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质下神经束包括投射纤维、连合纤维、联络纤维。
投射纤维
投射纤维包括各种上、下行传导束,如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脊髓丘脑束等。大脑半球的许多上行与下行纤维在内囊处十分的密集,经过内囊的下行纤维主要包括皮质脊髓束与皮质核束,上行纤维主要包括丘脑皮质束及视、听放射(图-1)。内囊是一个极重要的解剖结构,虽区域狭窄,但它聚集大量的神经传导束纤维在此经过。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的内囊结构称为内囊前肢,包含上行的丘脑额叶纤维、丘脑纹状体纤维,下行的额桥束、额叶丘脑纤维等。一侧内囊前肢病变后可出现对侧肢体的共济失调,双侧病变可出现情绪障碍、不自主哭笑。内囊膝部位于尾状核与丘脑之间,皮质核束穿过内囊膝,故单侧内囊膝部病变后可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双侧病变脑神经双侧性瘫痪、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强哭强笑、咽反射及下颌反射亢进、掌频反射阳性)等。
图-1 内囊
A.内囊的位置与毗邻(水平面) B.内囊的位置与毗邻(头颅MRI轴位) C.内囊区域的投射纤维(水平面)
内囊后肢位于丘脑和豆状核之间,在横切面上自前向后走行有部分皮质核束(主要位于内囊膝)、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纤维(包括负责对侧深浅感觉纤维)、听辐射、视辐射等,病变后多因损伤运动及感觉等纤维而出现偏瘫、偏盲及偏身感觉障碍,临床上称为“三偏综合征”(听觉双侧传导,一侧病变后可无耳聋)。偏瘫是在病变的对侧出现上、下肢均等性中枢性偏瘫(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阳性)及面、舌瘫。偏盲表现为病灶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即病灶对侧半身,包括头、面部的深、浅感觉均发生障碍。内囊的血供与基底节类似,均来自颈内动脉系统,前部主要由大脑前动脉深穿支供血,中间大部主要由大脑中动脉深穿支供血,后部主要由脉络膜前动脉供血。
连合纤维
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纤维包括胼胝体、前连合、海马连合。
胼胝体
1.胼胝体的解剖
胼胝体是联络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构成的纤维束板(图-2)。
图-2胼胝体的外形
在大脑正中矢状面上,可见胼胝体呈弓状,前端为胼胝体嘴,弯曲部为胼胝体膝部,中部为胼胝体干,后部为胼胝体压部(图-3)。
图-3 胼胝体
A.大脑半球矢状位B.头颅MRI矢状位影像C、D.头颅MRI轴位影像
(2)胼胝体中1/3病变
假性延髓麻痹、共济失调、精神相关症状。
(3)胼胝体后1/3病变
胼胝体前4/5主要由大脑前动脉(主要是胼周动脉,图-4)、前交通动脉供血,后1/5主要由大脑后动脉供血。前4/5与后1/5的血供存在代偿,例如大脑后动脉梗死后,大脑前动脉可为胼胝体后部提供代偿;大脑前动脉闭塞后,若大脑后动脉也存在狭窄,则可能出现胼胝体前4/5、后1/5区域的部分梗死。相比而言,胼胝体前4/5的血供相对丰富,胼胝体后1/5主要由后循环远端供血,血供相对薄弱,更易发生病变。胼胝体的穿支动脉本身细小,且多与其发出动脉垂直,故血栓栓子不易阻塞,胼胝体梗死更常见于血栓形成。
图-4 胼胝体的血供
联络纤维
图-5弓状纤维的位置
A.半球背外侧面B.头颅MRI轴位影像
图-6弓状纤维及其病灶位置与鉴别
A.弓状纤维B.近皮质病灶(累及弓状纤维) C.皮质下病灶(未累及弓状纤维)
图-7 T₂FLAIR像示累及弓状纤维的近皮质病灶
长纤维
1.钩束
位于岛阈的深部(图-8)。起于额极,穿过大脑外侧裂,止于颗极。负责额叶前部(眶回、额下回、额中回)、题叶前部的联络。
图-8 半球长纤维示意图
A.半球内侧面(矢状位) B.半球背外侧面(矢状位) C.半球冠状位
2.上纵束
连接额叶一顶叶—枕叶—顺叶。
3.下纵束
连接颞叶一枕叶。
4.扣带束
5.枕叶垂体束
连接顶下小叶和题下回及梭状回后部。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排版编辑:刘琳
初审:孙雪婷
复审:万承群
终审:蔡志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