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1 呃逆发生示意图(图片来源于 myhealth 网站)
按呃逆发作的持续时间,一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 4 种:
1. 暂时性:单发性或一阵性 (hiccup bout),数分钟~48h以内,为暂时性。
2. 持久性(persistent)或延迟性(protracted):为48h以上。
3. 慢性(chronic):7d以上。
4. 难治性或顽固性(intractable):1个月以上。
①积极治疗原发病;
②针对不同个体,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
③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
深吸气后屏气法:采用深吸气后迅速用力屏气或以纸袋置于鼻口周围,造成局部二氧化碳增高的小环境,以达到通过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来刺激呼吸中枢,消除病理性兴奋的目的。
指压耳轮脚法:患者取仰卧位,术者位于患者的头顶侧或面对患者,用两个大拇指腹同时按压患者两侧耳轮脚,由轻到重,持续加压直到呃逆终止。
按压双眼球法: 患者闭目,术者将双手拇指置于患者双侧眼球上,按顺时针方向适度揉压眼球上部,直到呃逆停止。此法多用于上腹部手术患者,但青光眼、高度近视患者忌用,心脏病患者慎用。
吞食烟雾法:用一较长的圆形硬纸空盒,一端开口,用火点燃纸屑,放入盒内,使其熄灭产生烟雾,立即将纸盒开口紧压患者口唇周围,留出鼻孔,嘱患者张口如吃食物动作,把烟雾吞咽下去,但忌用抽吸的方法,1~2 分钟呃逆即可停止。
牵舌法:患者取仰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全身放松,伸出舌头,操作者用湿毛巾或消毒湿纱布包住患者舌头,双手握住向外牵拉,以患者稍有痛感为度,持续30秒左右,松手使舌体复位。
干扰法:干扰正常呼吸,如嘱患者打喷嚏、咳嗽、屏气或过度换气或用一吸痰管沿鼻腔刺激等。
氯丙嗪:是唯一获得美国FDA批准的顽固性呃逆治疗药物,通过拮抗中枢多巴胺受体起效。由于该药可能引发低血压、尿潴留、青光眼和躁狂等副作用,临床上已不再作为一线用药。常用剂量为每日4次,每次25 mg,必要时可增至50 mg。
利多卡因:通过调节植物神经、降低膈神经兴奋性来缓解顽固性呃逆,适合胃肠胀气、消化道肿瘤引起的症状。静脉注射剂量为50至10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40-100 ml内使用,术后病人效果尤佳。但对于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需谨慎使用,避免毒性反应。胶囊制剂对反射弧作用更显著,但应注意避免误吸入气道。
巴氯芬:在小型试验和病例研究中显示,使用剂量5 mg/次,每日2至3次(最高至20 mg/次)可有效缓解呃逆。该药通过阻滞中枢突触传递发挥抗呃逆作用,常见副作用包括谵妄、镇静、共济失调和眩晕,尤其是肾衰竭患者更易出现相关性谵妄。
乙酰唑胺(醋氮酰胺):通过抑制迷走和膈神经,用于肝硬化、腹部肿瘤、肺心病或脑梗死引起的顽固性呃逆。用法为0.25至0.5 g/次,每日5次,口服。部分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轻度头晕或困倦,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磷酸可待因:可解除膈肌痉挛,适用于尿毒症、肝硬化、胃癌、急性胃炎及脑梗死等引发的顽固性呃逆。患者首次服用0.03 g,观察0.5小时,若无缓解可加服0.03 g,持续观察6小时。若症状消失可停药,症状仅部分缓解或无改善,则连续服用2-3天,每次0.03 g,每日3次。
氟哌啶醇:因镇静作用适用于各类脑血管疾病引发的顽固性呃逆,剂量为每日2次,每次5 mg,连续服用2-3天。
利他林:通过抑制膈神经兴奋性,用于胃肠胀气、脑炎或脑梗死引发的顽固性呃逆,肌内注射剂量为20 mg/次,可重复注射,但注射间隔需大于2小时。高血压、青光眼和癫痫患者禁用。
华蟾素:可调节中枢神经并具有抗肿瘤作用,适用于胃癌、肝癌、冠心病、脑梗死和肺心病引起的顽固性呃逆。肌内注射剂量为2至4 ml/次,每日2至3次。一般患者在症状停止3天后停药,癌症患者则需连续注射2-4个月。
硝苯地平:通过抑制膈神经兴奋缓解胃肠胀气、胸膜炎、肺炎及酒精中毒引起的顽固性呃逆。药物需舌下含服,每次10 mg,每日2次。低血容量患者使用时应特别小心,避免低血压。
联合用药:临床上发现巴氯芬与奥美拉唑、加巴喷丁与西沙比利联合用药,或四药联用均可提高疗效。但西沙比利因副作用较大已不常用,联合治疗需谨慎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及药物相互作用,特别是长期服药的患者。
激光治疗:也被证实有一定的疗效,可能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关。
排版:陈肃炼
初审:孙雪婷
复审:万承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