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径输送
直径≤3mm的支架可经其017微导管输送系统释放,轻松达到小血管病变
▶贴壁随形
ThermalBlue热处理技术加持,提升径向支撑力,随血管形状贴壁
▶闭合头端
一体化编制闭合头端,减少血管壁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保证支架头端从输送系统中顺利打开
▶更全规格,2.0-6.5mm直径,10-55mm长度
给术者提供更多选择
患者:女,66岁。
主诉:颅内动脉瘤1月。
现病史:患者1月前发现颅内动脉瘤,头颅CTA检查发现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异常突起,直径约9mm,右侧颈内动脉眼段可见小突起。报告诊断: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右侧颈内动脉岩骨段狭窄,右侧颈内动脉眼段小突起,右侧椎动脉颅内段纤细,右侧大脑后动脉环池段狭窄。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多年,最高达180/105mmHg,长期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规律服用,血压控制在135/90mmHg。
查体:意识状态清楚,语言情况正常。
术前诊断:
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高血压病
头颅CTA诊断:脑内散在缺血性白质病变,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
术前造影示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直径约9mm。
正位
侧位
旋转
手术指征:
患者颅内动脉瘤诊断明确,肿瘤位于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考虑行载瘤动脉密网支架置入术。
手术策略:
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载瘤动脉密网支架置入术+弹簧圈栓塞术。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具有较高的金属覆盖率,有利于瘤颈处内皮细胞的修复,促进动脉瘤的远期愈合。
与家属沟通后,家属要求行血流导向治疗术,入组强易达(Choydar)F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8F动脉鞘
5F单弯导管
7F长鞘
0.014in*200cm 微导丝
Echelon10微导管
5F中间导管
弹簧圈
强易达Choydar血流导向装置(4.0×20mm)
右侧股动脉入路,置入8F动脉鞘。
微导丝引导栓塞微导管到达左侧海绵窦段,5F中间导管跟高后,微导管在微导丝带领下顺利超选入动脉瘤腔,随后撤出微导丝。
经微导管送入弹簧圈,成篮效果满意。
微导丝带领支架微导管到达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
强易达Choydar血流导向装置(4.0×20mm)经支架微导管输送至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缓慢释放支架。支架释放在大脑中动脉M1段至海绵窦段,完全覆盖瘤颈,支架打开充分,贴壁良好。
支架释放-正位
支架释放-侧位
常规行微导丝支架内按摩,促进贴壁。
造影观察到弹簧圈栓塞致密、载瘤动脉通畅。
术后即刻正侧位造影显示载瘤动脉及远端分支显影无异常。
正位
侧位
术后6个月MRI:
术后12个月复查,患者神经无功能障碍。正侧位造影显示载瘤动脉及远端分支显影无异常、动脉瘤无复发。
正位
侧位
颅内动脉小动脉瘤使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操作简单,安全性及动脉瘤愈合率高。对于颅内宽颈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有利于远期瘤颈处内皮细胞的修复,提高治愈率,动脉瘤远期愈合率高。
强易达Choydar血流导向装置通过性好,支架推送及释放过程平顺;径向支撑力高,支架打开贴壁效果好;头端封闭结构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能在血管中顺利打开,喇叭口形状设计能让支架更好贴壁。
支架规格齐全,直径2.0-6.5mm,长度10-55mm,且主要直径规格间隔0.25mm,基本覆盖颅内血管动脉,金属覆盖率合理,可以根据血管直径,选择合适的规格,血流导向作用效果更佳,对目标动脉瘤有独特治疗优势。
输送系统外径小,具备017、021、027和033四种微导管输送,尤其是017系统,(临床试验中,最远用在大脑前动脉A4段),更适用于远端细小血管病变的治疗。
系统通过性能好,对于有挑战的迂曲血管可以顺利到达目标部位,能很好释放。
支架显影性能好,可随时调整,确保术中安全和术后良好效果。
刘爱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医工结合研究室负责人,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介入组长,参加中组部博士团挂职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兼神经中心主任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党建书记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神经外科专委会主委、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医工结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科青年医师分会会长、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主委,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 lational Medicine杂志副主编
擅长脑出血、脑动脉瘤、脑梗塞、脑血管狭窄与脑血管畸形等脑科疾病微创介入治疗。获“中国卒中学会优秀脑血管“中国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人物”“国家脑防委优秀中青年专家”“王忠诚神经外科青年医师”等荣誉称号;入选“北京科技新“首都医学创新学者"专家”星”“北京优秀卫生人才”与北京优秀人才“登峰团队”。脑血管疾病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先后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6项,先后承担国自然与京津冀研究课题11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96篇,获国家专利24项,培养硕士研究生21名,博士研究生13名,博士后2名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