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精选 | HCQ“暗雷”——羟氯喹视网膜病变

健康   2024-10-08 08:02   福建  

编者按


羟氯喹(HCQ)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病和某些皮肤病,尽管其视网膜毒性较氯喹低,但长期服用仍可能导致视网膜病变。羟氯喹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涉及药物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功能的影响,如抑制视黄醇摄取和损害光感受器细胞。即使在未超过最大推荐剂量且无其他风险因素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发生视网膜病变。增加HCQ相关视网膜毒性风险的因素包括:累积剂量超过1000克、用药超过五年、肾脏疾病、合用他莫昔芬以及存在视网膜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HCQ可与RPE中的黑色素结合,引起罕见但不可逆的视网膜毒性,表现为旁中心凹区域的光感受器和RPE损伤,即经典的靶心样黄斑病变。若未及时诊断和停药,视网膜病变可能进展为类似色素性视网膜炎的周边视网膜退化。本期病例报告突出了羟氯喹视网膜病变患者早期识别与定期筛查的重要性,对于长期使用HCQ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以监测潜在的视网膜变化。


病史概要


患者,女,54岁,因干燥综合征(SS)使用HCQ药物约6年,经30-2 HVF(Humphrey视野分析法)提示双颞侧偏盲或象限盲,对视野缺损诊断具有显著意义。鉴于患者的视野缺损呈现双颞侧特性,随即进行了脑部MRI检查,结果提示未发现明显异常。


眼科检查


FAF检查:提示黄斑区以及上下血管弓状区呈低自发荧光;


OCT检查:提示黄斑区椭圆体带(EZ)丧失、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损害,以及沿血管弓的RPE和色素迁移损伤。

OCT影像提示早期羟氯喹视网膜病变患者局部中心凹旁变薄


诊断和管理


诊断:羟氯喹视网膜病变


管理:羟氯喹视网膜病变的特征为双侧中心凹旁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色环,该病变早期可能不引起视觉症状,但随着病变进展,可能会影响中心视力,导致视力下降和视物变形等症状。该患者检查提示双颞侧偏盲或象限盲,且视网膜病变局限在黄斑中心凹鼻侧,黄斑区椭圆体带(EZ)丧失、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损害,以及沿血管弓的RPE和色素迁移损伤,考虑与HCQ的视网膜毒性有关,且在脑部MRI正常的情况下FAF检查提示黄斑区以及上下血管弓状区呈低自发荧光,根据临床表现和辅检结果,确诊为羟氯喹视网膜病变。同时,也需要与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进行鉴别诊断(AMN可能表现为OCT影像上的单边椭球区的双侧破坏)。因此,对于长期使用HCQ的患者,早期筛查和预防至关重要,因为病变在早期可能不易被察觉,而及时发现和干预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视力;对于HCQ视网膜病变的治疗,目前没有特效疗法,一旦诊断明确,应立即停药以防止进一步的视网膜损伤。

双眼周边黄斑部低自发荧光,以及鼻上侧黄斑区密集的低自发荧光病变,与眼底检查中观察到的脉络膜视网膜瘢痕相符。


启示


  • 羟氯喹视网膜病变可能局限于黄斑中心凹鼻侧,并可能导致双颞侧偏盲。尽管羟氯喹视网膜病变特征为双侧中心凹旁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色环,我们必须意识到羟氯喹视网膜病变还会引起视盘周围、周边的不对称性或早期发生的外层视网膜变化


  • 本病例报告强调了在双颞侧偏盲的鉴别诊断中,除了考虑视交叉病变,还应扩展到药物诱导的视网膜毒性的可能性。报告还强调了羟氯喹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可能还会起始于双眼的周边视网膜。


  • 黄斑OCT、HVF 10-2和/或眼底照片是羟氯喹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评估的常规检查项目。超广角(UWF)FAF和彩色照片以及HVF 24-2或HVF 30-2检查可能有助于监测羟氯喹视网膜病变引起的周边或中心旁视网膜变化。这些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视网膜的早期变化,并在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护患者的视力。


  • 作为初级眼科保健提供者,意识到HCQ的视网膜毒性的非典型表现至关重要,以防止这种医源性进行性和不可逆视力丧失的原因。因此,正在使用HCQ的患者可能从每六到十二个月的筛查中受益,筛查不仅要仔细评估黄斑,还要彻底评估周边视网膜。


文章来源:

https://www.revieweducationgroup.com/ce/can-you-spot-these-druginduced-ocular-side-effects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交流,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医信眼科
医学继续教育平台《医信眼科》频道,坚持精品教育,关注眼科临床热点难点,通过在线病例讨论、专家互动、线下会议直播等形式,打造国内受欢迎的互动性网络继教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