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彦奎|道教渊源·​盗墓者的聪明和愚笨

文摘   文学   2024-09-30 06:02   陕西  




教渊源

韩非在《解老》中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这里,“道”为万物产生、变化的总规律。与具体事物的“器”相对,又与事物特殊规律的“德”相对。

《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之本原、本体。北宋关学家张载以气为道、为本,认为“由气化,有道之名。”朱熹以理为道、为本,认为“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孔夫子则认为道是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又《卫灵公》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西汉董仲舒认为道即封建伦理纲常,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将自己所讲的思想学说称之为“道”,如关于治理天下的叫“治国之道”,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叫“修身之道”。如果用这些学说主张去教育别人,便叫做“道教”,如《墨子》一书中就有“先王之道教”、“儒者以为道教”的说法。这里的所谓“道教”,与后来作为宗教名称的“道教”是完全不同的。作为宗教名称的“道教”,首见于《老子想尔注》,而这已经是东汉的事情了。

道家学派

道家学派是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汉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称道家学派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中称道家学派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以为“夫礼者忠信薄而乱之首”,与儒墨之说形成明显对立。其后,道家思想与名家、法家相结合,成为黄老之学,汉初统治者所重。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黄老之学渐衰。这时,道家思想流入民间,对东汉末年农民运动中道教思想的产生有所影响。魏晋间玄学盛行,王弼、何晏等人以老庄学说解释儒家经文,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儒道融合。佛学传入中国后,有学者用老庄学说诠释佛典,又有释、道合流之势。宋明理学家大力提倡儒家道统,排斥佛老之学,但对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道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等。淮南王刘安与他的门客共同撰写的《淮南子》,则是汉代道家集大成的著作,但其间也糅合了儒、法、阴阳五行等思想内容。

道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源于古代的神仙信仰和方仙之术。东汉顺帝(126—144)时,张道陵在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境内)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定型化之始。到灵帝熹平年间(172—178),张角创立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同为早期道教的两大派别,在东汉末曾一时成为农民起义的旗帜。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太平经》为主要经典。魏晋以后,茅山道教经籍派兴起,造作《上清》《灵宝》《三皇》三大经系,道教经书日渐增多,教义亦日渐繁衍完善。东晋时,葛洪撰《抱朴子·内篇》,整理并阐述前代流传的神仙方术理论,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到北魏时,嵩山道士寇谦之改革张道陵的旧天师道,制订乐章诵诫新法,创立新天师道,即“北天师道”。南朝宋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编着斋戒仪范,使道教科仪基本完备,所创派别称“南天师道”。唐宋时南北天师道与上淸、灵宝、净明各派逐渐合流,至元代时皆归并于正一派。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牟平)创立全真道,其徒丘处机为元太祖成吉思汗所重视,全真派遂盛极一时。金元之际又有刘德仁创立的真大道教和萧抱珍创立的太一道,但多在河北流传,数代后即湮灭。以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从修炼方法分,道教主要有丹鼎、符箓两大派,大抵北方道教偏重于丹鼎,而南方道教则偏重于符箓。明清以后,道教渐衰。道教主要流传于汉族地区,但在白、彝、瑶、壮、侗、苗、黎、仫佬、毛南、纳西、羌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传播和影响,并曾传播到朝鲜、日本、南洋一带。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视《道德经》为道教之经典。但道教一经产生,它作为一种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完全按照教祖的思想理论和经典所言去做,它必然结合现实生活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变化,具体教义上又有许多细化且更为经典的方法内容。神仙观念在道教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神仙观念的起源甚为久远,在战国时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不死”“升天”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秦始皇和汉武帝就十分重视方术,有不少方士在他们的身边,以帮助其实现长生成仙的梦想。道教的神仙世界素来是开放性的,道教教义向人们许诺,任何人只要修炼得道即可跻身仙界、位列仙班。道教的神仙谱系为十层结构,定编的主神也不再变动。最高层是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亦称天宝君)、上清灵宝天尊(亦称太上道君)、太清道德天尊(亦称太上老君);第二层是四御(玉皇大帝、天皇上帝、北极大帝、后土皇祗);第三层是日月五星诸神;第四层为四方之神,即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第五层为历代传经诸名法师;第六层是雷公、电母、龙王、风伯、雨师等;第七层是五岳神、诸山神以及各洞天福地仙官;第八层是北阴酆都大帝、水府扶桑大帝及所属诸神;第九层是各种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仙吏等;第十层为城隍、土地、社神及门神、财神、灶神等。

道教和佛教的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在基本教理和教义上也自然不会相同。但二者在教人向善这点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实际上二者在某些方面又往往相互兼容、相互借鉴。有些道观中供奉着一些属于佛教的神位,而有的寺院中又往往供奉着有些属于道教的神位。

对于绝大多数民众来说,他们并不是什么单纯虔诚的道教徒或佛教徒。在他们看来,道教也好,佛教也罢,他们供奉的都是神,都在可敬之列。心诚即灵,神灵就会佑护自己,就会降福于己。

事实上,不管是道教之神或是佛教之神,他们的佑护生民、赐福于众生是共同的。但任何神灵佑护和赐福于生民都是有前提和条件的,这也正是神之所以成为神的关键所在。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爱护小孩,时时处处想想他人,并尽力为社会、为民众做奉献的人,神灵无疑会随时随地加以佑护的,即使偶尔有了不幸,那也会大为减轻灾难所造成的痛苦的程度。反之,如果不敬父母、虐待老人,以众人为敌,以污言秽语辱骂他人,或者见利忘义,设局搜刮民脂民膏,千方百计获取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或者其行为危害社会、危害群体、危害他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或者乱捕滥杀他类生灵,破坏和污染环境,那神灵又如何佑护你?又如何赐福于你?且不要忘了:干坏事的人甚或作恶多端的人跪在神灵面前磕破头,那只能是作恶者自己忏悔的开始,而不是事情的结束。神灵的天职和本能就是惩治坏人、保护好人。所谓心诚则灵,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多做有益于社会和民众的事,少干坏事少作恶,多为自己,为儿孙后代广积阴德。这样,神灵岂能忘记了你?

盗墓者的聪明和愚笨

严家堂村西山前路南有窑院,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着七孔窑洞,窑门朝东,每孔窑洞之间的距离约在二到三米之间。这处窑院的住户在解放后不久就搬到严家堂村中去了。以前生产队在这里取土,由于窑洞处挖掘尚有一定困难,人们便在窑后由北向南挖进。七八年前,正好挖到了第三孔窑洞的后边,这北边的三孔窑洞已与挖掘的土场空间相串通了。正在这时候,盗掘古墓者来到了这里。他们不知怎的在这窑洞之上,第三孔窑洞与第四孔窑洞的上部发现了一个古墓,盗墓者察看了地形,估算了古墓底部与窑顶部的距离,便下得土崖,来到第三孔窑洞内,在窑洞后顶部朝上向着第三孔窑洞与第四孔窑洞顶部之间的方向挖掘,不到一米深便将古墓的底部挖了个洞,大量的墓砖被弄了下来,他们自然也得到了所需要的文物。过了两三年,又有盗墓者在其上测得此处有古墓,于是他们就在上面向下挖掘,全然没有考虑窑洞空间与上部古墓存在的联系,既耗时又费力,挖透墓穴后自然无所得。看来,我们只能说前者聪明,后者愚笨了。后来,这古墓处由于人们继续挖掘取土,这里的崖土也坍塌了,古墓也已不复存在了。

过去听老人们说,这家窑院的主人自从入住之后,家中诸事多有不顺,阴阳先生也未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因为年代久远,古墓已没有了坟丘,这家人在修筑窑院时并不知道那里有古墓。只是前些年盗墓者在这里挖出了坟墓,人们才似乎恍然有悟。

这家人住在这里事多不顺,可能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方面的原因可能是主要的。要说这座古墓有影响的话,那也许是古墓中的气体及有害于人体的物质缓慢散发渗透到窑洞中来了,亦即古墓影响到了这家窑院的环境,环境不佳导致人体致病。至于其他人事方面的不顺,恐怕只能是偶合了。



作者简介

窦彦奎,男,讳黑鹫,号雍山先生,宝鸡市凤翔区人,乡村退休教师,时为乡邻亲友疗伤医疾。编著有《百家抗癌谈》《窦氏文化研究》《雍山八景诗并叙》《雍山集》《雍山集续编》等书。 











【联系方式】


《雍州文学》编辑部

欢迎您的关注和投稿。

微信ID:gh_fcf994b1b24a

联系邮箱:fxzxgwyx@sina.com

我们努力做到最好!


征稿启事


1.投稿人必须确定本人拥有作品网络版权的处置权,投稿文章产生的版权纠纷由投稿人自行负责。编辑部拥有对作品内容进行适当修订后发表的权利。

2.本平台原则选用原创首发稿件,首发稿件一经采用即视为将网络版权授予《雍州文学》,平台将在文内设置“原创”标识,其他平台转载必须联系转载授权或注明转载自《雍州文学》。

3.散文、小说作品原则不超过5000字,长篇小说提供完整版和5000字以内节选版,单首诗歌200行以内。

4.投稿时应在邮件“主题”栏标注文章名称+作者姓名,并在正文中留下联系电话。

5.投稿时请在稿件正文末尾附上作者简历(含个人近照)一份(平台编辑对简历有删改权)。请务必通过指定邮箱投递稿件,凡微信发送作品一概不予接收。如有图片,请注意图文分开,但指明图片位置和要求。

6.《雍州文学》微信公众平台已获得并将开通微信授权的打赏功能。欢迎读者为自己喜欢的作者和喜爱的作品打赏。我们将在预留平台运营基本费用(10元以内不返还,作为平台编辑、运营费用)的基础上,按照打赏金额50%比例为作者发放稿酬,稿酬最高300元。微信公众平台官方打赏计算期按通用流式模式,返还期一般为自稿酬核算结束起10天。

7.投稿邮箱:凤翔区作协《雍州文学》fxzxgwyx@sina.com。

8.按照稿件投递的先后顺序,责任编辑进行初审,编委会复审,编辑审阅工作将在收到投稿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若自投稿日起15个工作日内未推出即视为稿件不予采用。





《雍州文学》等你来


《时光捡漏》

您的读书笔记




《芳菲随笔》

欢迎你的关注


扫码关注
《雍州诗词》
微信公众号



雍州文学
凤翔区作家协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