农民出身的曹光华(原住界首昌都大队),现在越塘安家。干的苦力活,早晚常是粥或泡粉,夏天中午一碗 子饭,一碗青菜豆腐汤,难得吃五花肉,不是他的同学张少余热心组织他们赴沪看世博,他从未去过外地。搬运工人最苦,中午,一碗糙米饭。三五根苋菜箍,外加海带,红肥黑瘦,吃得喷香。晚上切二两猪头肉,一盘花生米、煮五香豆腐干。半斤高邮白啯啯,吃过到东玉堂一把澡或得意楼普浴,快乐似神仙地酣睡。







汪迷部落工作室

热销图书


《风物集》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定价68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风雨集》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定价68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永远的父亲母亲》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定价68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文学家的秘境》

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定价86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汪迷部落工作室竭诚欢迎广大汪迷朋友、文学爱好者、基层写作者联系洽谈著作出版、版权合作、代理经营、文学交流等事宜!!!

联系电话:13092061117 陈玉华

“高邮汪迷部落文学社”会员入社公告

【汪迷部落】创刊号——《汪迷部落文学社年刊·2023》目录发布

【汪迷部落】汪迷部落文学社2023年度表彰名单

【汪迷部落】汪迷部落文学社成功召开第一次年度工作会议

【汪迷部落】汪迷部落文学社成功召开第二次年度工作会议

重磅|“汪迷部落工作室”揭牌运行!预售《念念不忘汪曾祺》!签约《风雨墙》!

《汪迷丛书·珠湖文萃》|出版说明

《汪迷丛书·珠湖文萃》 | 宋志强《念念不忘汪曾祺》出版发行

《汪迷丛书·珠湖文萃》|《风雨墙》书评专辑《风雨集》出版发行

《汪迷丛书·珠湖文萃》|汪迷文章合集《风物集》出版发行

《汪迷丛书·珠湖文萃》|姚正安散文集《永远的父亲母亲》出版发行

《汪迷丛书·珠湖文萃》|姚维儒散文集《一眼千年》出版发行

《汪迷丛书·珠湖文萃》|卞玉兰诗集《诗露兰语》出版发行

《汪迷丛书·珠湖文萃》|韩粉琴散文集《告诉》出版发行

《汪迷丛书·珠湖文萃》|陈维忠小说集《炊烟依依》出版发行

《汪迷丛书·珠湖文萃》|汪泰散文集《记忆是朵五彩的云》出版发行

《汪迷丛书·珠湖文萃》|成维英散文集《乘着歌声的翅膀》出版发行

【扬州日报 ·梅岭周刊】文学让生活更有趣——《风雨墙》研讨会暨书评专辑《风雨集》发布会

【汪迷部落】竹西佳处踏歌声:李镇风在《风雨墙》研讨会暨《风雨集》发布会上的致辞

【汪迷部落】黄诚|被遮蔽的批评空间:读者书评

【汪迷部落】刘俊 | 所谓业余就是深藏不露的专业

【汪迷部落】陈其昌 | 繁忙温馨的临泽粮站

【汪迷部落】陈其昌 | 我的函授老师王惊吾

【汪迷部落】陈其昌 | 高邮运东秘密交通线

【汪迷部落】陈其昌 | 瞧陈萌这家子

【汪迷部落】陈其昌 | 临泽农中四季歌

【汪迷部落】陈其昌|高邮县委书记夏雨记事

【汪迷部落】陈其昌 | 我见过的鸟

【汪迷部落】陈其昌 | 汪家明写《汪曾祺论》琐记

【汪迷部落】陈其昌 | 韦子廉先生的家国情怀

【汪迷部落】陈其昌 | 往日乡村文体活动琐忆

【汪迷部落】陈其昌 | 木香花香浓似酒

【汪迷部落】陈其昌 | 老县长吴越的亲民情怀

【汪迷部落】陈其昌 | 粯子饭与苋菜箍

【汪迷部落】陈其昌|我记忆中的老革命李舜心

【汪迷部落】陈其昌|临泽往事

【汪迷部落】陈其昌|《慈爱永存》的赏析
【汪迷部落】陈其昌|又闻年味香
【汪迷部落】陈其昌|多彩的人生  鲜活的语言——汪泰《记忆是朵五彩的云》有感
【汪迷部落】陈其昌|严冬的高邮湖
【汪迷部落】陈其昌|花子巷的变迁
【汪迷部落】陈其昌|青草与稻草
【汪迷部落】陈其昌|难忘的欢聚在临泽


【投稿注意事项】为让更多外地汪迷朋友文章及时安排推送,高邮本地作者如果在高邮本地其他公众号已经推送的文章原则上不再重复推送,以保证尽可能多地安排推送阅读研究汪曾祺作品的读后感、随笔、评论、论文等,更多地安排推送实践汪曾祺文学主张“小温大爱”、“人间烟火”、“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文学作品。作者投送稿件如果10天内未能推送,可自行投送其他平台。

投稿邮箱:385987962@qq.com。

敬请广大汪迷理解支持、相互转告!



本文配图和文字以及音频未注明作者的

敬请作者联系微信君加注

汪迷部落
汪曾祺老,祖籍高邮,文学新声,人文人性,惠泽当代,影响久远。爱汪老、读汪文,爱人生、写人生,组建“汪迷部落”,供大家交流学习,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