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学因素:年龄、性别、酒精、妊娠、基础肝病、代谢综合症、肥胖;
遗传学因素:种族、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 22(PTPN22)的基因多态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非 HLA 多态性;
药物因素:药物剂量、药物亲脂性、药物活性代谢物、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影响胆汁酸盐输出泵(BSEP)和线粒体功能。
基于发病机制分为:固有型、特异质型和间接型:
基于组织病理学特征分为:急性或慢性肝细胞损伤、急性或慢性胆汁淤积、脂肪变性和脂肪性肝炎、肉芽肿、区带状坏死、肝结节性再生性增生等。其中,某些特殊的抗肿瘤药物具有特殊的组织病理学表现。
基于肝生化异常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
基于临床表型分为:急性、慢性和特殊表型肝损伤;
疑似诊断
用药后肝酶升高达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肝生化阈值,或出现非特异性肝病相关症状; 基线肝酶异常者,用药后肝酶较基线升高超 1 倍,且无法用基础肝病解释; 肝损伤病因不明,尤其已排除其他常见病因; 长期接受甲氨蝶呤等抗癌药治疗,肝酶长期反复轻中度升高,病因不明;
鉴别诊断
建立诊断
肝功能完全恢复;
重症化,发生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肝衰竭(SALF)或致死性事件;
慢性化,演变为慢性肝损伤或延迟恢复。
整理:黄玉庭;编辑:B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