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峰|​过会

文摘   文学   2024-07-28 06:00   陕西  



关中人所说的“过会”实际上就是逛庙会,在西府地区,这可是老百姓农闲时候文化生活的重中之重,过会往往都要唱七天大戏。

西府有着众多的寺庙,而且各个村子基本上都有属于自己的寺庙,这些庙大小各异,大的能有几分院落那么大,小的则处于村前房后,仅比一间房大一点。稍大些的庙都有各自的主会日,像是正月十六的火星会、正月二十的槐原女登古会、四月初一的灵山大会、六月二十九的六营古庙会、八月二的灶爷庙会等等。

每年到了过会的日子,村里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格外重视,积极筹备,满心欢喜,过会不单单是单纯的宗教活动,更是凝聚着深厚的情感与殷切的期盼,成为生活中极具意义的盛事,充分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过会时,寺庙会呈现出一派崭新而庄重的景象,寺庙被精心粉刷得焕然一新,神像上的尘土也被细心拂去,庙门挂上鲜艳的红绸缎,两侧贴上对仗工整的红底金字对联,增添了庄重的氛围。鞭炮在寺庙前响起,烟雾弥漫,人们脸上满是虔诚与喜悦。善男信女们纷纷聚集于此,怀着虔诚的心烧香拜佛、默默祈祷,要么为家人求平安健康,要么来还愿表达感恩。此时香火极为旺盛,寺庙周围弥漫着浓浓的香火味,让人仿佛沉浸在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中,信仰与希望在这里交织,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

过会的戏台子,通常搭建在较为开阔的野地里,环境稍显简陋,刮起风来会尘土飞扬,但这丝毫没有减弱人们对这场热闹盛宴的热切期待与无比热情。还没走近戏场,激昂的锣鼓声与高亢的唱腔便远远传来,仿佛有只无形却充满魔力的手在召唤着人们。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涌来,身影交织成独特奇妙的风景。有的搬着小板凳缓缓走来,有的索性直接站着,大家汇聚在这里,只为感受这场独特盛会所带来的震撼。

看那个老汉,戴着略显陈旧的石头眼镜,嘴里悠然地叼着烟锅,一只手紧紧握着沧桑的拐棍,另一只手随意搭在腿上,安安稳稳地坐在小板凳上,目光专注地投向戏台。老太太们有的摇着蒲扇,有的还手牵孙女,但脸上都带着祥和的笑容,目光紧紧盯着戏台,随着剧情而情绪起伏。年轻人们有的沉浸于欣赏,有的低声讨论,偶尔也会跟着哼唱几句。小孩子们如快乐的小鱼在人群中欢快穿梭嬉戏,灵动的眼眸满是好奇与兴奋,时而跑到台边好奇张望,嘴里含着糖果的小脸蛋红扑扑的,边吃边兴致勃勃地张望台上的表演。

舞台上,演员们身着绚丽多彩的戏服登场,即便周围尘土飞扬,戏服在阳光下依然光彩夺目,演员们一亮嗓,雄浑有力的声音如惊雷炸响,一招一式尽显扎实的功底,每个动作都饱含无尽的力量与情感,唱到动情处,台下观众的情绪也随之起伏,掌声、喝彩声如浪潮般此起彼伏。戏场周围,小商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各种小吃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为盛会增添了浓郁的烟火气息。

自己村子唱戏时,主家都要提前邀请至亲好友,不能遗漏任何人,过会这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待客,家里每天都会有客人来,这是亲友之间增进交流、加深感情的重要方式。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准备得比过年还隆重,会精心摆上几桌丰盛的菜肴,以彰显自家的实力和对客人的尊重。

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源自心底的温暖与感动,仿佛时光都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让人们尽情享受这美好的一刻,这过会的习俗,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农村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见证着农村的变迁与发展,传承着农村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支撑一场大戏的经费来源广泛,主要靠大家集资,普通百姓积极参与,少则一两百,多则五百一千,村上出来的能人与企业家的赞助是重要部分,通常没个五千一万拿不出手,此外,庙会的布施也是重要的经费来源,这多样的集资渠道,充分体现了人们对过会唱大戏的极大热情与全力支持。

自幼就喜爱过会的氛围,也由此对秦腔产生了兴趣,虽然诸多戏词与意思不太明白,但那旋律令人沉醉,带来无尽的舒适与惬意。如今在外地工作,一个人在家时常常会听听秦腔,那独特的韵味仿佛能让人穿越时光,领略到难以言喻的岁月之美。秦腔如一杯陈酿,越品越香,让生活也多了份独特的雅致与宁静,在岁月的流淌中始终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滋养着心灵。

外地人听到秦腔就会想到我们陕西,但我听到秦腔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老家的画面,到那热闹非凡的庙会场面,尘土飞扬,人群熙熙攘攘......那熟悉的旋律如神奇的纽带,紧紧将我与故乡相连,每个音符都承载着对那片土地的深爱,这一切都成为心中永远的记忆,那三月的麦田、九月的玉米地、远处跌宕起伏的山峦,望不到头的乡间土路......这一切伴随着秦腔在我心中不断鲜活。

在这热闹非凡的过会场景中,岁月格外温柔,年复一年,过会的传统在这片土地上延续,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紧密相连,让我们珍惜并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时光的长河中继续闪耀光芒



作者简介

侯小峰,男,1980年生,凤翔区城关镇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乐山好水,游走四方!纵有疾风来,人生不言弃。若是坚持梦想,定可熬过最艰难的日子。困顿之中,也要有光。




【联系方式】


《雍州文学》编辑部

欢迎您的关注和投稿。

微信ID:gh_fcf994b1b24a

联系邮箱:fxzxgwyx@sina.com

我们努力做到最好!


征稿启事


1.投稿人必须确定本人拥有作品网络版权的处置权,投稿文章产生的版权纠纷由投稿人自行负责。编辑部拥有对作品内容进行适当修订后发表的权利。

2.本平台原则选用原创首发稿件,首发稿件一经采用即视为将网络版权授予《雍州文学》,平台将在文内设置“原创”标识,其他平台转载必须联系转载授权或注明转载自《雍州文学》。

3.散文、小说作品原则不超过5000字,长篇小说提供完整版和5000字以内节选版,单首诗歌200行以内。

4.投稿时应在邮件“主题”栏标注文章名称+作者姓名,并在正文中留下联系电话。

5.投稿时请在稿件正文末尾附上作者简历(含个人近照)一份(平台编辑对简历有删改权)。请务必通过指定邮箱投递稿件,凡微信发送作品一概不予接收。如有图片,请注意图文分开,但指明图片位置和要求。

6.《雍州文学》微信公众平台已获得并将开通微信授权的打赏功能。欢迎读者为自己喜欢的作者和喜爱的作品打赏。我们将在预留平台运营基本费用(10元以内不返还,作为平台编辑、运营费用)的基础上,按照打赏金额50%比例为作者发放稿酬,稿酬最高300元。微信公众平台官方打赏计算期按通用流式模式,返还期一般为自稿酬核算结束起10天。

7.投稿邮箱:凤翔区作协《雍州文学》fxzxgwyx@sina.com。

8.按照稿件投递的先后顺序,责任编辑进行初审,编委会复审,编辑审阅工作将在收到投稿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若自投稿日起15个工作日内未推出即视为稿件不予采用。






《雍州文学》等你来


《时光捡漏》

您的读书笔记




《芳菲随笔》

欢迎你的关注



扫码关注
《雍州诗词》
微信公众号

雍州文学
凤翔区作家协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