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久坐或者久卧突然站起来时,会发生一阵眩晕,眼前发黑,甚至还有站不住要跌倒的感觉,待休息几分钟,身体又恢复了正常,这可能是“体位性低血压”在作祟。
体位性低血压,指的是当一个人从躺下、坐着或者蹲着的位置迅速站立时,血压突然显著下降的临床现象。
具体来说,收缩压至少下降 20 毫米汞柱或者舒张压下降 10 毫米汞柱,一般发生在 3 分钟内。当这种血压下降发生时,可能会给你带来一系列不适感,包括头晕、眼前发黑,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导致暂时性失去意识。
这种情况之所以值得我们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它会在你站立时给你带来突如其来的不适,更因为它可能指向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简而言之,体位性低血压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可能需要对身体的某些功能进行更深入的检查和调整。
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它看起来像是一个简单的从坐到站的动作,却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应。
这其中主要是因为心血管系统对体位变化的自主神经调节失衡。
平时,当我们从躺下或坐着的姿势迅速站起时,由于重力的影响,大约 300 到 800 毫升的血液会在下肢和脾脏的静脉中积聚。这一过程会暂时减少静脉回流,从而导致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和总心输出量减少,高达 40%,最终造成血压下降。
面对这一变化,我们的身体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血压调节反应来应对。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会被激活,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同时抑制副交感神经系统,以增加心率、静脉回流、心脏收缩力和血管张力,从而努力恢复血压到正常水平。周围血管阻力的增加成为恢复血压的主力军,而心率的提高则辅助这一过程。
通常这些补偿性反应会在几秒钟内稳定血压,并能短期内将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1.年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群发生动脉硬化,血管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肌肉萎缩、肌肉泵功能减弱,回流心脏血流减少;口渴反应能力下降,导致饮水量不足。2.继发性原因:出现血容量不足的情况,如大量脱水、失血、烧伤等。3.药物不良反应: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主要包括:降压药物(利尿类降压药物)、镇静催眠药物、抗肾上腺素药物、血管扩张药物等。4.疾病原因:严重心脏瓣膜狭窄、肥厚型心肌病;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的疾病,包括系统性萎缩、帕金森病、多发脑梗死、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以上共同导致体位改变时,不能有效代偿血压维持稳定。确诊体位性低血压后,治疗目标是尽可能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预防跌倒。当体位性低血压引起症状时,要尽快蹲坐或下肢抬高平卧位,有助于维持血压及脑灌注,减少跌倒可能。非药物治疗是体位性低血压管理的基础,因为药物干预不能恢复正常的压力反射控制,推荐改变生活方式避免或减少低血压发作。多数人通过非药物治疗可缓解,少数人需要药物与非药物治疗联合使用。评估目前用药是否包含有可能导致或加重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是否减量、调整用药时间或停用。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老年人不能单纯追求血压的下降,维持血压稳定更为重要,更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生活自理能力。①适当增加液体摄入、适量高盐饮食,但心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谨慎。②逐级体位变换:牢记“三个半分钟原则”,即起床时先半卧30秒、双脚垂于床沿30秒、扶墙站立30秒,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后再走路。体位性低血压很容易在晨起或进餐后出现,这两种情况下更要注意逐级变换体位。③阻力运动:应鼓励进行下半身力量训练和中度、非剧烈的活动,包括交叉双腿、弯腰、下蹲,平卧或半平卧骑自行车或划船运动,这些动作可以增加下肢静脉回流和血管外周阻力,从而帮助提升血压。值得注意的是,运动后低血压会使易感人群更容易发生晕厥,因此运动应循序渐进,建议患者在停止运动后的最初几分钟内特别注意。④床头抬高睡眠:睡眠时将床头抬高10°~15°,或使用可调节的电动床或床垫。这种方法可以改善夜间高血压,减少夜尿症和夜间血容量的消耗,因此更有利于的体液分布。⑤压力衣物:高腰紧身衣是最有效的,其次是大腿的紧身袜,腹带则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⑥适宜温度、湿度:由于体温升高会引起周围血管舒张,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应避免在温度、湿度高的环境下运动,避免浴缸泡澡、长时间热水淋浴等,建议使用淋浴座椅,并缩短洗澡时间。若使用非药物治疗未能改善体位性低血压症状,可以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体位性低血压的管理需要制定个体化方法,包括精确的病史采集和测量体位性血压和心率变化。患者需与医生充分沟通,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排版:孙雪婷
初审:孙雪婷
复审:万承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