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微创手术三十年对话:从开创到引领,中日胃癌治疗的革新之路

学术   2024-10-21 20:03   湖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致敬腹腔镜胃癌外科手术30年!


整理 | ww


1994年,Kitano等报告了世界首例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Billroth Ⅰ式吻合)的病例,从此开启了腹腔镜胃癌外科的新时代。在中国,1994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完成了国内首例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Billroth Ⅱ式吻合)。

时隔至今,腹腔镜胃癌外科手术发展历经30年,期间中国腹腔镜胃癌手术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及多、由多而广的历程;与此同时,日本作为全球胃癌治疗规范的引领者,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80%,明显超出其他胃癌高发国家。日本专家制定的《胃癌治疗指南》和《胃癌处理规约》,是全球胃癌治疗遵循的重要文本

为此我们邀请世界首例腹腔镜胃癌手术开创者北野正刚教授,日本大分大学附属医院研究管理机构国际战略推进部主任江藤刚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黄华教授,特设中日对话研讨会,围绕腹腔镜手术的历史、技术演变与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从零到有,腹腔镜胃癌手术的破冰之旅


北野教授在采访中回顾了微创手术在胃癌治疗中的发展历程。1991年,北野教授作为主治医师之一完成了世界上首例腹腔镜辅助胃癌手术,该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同时他作为首位“体验者”,也希望腹腔镜下的胃癌手术可以成为之后的标准疗法。

早期的腹腔镜手术主要用于早期(Stage Ⅰ)、非老年、非肥胖胃癌患者,因其技术复杂和手术时间长,医生对其治疗效果仍抱有疑虑。然而,北野教授通过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和手术病例,证明了腹腔镜手术在淋巴结清扫、胃部重建等方面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并无显著劣势,甚至在术后恢复和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方面表现更为出色

同时,随着时间的发展,对于手术患者的身体条件要求也在逐渐放宽。江藤刚教授为我们展示了一名BMI为36的Ⅳ期胃癌患者的手术画面,由此可见在医生经验充足、操作得当的基础上,大部分患者都具备腹腔镜手术的条件。

1999年,研究学者成立了日本腹腔镜胃癌手术协会(Laparoscopy-Assisted Gastrectomy Club),通过系统化的医生培训及学术交流推广腹腔镜技术,并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普及微创手术。江藤教授补充道,腹腔镜手术的推广得益于日本国内严谨的外科标准化体系,特别是在胃癌的手术分期和治疗指南制定方面,日本专家通过大量的随机对照研究(RCT),逐步确立了腹腔镜手术在胃癌治疗中的标准地位。目前,日本70%以上的胃癌手术采用了微创手术模式,包括腹腔镜手术与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黄华教授在分享中提及:“与日本学界类似的,国家官方中国医师协会授权腔镜培训基地,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培训基地,并授予完成培训的年轻医师以相关证书。中国国内的年轻医师培训还包括包括师徒传承,由相关中心开展学习班培训等方面。

颠覆传统的淋巴结清扫:如何平衡安全与疗效


北野教授与江藤教授特别提到,淋巴结清扫是胃癌手术中影响患者生存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在早期胃癌中,标准的D2淋巴结清扫术被认为是最佳治疗方案,但对于进展期胃癌患者,特别是当肿瘤侵犯大动脉周围或邻近脏器时,手术策略的选择变得尤为复杂。传统的开腹手术中,脾脏清扫被认为是提高根治性切除率的必要操作,但脾脏切除往往带来术后感染及脾脏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日本胃癌研究组(JCOG)近年来开展了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探讨在脾脏保留的前提下进行大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并将这一策略纳入了最新版的《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中。

江藤教授表示,保留脾脏的D2淋巴结清扫术在技术操作上比传统手术更为复杂,但能显著降低术后脾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保持相似的根治性效果。他认为:“未来腹腔镜手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展至更多的进展期胃癌病例,并希望通过多中心的临床数据积累,制定更为精细的脾脏保留策略,从而提升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

腹腔镜与机器人辅助手术:微创手术的未来


近年来,机器人辅助手术(RAS)作为微创手术的新兴技术,逐渐被引入胃癌的治疗。北野教授指出,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能够提供高清3D视野、稳定的操作平台及更为精准的解剖分离,这使其在复杂的胃癌手术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例如,在需要精细淋巴结清扫或多脏器联合切除的手术中,机器人手术可以显著降低术中误伤及术后并发症。然而,由于设备昂贵、操作复杂,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仍面临诸多挑战。

日本正在进行的JCOG 1907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机器人手术与传统腹腔镜手术在进展期胃癌患者中的疗效差异。该研究计划招募1040名患者,并将在未来五年内完成数据收集,以确定机器人辅助手术是否能够成为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治疗方案。

北野教授提到,未来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发展将依赖于设备成本的降低及操作技术的普及化特别是本土化设备(如日本的Hinotori机器人系统)的应用,有望在短期内使机器人手术在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微创手术的全球化合作之路


黄华教授指出,相较日本,中国的腹腔镜胃癌手术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从2008年开始,随着腔镜设备和医生培训的不断普及,中国的微创胃癌手术迅速增长,据中国胃肠联盟的数据,到2021年,微创胃癌手术在全国的比例已达到48%,并逐年上升。

中国在推广腹腔镜手术的过程中,特别重视手术技术的标准化和医生的系统培训。国内多家顶级医疗机构都建立了腹腔镜手术培训中心,通过规范化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操作,确保年轻外科医生能够快速掌握这一复杂的手术技术。

对于中国腹腔镜手术的未来发展,黄华教授表示,微创胃癌手术的普及仅仅是第一步未来,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精准手术方案。他认为,随着手术策略的不断精准化,未来的微创手术不仅要关注肿瘤的根治性,还要更加重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

此外,黄华教授还谈到中国与日本在微创手术领域的合作。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多项胃癌临床研究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CLASS研究系列和JCOG的联合研究,这些项目通过多中心的数据共享和技术交流,为全球胃癌手术指南的更新提供了重要的临床证据。相信未来中日两国将会加强在胃癌治疗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微创手术技术的进步。

小结


中日胃癌微创手术的发展历程已经走过了三十年。从最初的腹腔镜手术,到如今的机器人辅助手术和即将到来的AI辅助手术,这一技术的演变不断推动着胃癌治疗的革新。未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技术的深入应用,微创手术将成为胃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并且会朝着将更加精准化、创伤最小化、器官功能保留最大化的方向发展。未来,胃癌防治的全球合作也将会更加蓬勃发展,通过临床研究、新药研发、术式创新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全球胃癌患者将获得更为精准和高效的治疗。

专家简介

黄华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


  •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外科手术学学组 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专业委员会 委员

  •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外科学专家委员会 委员

  • 中韩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协作组(CKLASS)副组长、秘书长

  •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微创外科学组 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微创学组 委员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委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通讯编委


医生站网页版上线啦
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无需下载便可浏览更多外科资讯
👇👇👇

本文来源:医学界肿瘤前沿
责任编辑: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戳“阅读原文”,学习更多临床技能

医学界外科频道
感谢关注医学界外科频道!我们为外科医护们提供实用、靠谱、有趣的新闻资讯和医学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