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跨学科学习
传承非物质文化
2024年秋季成都市教师发展基地
校开放周活动(下)
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强调了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倡导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在此背景下,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充分利用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2024年12月12日,在四川省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校和美校区隆重举办“聚焦跨学科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主题开放周活动。
本次活动主题为“数理绘梦,筝影绘空”,共包含“山东泰山皮影”和“潍坊风筝”两个非遗项目。
旨在让学生深入探究我国非遗文化的历史传承、现代融合及未来前景,培养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实践探究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纸鸢乘风,数韵物鸣——非遗技艺之潍坊风筝: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风筝飞行原理,探索传统风筝的制作技巧,构思设计创意风筝。
影戏算数,力舞弦歌——非遗技艺之泰山皮影:
探究皮影戏背后的物理、数学原理,经历皮影戏制作、展演,用信息技术助力数字皮影。
活动将通过素材整合、实践动手、软件设计、成品展示、比赛互动等不同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对传统非遗文化逐步经历感知-认知-认同-传承-创新的心路历程,以学生的视角、学生的方式,探寻传统非遗如何在新时代社会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古老艺术技艺重焕青春。
▲请欣赏精彩视频
数理绘梦,筝影绘空
PART.1
影戏算数 力舞弦歌
——非遗技艺之泰山皮影
本次活动紧密围绕两大核心议题:“跨学科学习的实施策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通过非遗技艺之泰山皮影的探索之旅深入探讨跨学科教学在初中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传承意识。本次活动中和美校区的数学、物理、信息组的老师们联合教研,我校师生以泰山皮影戏为着力点,通过了解非遗皮影戏文化,非遗皮影戏制作,非遗皮影戏的跨学科视角分析,信息技术助力学习,自制皮影戏展演五个子任务开展活动,挖掘皮影戏中蕴涵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原理,设计出一幅幅生动的皮影和演绎出一幕幕饶有趣味的皮影戏。
本次活动由物理教师王小杨担任主持。
课例展示(王小杨)
物理教师王小杨进行《皮影背后的物理原理—光学综合》课例展示:本堂课以泰山皮影这一世界级非遗传承为起点,学生在已有一些物理光学知识的基础上,从物理的角度去感受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传播非遗;从物理的角度观察生活与艺术;在艺术的世界中,清晰感受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旨在让学生更进一步串联起物理、生活、艺术三个模块,加强学生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并在课堂活动的体验中,真正实现跨学科的融合学习。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模式探究,找寻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课例展示(吴文文)
数学青年教师吴文文进行《光“影”流传,算“数”寻踪——皮影戏背后的中心投影》课例展示:“光影寻踪”展示学生课前准备的手抄报和皮影戏视频,“探奥索秘”引导学生探索皮影戏背后中心投影的大小和形状的影响因素,“非遗传承”鼓励学生利用几何图形合作设计新图案进行表演创作。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欣赏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挖掘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创造设计新图案,为皮影戏注入更多新活力。此过程不仅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用数学的思维看待世界。本课例的特点在于跨学科融合,将数学与物理、美术、传统艺术相融合,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发展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
微课例展示(江宜航)
物理教师江宜航进行微课例《匠心光影——泰山皮影戏的展演》分享,本微课例是一个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创意项目,它由赏、创、做、演四个紧密相连的板块构成。在“赏”的板块中,学生欣赏泰山皮影的独特魅力,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创”的板块中,学生发挥创意,设计皮影人物形象;在“做”的板块中,学生动手制作皮影人物并且运用物理中的光学原理;在“演”的板块中,同学们借助物理的杠杆原理优化皮影的操控技巧,使表演更加流畅自然。这一微课例不仅展示了学生在动手实践、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还让学生们在制作皮影人物和演出皮影戏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
微课例展示(王胜)
信息技术王胜老师带来了《传承创新——信息科技助力数字皮影》微课例分享,从了解感知,让学生动情入境;链接教材,回顾复习知识能力;主题创作,学习实践;到学生作品展示分享,迁移提升。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学,不仅强化了课本所学,同时提高了信息科技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作为新时代信息公民的传统文化责任意识。课例符合新课标要求,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此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有效达到“信息科技助力数字皮影,传承创新”的目的和意义。
主题发言(陈丽清)
数学教研组长陈丽清分享题为《初中跨学科学习活动案例开发与实施-非遗皮影戏探索之旅》主题发言:通过非遗皮影戏探索之旅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从活动的选题背景、设计方案、实施过程、思考启示四个方面总结和反思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在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时,学生自主探索、实验和讨论,提出问题,探索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活动强调真实情境,将学习活动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如通过制作皮影,展演皮影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引导学生使用跨学科眼光看待问题,提升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其团队精神,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多人沙龙
在多人沙龙《非遗皮影戏主题的设计与实践:跨学科探索、传承创新之旅》中,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赵文君点评了本次皮影戏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并与参与老师们研讨皮影戏与物理学、数学和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鼓励老师们积极运用新技术和理论来创新皮影戏的制作与表演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并掌握相关技能,在活动中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PART.2
纸鸢乘风 数韵物鸣
——非遗技艺之潍坊风筝
潍坊风筝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活动将走进潍坊风筝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学生深入探究我国非遗文化的历史传承、现代融合及未来前景,引导学生了解风筝飞行原理,探索风筝的制作技巧,构思设计创意风筝。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次活动由物理教师陶敏担任主持。
课例展示(周露)
数学教师周露进行课例展示《做追风少年,探生活“筝”理--筝形的性质探究》,本节课从风筝的悠久历史出发,一探其背后的文化韵味,随后聚焦于潍坊风筝的独特魅力。课堂上,学生亲手搭建筝形骨架、裁剪筝形风筝面,在操作中探究筝形性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最后通过计算放飞特定风筝所需风力等级,巧妙地推导出筝形面积,再结合天气预报数据,选定适合放飞的风筝骨架长度,提升应用能力。本节课融合历史、手工实践与数学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激发其对跨学科学习的热情与探索精神。
课例展示(张柏蓉)
物理教师张柏蓉进行《风起蓝天 放飞梦想——风筝中的物理》的课例展示:以"万物皆可飞"的潍坊风筝会为切入点,聚焦于传统又充满趣味的风筝制作与放飞活动,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物理知识。通过生动且富有实践意义的方式,让学生在多学科融合的学习体验中,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在简易的软体风筝的制作和放飞环节中,涉及到数学的对称、地理学中地理环境优势对风筝飞行高度和稳定的影响以及物理学中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适应未来社会中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当探讨风筝在空中的飞行原理时,物理知识成为核心内容,让学生充分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再从物理安全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最后,利用我国在前言科技领悟中取得的可喜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微课例展示(侯静)
数学教师侯静进行《智绘风筝,科创少年——用数学软件设计风筝模型》微课例展示:在新课标背景下,信息技术的融合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学生已有知识技能和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培训学生用数学软件—几何画板来设计风筝模型。让学生了解几何画板的基本用途,培训学生掌握几何画板的基本操作,结合数学和物理知识构思风筝模型,用几何画板初步设计绘制风筝模型,后期美化装饰风筝模型,展示分享设计的风筝模型成品。通过本课例,将信息技术、数学和物理知识融入到传统非遗风筝设计中,多维度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科创能力。
微课例展示(陶敏)
物理教师陶敏进行《“菱”风展翅 筝韵传承——风筝制作比赛》微课例展示:风筝制作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过程。从选材、设计、制作到试飞,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活动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为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学生经历思、扎、糊、绘、拴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制作步骤,并在试飞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操场上举行的风筝放飞比赛是学生们最期待的环节,不仅能够检验小组作品成果,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赛后的风筝交流会,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交流经验、相互学习的平台,也让他们更加深入感受风筝制作的魅力和放飞的乐趣。
主题发言(王晓玉)
物理备课组长王晓玉老师分享题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考与实践——非遗技艺之潍坊风筝》的主题发言:以非遗技艺潍坊风筝为主题进行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从确定主题、设计方案、实施过程和总结反思四个方面展开分享。活动有效地利用数学、物理、历史、地理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解决学生在了解风筝、制作风筝等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深入了解潍坊风筝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掌握筝形的性质,学会制作风筝,并了解潍坊国际风筝节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
多人沙龙
在多人沙龙《放飞梦想,传承文化——非遗技艺之潍坊风筝跨学科学习交流》研讨中,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李太华点评道:本次非遗技艺之潍坊风筝跨学科教学体现了美的体验、高的追求、真的探索、实的运用这四个目标维度,开展传统非遗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各学科课程协调育人功能。同时李教授分享了中学开展跨学科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跨学科教学的实现途径、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养,站在学科立场上科学辩证地看待跨学科教学所遇到的实践问题。跨学科主题教学不是学科课程的简单补充或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对学科课程的超越与升华。希望我校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开展好跨学科主题教学,多维度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非遗古韵焕新彩,文化传承照四方。本次非遗跨学科学习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勇敢革新。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教师得以创新教学方法,拓宽知识视野,加强团队协作,实现了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双重提升;学生在认知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团队精神及促进自主学习等方面收获满满。
同时,本次活动有力促进了知识的融合与创新,推动了素养教育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生活,让更多学生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的目标。
展望未来
我们将继续秉承“育模范人格、琢栋梁坯璞”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在跨学科教学实践方面将探索更多富有创意与文化底蕴的教学主题,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跨学科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不懈努力,共同书写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END
文字:数学、物理组、武文雯
图片:数学、物理组
编辑:对外交流中心
二审:李蓓
终审: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