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知名媒体发表了评论,直言这次协议是中国的“战略算计”,并认为莫迪政府的退让让印度陷入不利境地。该文章指出中国签署撤军协议的背后,可能是为了暂时缓和与印度的关系,以便集中精力应对南海局势。等到南海问题平稳下来,中国可能会再次将重心转回印度,甚至在边境问题上重新施压。这样一通乱分析,竟有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
多年来,莫迪政府通过一系列宣传手段,推动了印度国内反华情绪的升温。媒体上充斥着“中国威胁论”,不少印度人已经形成了对中国的敌对态度,认为中国随时可能对印度领土“图谋不轨”。这种情绪不仅为莫迪政府提供了“敌外转移”的工具,也给印度军方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反华情绪越强,军费支持越多。
莫迪政府的这些操作看似成功地提升了支持率,但如今却开始反噬自己。撤军协议的消息让那些被激起的反华情绪难以平息。过去,莫迪通过反华宣传转移了不少国内矛盾,而现在,愤怒的民众把矛头对准了他。印度社会中,许多人认为撤军是“未战先退”,是对民众长久以来被灌输的“印军必胜”信念的背叛。印度媒体和民众的指责声浪此起彼伏,认为莫迪政府在国家安全问题上表现得软弱无力。
在这场反华浪潮中,印度军方的角色也不容忽视。反华情绪的膨胀,直接为印度军方争取到了更多的预算和资源。一旦军费增加,军方的对外军购也随之增加,而军购链条上的利益分配问题则早已为人所知。媒体多次曝光印度军购中的贪腐现象,而反华情绪的升温则给了军方更多的“理由”去争取高额的军费拨款。
多年来,印度军方与莫迪政府形成了利益上的默契:政府需要“敌外”来稳固支持率,军方则借此增加资源分配。反华情绪一方面推动了军费增长,另一方面也让军方在社会中得到了更高的地位。军费的增长让军方有更多资源操控对外采购,而这些军购背后牵涉的利益链条让军方与莫迪的反华政策达成了高度共识。
如今,印度社会的反华情绪已经如“煤气罐”般高度膨胀,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引发爆炸。此次撤军协议的签署,不啻于点燃了这个情绪罐。印度民众在政府长时间的宣传引导下,对“击败中国”抱有幻想,如今却被告知撤军,这让不少人心生失落。舆论从支持反华逐渐转向对政府的强烈不满,许多人指责莫迪政策反复无常,对国家利益不负责任。
更为严峻的是,反华情绪的积累使得政府必须找到新的“敌人”以继续转移国内矛盾,否则这些矛盾很可能会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民粹一旦被激发,就难以轻易熄灭。在这种情况下,莫迪政府面临两难:继续煽动反华情绪,或是寻找其他的出路安抚民众。可对于莫迪来说,这并非轻松之选。再度煽动反华可能引发进一步的边境对峙,而不安抚民粹情绪则会让他在国内面临更多的政治压力。
尽管此次撤军协议暂时缓解了中印边境的紧张局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从印度军方的角度看,此次撤军并非因为“服软”,而是因为高原地带的严酷冬季环境让后勤压力剧增,难以维持大规模驻军。在冬季环境下,印度军方的补给链条显得尤为脆弱,与其耗费巨大资源维持前线,不如暂时撤退,等到来年春暖花开之时,再次集结军队。
对于中国来说,中印边境的和平并非牢不可破,当前的局势更像是“一场调整”。考虑到印度国内民粹的高涨和莫迪政府的进退维艰,中国仍需保持足够的戒备,特别是在后续可能出现的边境“回潮”中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