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笠山镇寻古 | 刘秋阶

情感   2024-11-06 19:46   湖南  


冬树丫


冬树丫微信:DEC602809655


斗笠山镇寻古


□ 刘秋阶


斗笠山镇因辖区内明镜井村地段有三座形似斗笠的小山而得名。位于涟源市东部,东接娄星区石井镇,南邻杨市镇和娄星区水洞底镇,西连枫坪镇,北抵湖泉镇和渡头塘镇。镇域面积73.96平方千米,东西距离7.7千米,南北距离9.5千米。

清代时,这里分属长沙府湘乡县四十一都清溪乡、四十二都纯化乡和安化县常安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别为甘溪乡(公社)、明镜乡(公社),1995年合并为斗笠山镇(详见《斗笠山镇简史》)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昔日的繁华已成“古迹”。


01

清末民国时期建筑



一、民间堂屋

斗笠山镇境内,清末民初时期建筑群主要分布在甘溪、丰瑞村。有敬上堂、凤藻堂,尤佳堂、礼嘉堂、丰瑞堂、桂瑞堂、缉𤋮堂、可兴堂、思永堂、满煌堂等。

还有斗笠山社区莫如堂、聚于斯、云德堂、言忠堂等,金铃村的斯为堂、祖保的仁寿堂、明镜井村的汉园、垂裕堂;石坝村的三自堂、清德堂(原明镜中学)香花村的三业堂等。黄港村的四仙堂、厚德堂。马白堂村的白马堂、四友堂等。

由于年代久远,维修修缮不力等原因,这些古代建筑大多已破烂不堪,有的已荡然无存。

1. 白马堂(详见《百年督府白马堂》摄于2023年)

始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为湘军名将肖庆衍故居。整个建筑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四进七横。南北宽100米,东西纵深50多米,占地6000余平米,五进三横,计正厅、后厅各一间,侧厅二间,正房四十间,厢房二十二间。杂房十八间,大小天井九个。

朝门联:

山含锦绣 
玉蕴光辉

大门联:

选楼世业 
麟阁家声

2. 四友堂。位于马白堂村,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大样萧氏所建,希望他的四个儿子如同好友,故名,为四纵三横之结构。(摄于2023年)

3. 尤佳堂。位于丰瑞村,嘉庆13年(1808)建起老尤佳堂,咸丰9年(1859),在老尤佳堂对面再建新尤佳堂,两堂气势恢宏,内有天井,楼台亭榭。(上为老尤佳堂、下为新尤佳堂,摄于2022年)

4. 四仙堂。位于黄港村。始建于民国十年(1921),为曾少柏、曾震五、曾凯等四兄弟共建。四仙堂依地势而建,有戏楼、厅堂、楼阁等,正面山墙高达20米,长达60米,气派雄伟。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家后人曾经准备出资收购,予以修缮,但未能如愿。2024年已拆除。(图片摄于2017年。详见《一门两将军:传奇将军曾震五》、《一门两将军:曾凯,历尽坎坷终不悔》、《酒泉起义中的涟源将军》)


5. 三自堂 。三自堂建于光绪二十年,屋前有一口古井。(摄于2023年)

三自堂联:藜光映阁

源远昌千代
流长寅五支

6. 清德堂。清德堂位于石坝村校园里,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1950年后,当地利用这些古宅建明镜小学,后升级为明镜中学、斗笠山一中,现已撤校。(摄于2023年)

6. 垂裕堂。位于明镜井村方八垅,始建于光绪七年(1881)。为四纵两横结构。其建筑的灰塑、石刻、木雕精美,实用性、艺术性俱佳,惜毁于文革期间,其石刻龙头和木刻人物头像尽被打烂,精美绝伦的神龛木制屏风被盗。(摄于2024年)


7. 聚於斯。位于斗笠山社区增加塘。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刘聚桂倾家之财,用数百两银子,历时近三年建造。为二进二横二铺之花瓦屋。总占地面积为三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为一千八百平方米,土木建筑结构。总计有堂屋五间,正房四十八间,天井四个、杂房二十余间。2023年已拆除。(详见《百年乡居——聚於斯》上图摄于1988年)


8. 桂瑞堂。位于甘溪萧氏湖坪。(摄于2019年,摄影:胡业)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姚安人独子太学生萧敬立建宅桂瑞堂,自此桂瑞堂子孙繁衍,炊烟不断至今已到第七代,延绵达179年。桂瑞堂坐南朝北,整个建筑采用砖木结构,以屋后桂花树为中轴线,三进三横,梯级而上……整座屋场南高北低,有两个正厅,四个横厅、大小天井五个,住房、客房、学堂房、谷仓、厨房、碾米房、杂房共计四十间。整个布局错落有序,并充分利用天井,空坪来通风采光,排水系统隐藏地下,一百七十多年来畅通无阻。整个屋场东西宽一百米,南北纵深五十多米,屋后有山,果木飘香,屋前有池波光粼粼。

堂联[清]萧锦忠

桂林立品念当年紫诰门旌允慰萱堂贞柏节
瑞气腾辉看此日丹霞阶映足偕麟阁焕鸿猷

9. 三业堂。位于香花村,始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曾为娄底市斗笠山城市人民公社、斗笠山公社驻地。2024年已拆除。(图片摄于2018年)


10. 缉熙堂。位于甘溪村,清光绪年间建造。(摄于2018年)


二、古茶亭

1.卧云亭 。(详见《百年公益卧云亭)整修后的卧云亭,摄于2023年。

位于斗笠山镇天井村大坳,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湘乡乐善乡磨子石洞冲湾(今娄星区万宝镇)先贤邓起玉(1839 -1916)捐资,牵头安化、湘乡两地贤达主修。2019年3月,列入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楹联作于1999年。

一百多年来,邓起玉家族后人一直关注、维修古亭;当地乡、村组织,群贤捐资、捐地,聂氏家族三代守亭护亭,免费施茶、免费歇宿,救助贫难,其公益服务一直延续到现在。

南门联

丹山巨壑 盛世古亭

——朱训德(邓起玉之玄孙女婿)

北门联

卧居大坳财源广
云起高山富路宽

——邓赤常(邓起玉之曾孙)

2. 甘溪亭

位于丰瑞村甘溪坳,于乾隆中叶时期筑有凉亭,道光戊申年由萧氏贵房邑庠生萧尔候公遗命其男陞蛟、质昭、宇正三公用青石条重建成茶亭子,监生萧栋遗资施茶。亭内有裙凳三条,还有竹筒烟袋、水烟壶等,供过往行人取用。并配有专人负责烧水泡茶,免费供客商与游人歇息。光绪年间,茶亭子边上建有总管庙,香火常年不断,其势堪比南岳衡山。石质门框上有一对联:

止渴不须望梅树
取饮何第往华良

1958年拆毁,2008年,茶亭地基由国产实业公司征用。

3. 四达亭

位于甘溪村,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由甘溪萧存藻妻子谢氏建于潭家坳。因为有湘(乡)安(化)、娄(氐)杨(家滩)二条古道在此交汇,故名。

4. 清辉亭

位于斗笠山镇明镜井财神坳,为原湘乡与安化交界处,1958年拆毁。

北门联

清平有象成仁里
辉吉流光延福乡

(川门桥一侧)

南门联

清风扫扇迎仁坐
辉日临亭送客程

(明镜井一侧)

三、宗祠建筑

1. 吴氏宗祠(详见《吴氏宗祠:古代湖湘建筑艺术的瑰宝》摄于2022年)

位于禾管村,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为四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积1296平方米,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古祠前面的操场,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目前保存完好。

大门石刻联[清]吴炳堂

草庐遗范光前烈
桂苑发香启后文

堂联 横披:忠厚贻修

泰伯开基一脉腾飞光宇宙,
周章拓业群雄崛起振乾坤。

2. 曾氏宗祠。位于黄港村,始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为二横二纵四合院之设计。民国初年改建为族塾、1949年后为黄港学校,1960年为斗笠山中学,1970年改为黄港学校。1974年学校迁出,2008年复修。(摄于2023年)

门联:

溯渊源沂水春风滋庶类
绵道脉武城宗泽育群英

堂联:

源出鲁地起凤腾蛟圣迹遥传四海
派𧗠团田经文纬武声名远播三江

道统绍一贯以传师孔友颜直开思孟
文章擅八家而誉接韩步柳并驾欧苏

仰宗圣丰碑传播文明一门儒学思先祖
得沂水灵气奉行孝德三省家风启后昆

3. 萧氏宗祠。位于甘溪萧氏满煌堂,俗称“永观公祠”。祠始建于雍正二年(1724),道光二年又重修,民国十三年(1924)又重修。占地4000平方米,大厅一个,房间26间,坪地一块。其外窗以全铜为骨架,外敷三砂,塑成松、竹、梅及飞禽走兽图案,显得富丽堂皇。民国十一年(1922)于祠创办谷贻女子职业学校。1950年在祠内办大塘学校,现已倒塌。(上为大门,下为内景,摄于2022年)

大门联 横披:神人俱依

岿焉新宫骏奔咸会
缵乃前绪鸿祚载辉

字系宜瑀氏六庄公所书魏体,遒劲有力 

4. 刘氏宗祠(秩叙堂),位于香花村。始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清同治六年(1867)重修,1958年拆除。2014年易地重建。(摄于2023年)

门联

文靖九州祖德宗功光世第
焴辉四海地灵人杰振家声

堂联

文墨弄千秋光同日月照先绪
焴焰耀万载忠贯斗牛裕后昆

附:刘氏思义公祠,民国11年(1922年)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为二横两纵之设计,民国时期曾办族塾,称为“义学堂”。1950年,改建为墈田学校(后为斗笠山学校、斗笠山中心学校)。1972年拆除宗祠重建学校,1994再次拆除,新建学校,义公祠遗物仅存石门框及木质大门。

5. 王氏宗祠 (摄于2023年),位于托里村,始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为二横二纵之结构。1949年后,祠堂兴办甘溪农业中学,曾为甘溪乡、甘溪公社驻地。石质门框阴刻对联:

横披 三槐门第

三水瀠洄本源有自
槐堂廓大俎豆常新

6. 萧氏文安公祠,位于马白塘村,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45),复修于民国36年(1947)。1949年后曾在祠内办高塔学校,现仅存石门框。

门联:横披 迪光师俭

派衍六朝基绪
式垂万古纲常

四、桥梁

1. 碧林桥 位于惠民村的湘安古道上,古称碧涟桥,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目前保存完好。(摄于2021年)

2. 一里三桥,位于斗笠山社区和坑田村,位于湘安古道上,600多米石板路上,分别为东界桥(单墩青石板桥,民国时期建造)、栾塘桥(单拱石桥,清光绪年间建造,一九七四年复修))、墈田桥(图片摄于2000年,单墩石板桥,清光绪年间建造,后拆改为公路桥)。

五、教育文化遗址

1、传经家塾

在墈田村、清咸丰八年(1858年)刘氏族人创办的私塾。传经家塾占地面积约二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为一千六百平方米,前为大门,上书“传经家塾”两边为教室,前厅为礼堂,两边为住房。解放后被政府收用,五十年代办红茶加工厂,现改建为民房。

清同治七年(1868)岳晴霞浦氏撰《传经家塾序》记叙了家塾的创建和宗旨。

2、凤藻书屋

在甘溪村水口山,清乾隆年间创办,本为萧尔侯公祠,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后阙为经馆学堂。萧采州曾两度讲学于此,改为凤藻书屋。1953年,当地政府利用古宅办起水口山供销合作社,后拆除改建红砖楼房。

3、明经医学讲习所

甘溪名医萧辑元于民国20年(1931),在家乡甘溪水口山,办“明经医学讲习所”三期,境内外名医周建甫、萧楚翘、周仁章等均承教于萧辑元。讲习所专业性强,对文化基础的要求比较高,属于医学专科教育。1945年停办。

4、谷贻女子讲习学校

民国21年(1932)甘溪萧连章等人创办,李振毅(女)为首任校长。校址在满煌(马皇)塘萧氏家祠,当地称永观公祠。设缝纫、染织等专业。首招女青年100名,分四班。民国25年(1936),萧正楚任该校文科教员、萧蕴华任缝纫科教员、周庄科任染织科教员。中共地下党员萧文清曾肄业于该校,民国37年(1948),因经费困难停办。

六、寺庙

1. 祖师殿。位于金铃村与石井,原安化与湘乡交界处。一殿两栋四尊大塑像古庙。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补修于清康熙乙酉年(1705)和道光戊戌年(1838)。有正殿和横殿各一栋。正殿坐北朗南,名“真武堂”,有真武祖师和观音菩萨二尊塑像,真武祖师脚踏龟蛇二将,十八罗汉分立两旁。有大门楹联:帝德常高北阙;神威普照南方。横殿坐东朝西,名“关圣殿”,有关圣帝君和文昌帝君二尊塑像。殿外有山门,内有菜园。1958年拆毁。1960年,在祖师殿的地基上建涟源县第十二中学(后改名明镜初中班、明镜中学),1970年12月,学校拆除。

2. 南岳殿 在清溪四十一都皇管(今黄港村)明万历年间,曾永明、水德建。清康熙戊申(1668),后裔续修。1958年拆毁。

3. 尼姑庵 (重建后的普济观,摄于2024年),位于东界村,原杨家滩通桥头河的古道边,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传说庵名“尼姑庵”三字,为朱允炆为感谢庵内尼姑救助所题。刘氏文焴公迁居该处后,辟为刘氏香火地,并扩大规模,建成一所中型庵堂,将小尼姑保存下来的三字书于正门,并捐田土作为庵堂资产。让庵中僧人生活有靠。该寺拆毁于一九五八年。2008年由东界村刘建业夫妇为首集资在该处新建,易名为“弘福寺”,现改名为普济观、圣帝殿、财神殿。


02

水利文化遗产



1. 熊家坝。位于熊家村,始建于明末清初,筑坝引笋山水灌溉数百亩稻田,现已扩建。(摄于2020年)

2. 愚公洞。位于丰瑞村,(上图为入口,位于娄星区水洞底慕长村,摄影:邓战胜;下图为出口,位于丰瑞村海螺水泥厂内。摄于2022年)全长883米,高3米,宽2米。愚公洞于1970年3月开工,1973年10月贯通。参加修建的有甘溪乡的丰瑞、甘溪、沙坪等村,水洞底慕长、谢家等村的劳动力八十多人。

愚公洞建成后,甘溪公社丰瑞煤矿所产煤炭曾通过愚公洞,用人力担出去,在水洞底火车站装车外运。

甘溪村修建配套渠道830多米,沙坪村修建配套渠道2500多米,丰瑞村修建配套渠道1000多米。

五十多年来,通过愚公洞引孙水河水,解决了丰瑞、甘溪、沙坪等村的农业用水、大部分村民的的生活用水。2015年开始,斗笠山镇自来水厂的水源、2008年起原台湾国产水泥(现海螺水泥厂)的工业用水,都是以水泵管道通过愚公洞取孙水河水。

3. 塘溪渡槽。位于塘溪村。1966年建,全长194米,每秒流量3.59立方米。

4. 洪家冲渡槽 位于高塔村。1966年修,全长134米,每秒流量3.55立方米。

5. 禾管渡槽。位于禾管村,1966年建成,全长71米,每秒流量3.39立方米。渡槽上林彪手书“四个伟大”依稀可见。

6. 碧林渡槽 位于碧林村,1967年建成,全长150米,每秒流量3.5立方米。


03

寨 堡


1. 天花堡。位于坑田村天花洞,四周为悬崖峭壁,盘亘十余里。中有田地,流泉不绝。清咸丰年间,里众于此建堡。

2. 西雨寨。位于香花村与盛家冲交界的山顶上。淸代为天花堡配套的石砌的关寨,位于古湘乡与安化交界的山脊处,起护卫家乡安全的作用,民国时期倾𡉏,今存遗址。

04

 古  泉


位于明镜井村的明镜井,是古“梅山十景”之一, 名“镜泉浴月”。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 沙府志》载安化县江河溪泉潭等水名十一个, 明镜泉为其一。府志载:明镜泉“水清如镜,分流众溪,四岩平坦,广五六丈,深不可测,四季常满,不涸不浊”。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安化县志》载,“明镜泉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水清如镜,分流众溪,四岸平坦,广五丈许,深不可测。常满, 不涸不浊,由湘乡⻩莲塘入湘江。” 

五百多年前,古镜泉明镜井就以古梅山十景之“镜泉映月”的奇景名闻天下。[明]姜用章诗:

容成谁遣阁金精,生有蟾蜍倒浸明。
秋月临泉邀月饮,恍疑身在水晶亭。

[明]方清 (安化教谕)诗:

寒水溶溶夜气笼,乾坤无滓鑑常空。
可怜清景无人要,让与舡头斗笠翁。

(注:“鑑”同“鉴”。“舡”同“船”。)

因多种原因,古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已干涸,不再涌泉,仅余遗址。(详见《六百年古泉明镜井》)

05

墈田古街


(五)墈田古街(详见《三百年兴衰墈田街》)位于坑田村,墈田古街由北向南绵延一千米左右, 宽约3米左右。街道的一边是土木结构的商住两用的 商铺,住着农时务农、放下锄头经商的农户。街道的另一边为三米多宽的由木柱支撑的盖瓦的木棚, 延绵不断达1000多米。

街道路面全部由石板铺 成。古街由北向南约500米至染坊水塘,称为墈田街上。由东至西十八步半石阶至“三个井”水井约500 米,称为井墈上街上。有包子铺(早点面馆)、屠宰铺;豆腐店、铁匠铺;木匠铺、染坊、鐪匠铺,裁缝店、歇伙铺(旅店),中药店等商铺。能够晴不晒,雨不淋。形成了一条1500多米的曲尺形的半边街。

墈田街道,有的商铺在1970年因斗笠山煤矿排水影响而拆除,有的房屋因年久失修而倒塌。目前仅存几栋破烂不堪的商铺。


06

出土文物



剑齿象化石 (2022年摄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1985年,从云盘村神冲的个体煤矿(现斗笠山镇安置区西侧)地下400米处溶洞中,出土了距今160万年的东方剑齿象完整遗骸。出土的东方剑齿象化石是一只成年雄性个体,由云盘村村民吴志和搜集捐献。目前陈列在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属于我国西南地区更新世大熊猫—— 剑齿象动物群中的代表种类。据推测,更新世的剑齿象等动物可能是被古人类当做食物带进洞内的,因此也成为湖南古人类存在 的一个间接证据,具有重要的科研、科普价值。

                   搜集整理:刘秋阶,2022年1月—2024年10月。

冬树丫a
乡情 · 乡土 · 源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