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实战|一例眶周溃疡性面部肉芽肿的诊疗追踪与洞见

健康   2024-10-15 08:03   福建  

 编者按 

面部肉芽肿(GF)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是毛囊周围出现特征性改变和毛细血管扩张现象,但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明了。GF最初是在一名46岁的女性患者前额发现的病变,它通常表现为界限明确的红色、棕色或紫红色丘疹、结节以及斑块,常见于中年白人男性,通常出现在身体暴露在阳光下的部位,很少位于眼眶周围或呈现中央凹陷性溃疡性病变。据报道,嗜酸性血管中心性纤维化可能与眶周GF存在联系。在临床实践中,面部肉芽肿的确诊通常需要通过皮肤组织活检来确认这种病变;多年以来,GF的治疗策略呈现多样性(包括观察、手术切除、局部病灶内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或他克莫司软膏外涂,不常见的治疗选择通常是全身性给药氯法齐明、羟基氯喹、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和全身性或局部性给药氨苯砜)。接下来,本期内容将带来一例眶周组织溃疡性病变的面部肉芽肿病案,本病例将深入分析面部肉芽肿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以及治疗反应,将为您揭晓该罕见病的疾病发生发展轨迹和提供更多关于这类疾病的诊疗见解。


病史回顾


患者,男,73岁,主诉:右眉部病变5日,未引起显著不适,无视力改变,无其他症状,既往无恶性肿瘤或其他皮肤病病史,遂至眼科整形诊所就诊。通过视诊检查观察到患者右眉部下方有一巨大红斑性结节,该结节表现为明显的局部皮肤红肿和隆起;结节边缘界限清晰,隆起显著,而中央区域则出现溃疡性改变,伴有分泌物外溢(图1A);其余眼科检查均正常。据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眉部脓肿,嘱患者服用克林霉素每日4次和外涂红霉素软膏每日2次,连续用药10天;同时,嘱患者热敷以便促进脓肿引流与伤口愈合,一周后至诊所复诊。红霉素通常用于皮肤感染,G+菌和G-菌对红霉素较为敏感,因脓肿怀疑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合并感染而嘱患者须同时口服克林霉素,一周后病变继续扩大(图1B),溃疡部位的中央凹处分泌物排出减少,物理挤压无外溢,眼科检查仍提示正常;由于对克林霉素试验不敏感,继而调整治疗方案嘱患者服用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TMP-SMX)两周,但病情仍无好转。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进行了以下处理。


接下来该怎么做?

A

仅观察,无需行额外的检查或治疗措施

B

对病变组织进行组织活检

请输入文字

C

皮质类固醇注射

D

尝试使用另一种抗生素(如多西环素)以针对非典型分枝杆菌,并发挥其抗炎特性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点击答题丨答题后会有正确/错误提示


病情解析


诊断:面部肉芽肿


病变组织的病理检查结果为以真皮层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炎症性病变,提示为面部肉芽肿(GF)


GF与IgG4相关性疾病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它们均与表达CD4+的淋巴细胞和表达IgG4+的浆细胞之间的聚焦而引起的血管炎有关,但IgG4相关性疾病并不符合免疫组化诊断标准;同时,GF还须与其他皮肤病(包括脓肿、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其他恶性肿瘤、结节病、红斑狼疮以及持久性隆起性红斑)相鉴别,因此,当临床表现不典型或怀疑恶性肿瘤时,对快速蔓延的病变皮肤组织进行组织活检(选项B)尤为必要而非观察(选项A);该患者最终使用了皮质类固醇注射(选项C)但并未同时使用非典型分枝杆菌敏感的多西环素(选项D);确定病变组织的病理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有利于避免延迟对更具侵袭性病变的治疗;此外,当与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细胞萎缩或色素异常性疾病时,皮质类固醇注射可能会降低活检的准确性


与本病例有所区别的是:在一名66岁的女性患者病例报告中,该患者通过手术进行了睑结膜表面的病变组织切除,后续无复发;在另一份病例报告中,病变位于睑结膜内。患者使用地塞米松滴眼液后病情明显改善。            



病情转归


患者在对病变部位进行组织活检后,接受了两次皮质类固醇(地塞米松10mg/mL)的局部注射治疗,每次注射量为0.3ml,两次注射间隔1个月。每次注射后,病变均有所改善,并且在首次就诊后3个月的最后一次随访中,病变已近完全消退(见图2)。



文献来源:

Rapidly Growing Eyelid Lesion in a 73-Year-Old Man | External Eye Disease | JAMA Ophthalmology | JAMA Network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交流,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医信眼科
医学继续教育平台《医信眼科》频道,坚持精品教育,关注眼科临床热点难点,通过在线病例讨论、专家互动、线下会议直播等形式,打造国内受欢迎的互动性网络继教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