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报批评:一个烂脸的坏习惯,你正在做!

文摘   2024-11-09 20:01   浙江  



突击提问:此时此刻,你的一只手在看手机,那另一只手正放在哪儿呢?


盲猜有不少人在抠脸上的痘痘,在抠头皮的小疙瘩,在摸开始泛油的鼻翼,在撕嘴唇上的死皮,或者单纯地靠/撑着下巴……


反正都在脸上。


你可能会说:诶呀,我就摸了这一下。


真的吗?(我不信)


摸脸、抠脸仿佛有一种魔力,自己其实没感知,反应过来时手已经在脸上了。反复摸脸、抠脸加剧烂脸的行为,一直在发生。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全世界人类都在摸脸

你摸得也不少



有研究发现,平均每人每小时会摸眼睛、鼻子、嘴唇 15.7 次。平均下来,每四分钟就会摸一次脸。


哪怕是经过「注意卫生」意识熏陶的医学生、医生,也逃不过摸脸这股神秘力量的支配。


2015 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医学生在听课的四小时中,平均每小时触摸脸 23 次,其中 13 次触摸到了眼部、鼻子或嘴巴。[1]


同年另一项研究统计了 31 名临床医生和 48 名工作人员的数据,他们在 2 小时内平均触摸脸 19 次,临床医生确实比普通工作人员摸得更少一点,但还是摸。[2]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为什么人类执着于抠脸、摸脸呢?


脸部不舒服,皮肤痒、有异物感时,用手来「调整」不适,是我们的本能。


比如痘痘、皮肤干燥、眼部不适,想要清理鼻孔,或者有毛絮等东西落到脸上,都是引发抠、摸,甚至挠的因素。


舒服可能是挺舒服,但对于皮肤来说,你每小时不停的东摸摸西挠挠,可能就是灾难了……🙂



你糟糕的皮肤状态

摸脸功不可没



也许有小伙伴要反驳,「我都摸了几十年也没见我毁容呀?」


是的,皮肤作为为人类身体上最大的一个器官,其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就提供防御作用,如果随便摸摸就「爆炸」,那还得了!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但皮肤的防御功能并不是一直都完美无缺,时不时冒出来的湿疹、痘痘、过敏、炎症……都会打破保护,反复的抠、摸、挠、挤,可能趁机让你的脸糟上加糟。


皮肤状态糟糕时,部分区域的屏障功能是降低的,会出现红肿热痛等状况。不经意间的抠抠、摸摸,手指上的细菌(绝大多数本来是无害的皮肤表面定植菌,但也可能沾上致病菌)就有可能越过皮肤防线,造成感染。


而且,「抠」本身就是一种物理刺激,再不经意「挤」一下,可能让本来小范围的炎症扩大。


炎症越重,越引起痒痛不适感,更容易让我们忍不住想摸摸想挠挠想抠抠,然后又刺激到痘痘等异常部位……从此恶性循环,反反复复。


回想一下,你最常抠的是不是就是痘痘、起皮的地方?是不是「抠抠-结痂-抠抠」反反复复难愈合?甚至留下了痘印和疤痕?



图片来源:根据网络图片改编



皮肤状态没问题的朋友,请把你的手放下来!你眼睛、嘴唇、鼻子等部位脆弱又敏感的黏膜,也经不起考验。


要知道手每天摸这摸那,洗手又经常只敷衍地冲一下,谁知道手上都带了点啥。不少传染病是靠「粪-口」「接触」等途径传播的,都少不了手的帮助。


例如结膜炎,也就是俗称的红眼病,其病原体病毒、细菌、衣原体等等等都可以通过揉眼睛传染。


这个脸,能不摸就不摸了吧。



怎么戒掉摸脸啊?



摸脸这个动作,有两个参与者:手、脸(不是废话)。


解决方法也兵分两路:管住手,护好脸。


管住手就是给你的手找点事做,例如认真码字、搬砖、转笔、盘串儿……实在不行买个捏捏,总之就是别闲着。


但这个手,想完全管住真的……难啊。



图片来源:根据网络图片改编



日常勤洗手、认真洗手,也能一定程度减少抠脸、摸脸的不良后果。


如果真的,实在,确实,忍住不摸脸浑身难受,双手无处安放,那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试试:


用纸巾或者棉签 🙂



图片来源:自己拍的



护好脸,相对来说更容易执行一点。简单来说就是给脸上出问题的地方,加一层保护罩。



图片来源:one piece



当脸上出现痘痘的时候,用药品把痘痘盖上,比如常用的夫西地酸乳膏、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甚至化妆品中能辅助改善轻度痤疮的水杨酸凝胶,都可以局部点涂,长时间覆盖。


当自己不小心摸了痘痘时,这些「料体」能一定程度上阻挡刺激源,无形中也告诉了大脑和手「别再来了」。



图片来源:自己拍的




以上,都是「管不住手」的过来人经验,也就只能帮到这里了。


不妨找个小伙伴监督一下吧!



图片来源:根据网络图片改编



快看看你身边有谁正在摸脸?把文章转给他/她,互相监督(打赌)吧。



本文合作专家


罗杰夫

陆军军医大学硕士

卓正医疗皮肤美容科主治医生


本文审核专家


倪春雅

医学博士 主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皮肤科



参考文献


[1] Kwok YLA, Gralton J, McLaws ML. Face touching: A frequent habit that has implications for hand hygiene.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Control.2015;43(2):112-114. doi:10.1016/j.ajic.2014.10.015B3

[2] Elder NC, Sawyer W, Pallerla H, Khaja S, Blacker M.  (CARInG) network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Medicine.2014;27(3):339-346. doi:10.3122/jabfm.2014.03.130242B3

[3] 葛茂振, 王之邦, 陈士谟. 面部神经反射666例调查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82, 15(3): 173-4.


策划制作


策划:姜姜    |    监制:Feidi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首发:丁香医生

投稿:luweiying@dxy.cn


丁香园皮肤时间
丁香园旗下公众号,更懂中国皮肤科医生。前沿、用药、指南、病例一网打尽,轻松玩转皮肤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