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在生命之光的照耀下成长为爱的样式——完美人生五十二周(第十五周)

文摘   文化   2024-04-16 10:15   辽宁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一个重大的问题:到底有没有今生之后的生命?

哲学、宗教、迷信、文化、医学……都在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论述,各抒己见。近代以来,随着唯物的实证主义对世界的影响,大多数人接受了一个观念,所谓的灵魂或意识,不过就是人脑的一个机能,是肉体生命的附属产物。离开了人脑的运作,离开了身体的基础,灵魂就会烟消云散,意识就会停止运作。这样的一种观念,被冠以“科学”的名义,言之凿凿的被宣布为真理,似乎不可动摇。但是在人心底的深处,人们似乎又觉得不是这样。正如美国著名心灵导师华理克先生所言:

“虽然我们知道人人终有一死,但死亡看起来还是既不自然又不公平。”

我们的脑中已经被种下了永生的种子。难怪在殡仪馆里,当我们告别故去的亲人时,没有一个人说:这个人死了,他一死百了,什么都没有了。而是一定要说:某某人永垂不朽!没有灵魂和死后的世界,哪里来的永垂不朽?

可是,说人有灵魂,人有永生?你有什么根据呢?据说一个不相信死后世界的人对另一个相信死后世界的人说:你都没死过,怎么知道有死后的世界呢?那个被问及此事的人也笑着回答说:你也没死过,怎么知道没有死后的世界呢?

不过,他们的对话无意间道出了一个可以验证的根据:如果有人死过,然后又活过来,他的经历,是不是可以作为展示有没有死后世界的一个证据呢?

《死后的世界,生命不息》(Life After Life)至少在这个方面,以科学和实证的态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瞥见另一个世界的窗户。这就是由他开创而现在方兴未艾的“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 NDE)领域的研究。

“以科学和实证的态度”去研究灵魂和死后世界的问题,这话听起来似乎就不太科学,因此,在这个课题下做研究的学者,通常不被主流的学术界所认可。但是雷蒙穆迪博士却敢为天下先,以专业和严谨的态度去触碰这个被主流学术界讳莫如深的话题。

在了解了大量实际发生的案例后,他从那些曾经被判断死亡而又因为抢救或其他原因复苏的经验中,提炼出了一系列濒死现象的共同要素:如感觉自己灵魂离开身体、穿过黑暗的隧道、见到爱的大光、回顾自己的一生等内容,这些内容深刻而形象地展示了和我们日常所想象的不同,死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特殊的、更美的灵性世界的存在。当然,作为一名医学博士,穆迪博士有严谨的表达。他自己说:

“我并不是要证明有死后的生命。”但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让人们注意到一个无所不在而又讳莫如深的现象,并且以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它,因为我坚信该现象有着重要意义。”

这个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中国人常说,未知生、焉知死。可是面对死亡这一个必然降临的事件,我觉得更应该有的态度如穆迪博士所言:

“未知死,焉知生,在我们得以一窥彼岸世界之前,是无法完全理解此生的意义的。”

以前我听过一个概念,叫“向死而生”。这才是我们对生死时应该有的正确态度。

穆迪博士研究的案例中,大多数复活的人都有特别的体验。这些体验包括:

他们与光相遇时,有被接纳、被完全的爱包围的感觉;

他们觉得那光要求他们去爱,他们觉得回到世界的任务就是学习去爱他人。

他们发现,虽然他们一生又很多失败甚至是劣迹在光中呈现,但是光却没有声严色厉,而是谅解甚至幽默的方式对他们回应,告诉他们要一直学习。

“他们看到的异象给了他们新的目标和道德原则,并且决定依据那些目标和原则生活下去。”

他们也知道:甚至在死后的世界里,也愮在爱里不断的追求知识,追求成长。但就这一点,已经可以给我们心理咨询和疗愈提供很大的帮助了。

如果此生的终结是爱,我们需要在永恒中不断成长,虽然有失败和痛苦,但生命的尽头却是被完全接纳,被光照。那么我们还会畏惧什么?我们又怎么能不好好在世界中成长为爱的生命。

正如华盛顿大学儿科学副教授麦尔文摩斯所言:“《死后的世界》让我们回想起沉睡在我们心里的灵性,它给了我们许多灵性工具,让我们去理解自己的生命,这是一本永垂不朽的书。”


有爱即幸福
爱就是一切,有爱就会幸福,有一天世界一切都会过去,唯独爱会永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