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基础:体液免疫

文摘   2024-09-03 20:06   德国  

体液免疫反应主要是通过B细胞产生的抗体来保护机体免受细胞外微生物及其产物的感染,并防止胞内感染的传播。抗体通过以下三种主要方式贡献于免疫:

中和作用(Neutralization):抗体与病原体或其毒素结合,阻止其进入宿主细胞,从而中和病原体的感染能力。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其Fc段可以与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增强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和杀伤能力。

补体激活(Complement Activation):抗体通过经典补体途径激活补体系统。补体蛋白在病原体表面沉积,促进调理作用并通过膜攻击复合物直接溶解病原体。

B细胞的激活

B细胞抗原受体(BCR):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Ig)作为抗原受体,负责识别和结合抗原。BCR不仅启动信号传导,还将抗原内化并呈递给MHC II类分子。

抗原的内化和呈递:BCR识别抗原后,将其内化并加工为抗原肽,这些抗原肽与MHC II类分子结合,在B细胞表面表达。

辅助性T细胞的帮助:抗原II复合物被识别相同抗原的辅助性T细胞(主要是CD4+ T细胞),这些T细胞提供关键的共刺激信号,如CD40L和细胞因子(如IL-21),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为抗体分泌细胞和记忆B细胞。

初级淋巴器官中的激活B细胞在次级淋巴器官(如淋巴结、脾脏)中遇到抗原,初级淋巴滤泡是B细胞驻留和初步激活的主要区域。

抗体亲和力成熟和体细胞高变

  • 亲和力成熟:B细胞在活化和增殖过程中,通过体细胞高变(somatic hypermutation)机制在抗体可变区引入点突变。突变的发生速率大约是每个细胞分裂10^3个碱基对中1个突变,大大高于基因组的平均突变率。
  • 体细胞高变的酶促机制:AID(激活诱导的胞嘧啶脱氨酶)是这一过程的关键酶。AID将胞嘧啶脱氨为尿嘧啶,随后通过错配修复或碱基切除修复途径,引入更多的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增强、减弱或不改变抗体的亲和力。
  • 选择和淘汰:具有高亲和力抗体的B细胞将更有效地捕获并呈递抗原,从而在滤泡辅助性T细胞的帮助下获得生存信号。低亲和力或无法有效捕获抗原的B细胞将被淘汰。

抗体类别转换(Class Switching)

  • 类别转换的机制:通过AID介导的DNA重组,将不同的重链恒定区基因与已经重排的V区基因结合。此过程需要转录起始以及RNA聚合酶在高重复性开关区的停滞。AID引入的单链断裂通过双链修复途径,导致不同类别抗体(如IgG, IgA, IgE)的生成。
  • 开关区(Switch Regions):开关区是位于每个重链恒定区基因上游的重复序列,这些序列是AID及相关修复酶的靶点。重组事件在两个开关区之间发生,从而删除Cμ和Cδ基因之间的DNA。
  • 功能多样性:抗体类别的变化不改变抗原特异性,但赋予抗体不同的效应功能。例如,IgG具有中和和调理作用,IgA主要在粘膜表面起防御作用,而IgE在过敏反应和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作用。

生发中心反应(Germinal Center Reaction)

  • 生发中心的形成和结构:部分活化的B细胞和TFH细胞进入淋巴滤泡,形成生发中心。生发中心包括两个区域:暗区(大量增殖的中心母细胞,表达CXCR4)和明区(具有FDC网络的中心细胞,表达CXCR5)。
  • 生发中心中的动态过程:中心母细胞在暗区内增殖并经历体细胞高变。随后,这些B细胞减少增殖,转变为中心细胞,迁移到明区,获取抗原并与TFH细胞相互作用。如果选择成功,这些B细胞重新表达CXCR4并返回暗区,继续循环参与突变和选择。
  • 亲和力选择:明区中的B细胞竞争结合FDC上捕获的抗原。具有高亲和力受体的B细胞将获得更多抗原并呈递给TFH细胞,从而获得存活和增殖信号。

抗体介导的效应机制

  • Fc受体介导的效应: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其Fc段可以与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NK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触发吞噬、脱颗粒或细胞毒性反应。
  • 补体系统激活:抗体通过经典补体途径激活C1蛋白,启动补体级联反应,增强病原体的调理作用,并形成膜攻击复合物直接裂解病原体。

免疫记忆

  • 记忆B细胞的形成:部分生发中心中的B细胞分化为记忆B细胞,能够长期存在。当再次暴露于相同抗原时,这些记忆B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提供更快更强的免疫反应。
  • 长期抗体分泌:长寿命的浆细胞可以迁移至骨髓,在感染结束后数月甚至数年内持续产生抗体,为机体提供持久的保护。
Janeways Immunobiology (Kenneth Murphy, Casey Weaver, Leslie Berg

Dr Leo
ENT医生的科研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