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10W+港漂都爱看的智媒体
香港理工大学因2019年的社会事件,校园遭受严重破坏,被迫启动一系列修复和保安加强措施。
据审计署27日的最新报告披露,相关工作耗资逾2.35亿港元,包括1.06亿元的修复费用和1.29亿元的保安费用。
这场浩大的修复行动究竟为何如此昂贵?
理大的应对是否合理?
而社会大众对理大校园开放政策的关注,又折射出哪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回顾2019年的修例风波,理大一夜之间从校园变成了“战场”,教学楼变成“堡垒”,校园环境满目疮痍。
这一事件不仅带来了物理上的破坏,也对理大的公众形象造成了深远影响。
审计署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6月底,理大的修复与保安工作已经分阶段完成,其中包括安装边界围栏、提升闭路电视系统、加强危险品存储处的保安等。
与此同时,理大也引入了严格的出入管制措施,非授权人士需经访客登记系统才可进入。
这些举措无疑是为了应对当年的破坏性事件和后续可能的风险。
然而,1.29亿元用于保安措施的支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议论。
有市民质疑:这笔巨资是否花得其所?
理大的校园保安加强后,为何至今仍需凭通行码或通行证入内,未能恢复开放状态?
审计署指出,根据土地契约,理大须对公众开放部分指定范围,但理大的出入管制政策显然与这一要求有所冲突。
深入分析这一局面,理大面对的困境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一方面,理大需要恢复校园秩序,避免类似事件重演,保障学生与教职员的安全;
另一方面,作为公立大学,理大有责任向公众开放,尤其是土地契约明确要求理大提供一定范围的公众访问。
然而,如何在安全与开放之间找到平衡,却并非易事。
审计署建议,理大应根据社会最新情况适时调整保安措施,这无疑是对理大管理层提出了新的挑战。
事实上,社会对于理大保安政策的争议,背后反映了公众对大学这一“象牙塔”角色的不同期待。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大学不仅是教育和研究的场所,更是知识共享与文化交流的开放空间。
如果将校园变成“高墙深院”,公众感到疏离甚至不满,也在情理之中。
回到审计报告本身,其中对理大的多个指控也揭示了内部管理问题。
例如,报告指出,2020年至2024年间理大部分施工令未获审批就提前开工,违反了内部运作手册的规定。
此外,承包商违规行为的处理标准不一,也暴露出管理上的混乱。
更令人关注的是,报告显示理大升降机事故频发,每台升降机平均发生六次故障,自动电梯事故平均每台13次,停机时长也高得惊人。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校园日常运作,还可能引发安全隐患。
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理大的管理层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行动。
一方面,应加强内部管理,避免类似施工令违规现象重演;
同时,应提升设施维护的质量,减少因故障导致的不便与风险。
另一方面,关于校园开放的政策,理大需要进行更全面的风险评估,找出能够在安全与开放之间实现平衡的方案。
理大的未来,不能仅限于成为其校友与教职员的“私属领地”,而应当成为全社会共享的知识殿堂。
作为香港的一所公立大学,理大肩负的不仅是培养精英的责任,更有服务社会的义务。
大学只有与社会建立紧密联系,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校园的安全固然重要,但适度开放也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因此,希望理大能早日调整现有的保安措施,开放更多空间,让公众能够重新走进这座充满活力的校园,感受知识的魅力。
理大不是理大校友的理大,理大应该是全社会的理大。
通过这样的努力,理大不仅可以修复因2019年事件造成的伤痕,还能向社会展示其包容与担当的精神。
这是每一所香港公立大学应有的姿态,也是理大重塑社会信任的重要一步。
同意请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