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十娘|中大校庆,不是100年或136年的争拗

文摘   2024-11-30 08:23   美国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木然

编辑|渡十娘 



作者简介:木然,曾任加拿大《星島日報》副總編輯、《加拿大都市報》總編輯。同時在電台、電視獨立主持多個時政類節目,目前為自由撰稿人。


拙文《对中山大学百年校龄的质疑》在北美著名公众号「渡十娘」发表短短数天,获4300次转发、近7万人次阅读,足见海内外中大人对母校的感情殊深,也恰好说明就中大「校龄」「校史」的讨论是必要的。


笔者写作这篇文章时只是借「中大校庆」的余热一呵而就,充其量也就是一次思考的笔记,目的不是为了挑战谁,以及要改变什么,更不是“带有特殊的意识形态演化任务”。本人位卑言轻,微不足道,也没兴趣这样的肩负与担当,论者大可不必如斯浮躁。


《质疑》一文原先的题目是《中大百年校庆画外音》,后来编辑认为文章题目作为网文发表太过文学气(它本来就是一篇小作文,而非论文),遂改为对校龄的质疑。需要解释的是,所谓“质疑”在这里仅表示提出疑惑,抛砖引玉,非论战。


我很感谢每一个阅读、转贴以及参与讨论的读者。文章后300多条留言我都看了,无论是赞扬的、刺耳的、难听的都笑纳。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说:“当我们对重要的事情保持沉默时,我们的生命就开始结束。”今天能够有如此多中大人参与讨论中大的事情,自由风吹,百家争鸣,这是中大的幸运。



我留意到有讨论者提及“校史”与“校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人没有异议。不过,“校庆”在“校史”里,“校庆”也必然要回顾「校史」,两者不是相互否定的关系。


其实,中大校龄究竟是100年(国立广东大学)、还是136年(格致书院 / 前文笔误126年,致歉)、抑或是158年(博济医学堂),数字只是一个表征符号,重点是我们在校史的叙事里,如何向后来者讲述中大的故事、传播“中大精神”?这应该是这场讨论的终极目标,是“校庆”活动最实际的延续。


一所大学的校龄其实与它的校史紧密相关。在这方面的研究和论述,我相信历史系的师生比我更驾轻就熟、心知肚明。



我想再作阐明的是:今天无论从“线性”看还是作”复线”论证,孙中山始终贯穿于“博济”、“岭大”和“中大”这三点一线中。中山先生既是中大的校魂,也是岭大和博济的校魂。


“博济”是中国最早的西医院校,也是孙中山读书的学堂,他在这里立下革命的志向。所以孙中山既是所有中山医学子的师兄,也是从博济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岭大”是孙中山发表政治纲领、培养革命志士的基地。岭南大学首任校长钟荣光1895年10月追随孙中山在广州参与筹划了兴中会组织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并于1896年正式加入兴中会;1988年成为“格致书院”第一届30名学生之一的陈少白更是孙中山结拜的挚友、也是革命的坚定追随者。孙中山生前除着力资助岭大办学、三次公开到岭大演讲外,闲时也曾多次入校私访钟荣光,所以中山先生又是岭大学子尊敬的师长。


中大的前身是孙中山亲手创办的“国立广东大学”,学校成立典礼后四个月孙中山去世、广东大学因此易名“中山大学”。孙中山是鼓舞中大人投身革命的旗帜。


我一向赞同历史年代的划分必须从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出发,注重更长远的地理、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演变,揭示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在变化及其关联,而不仅仅依赖表面的政治事件。至于中山大学校史的叙事、以及校龄的确定,就算单从“中山魂”这个元素看也是不应该忽略或者模糊化“博济”和“岭南”这两个时间段。前者是孙中山立志的地方,后者是孙中山实践革命的基地,而中大的核心意义,则是缅怀和继承。



我注意到有讨论者认为:“1952年的政策下相当于教会学校已死,新的中大依然是‘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已经注定是中大的一部分,甚至二者都并非附庸的关系。中大一直承认曾经岭南大学的存在,但这并不代表岭南大学有资格代替中大。”


对此我不敢苟同,理由如下:


首先,“格致书院”1888年3月创办伊始确实隶属于美国长老会,随后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例如广东士绅陈子桥(陈少白父亲)等乡绅名流数百人曾上书筹建方,要求将“格致书院”办成一所理工学院。格致书院遂于1893年脱离美国长老会,在纽约另组董事局(Trustees of the Christian Collegein China),成为一所不属于任何教会的大学。这也是1988年教育部、广东省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认定岭南大学非教会学校、批准中大建立“岭南(大学)学院”的基点。


其次,岭大注定是中大的一部分这没有异议,岭大不能代替中大也没有异议。但中大如何定义建校历史,是从1924年孙中山创办“国立广东大学”为起点,抑或以1952年院系调整为起点,还是找到一个能将博济中山医、岭大和中大三校融合在一起的结合点,构建中大、岭大、中山医不割离的历史叙述关系,弘扬三校优秀的文化传承,凝聚三校校友的向心力,这才是我们讨论的出发点。


第三,讨论的初衷并不是在中大、岭大、中山医之间比谁大谁小、谁历史悠久。学校不是名人纪念堂,校史叙事也不是光明顶决斗非要比出谁的门派正宗,三校合并更不是谁招安了谁。正如本文题目所说,不是100年、136年或158年的争拗问题。校龄定在哪一个时间点上都只是一个表征的符号,关键是校史叙事是否能真实、完整和不带偏见地继往开来,为学校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


如果未来中大的学生在走入中大校园时不知道中山先生在博济立志推翻封建王朝、在岭大培养革命志士,只知道一条“校训”,一篇“不要做大官”的“讲话”,甚至对于岭大、博济的历史认知模糊,只有通过阅读一些专业论文、或只能在校外才知全貌,这是不是中大校史教育的错失?


留言者称这种“错失”是不会存在的。例如“羊晚”制作的《中大百年特刊“大师传”》和黄天骥教授撰写的《百年颂文》都有提及(岭大的归属和百多年名师),这自然是欣慰的事情。但“校史教育”仅靠这些“特刊”和“颂文”是否就做到叙事的真实、完整和不带偏见呢?



今年中大“校史馆”落成,这是一个值得点赞的决策。如果未来三校区五校园在中心区都建有一块校史铭文石碑,供后来者了解中大、岭大、博济三校形成、融合的传承过程,我认为这才是中大校史叙事最值得大赞的举措。


有校友言及她参观“校史馆”的感受,认为岭大、中山医学院的元素几乎归零。我未亲临其境,无法作仔细的比较。但从小红书上的相关图片及其图说明看似乎也感到岭大、中山医的叙事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最被淡化的。也许网络展示不完整,个人认为如果这只是一个校庆展览,突出“校庆日”也勉强可以理解。但如果是作为永久性的专业展示,对建校历史的渊源、演变脉络、文化传承以及贡献的叙事都应该忠实于历史本身。



我看到一张校史馆介绍中大“古文字研究所”的照片开头是这样写的:“1956年我校成立古文字研究室,专门从事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著名古文字学家商承祚与容庚共同主持该研究室……”


我相信中大人大概都知道“容商”二老。容商容商,容在前、商在后。在以往的中大叙事里,自1956年以来,皆表达为由容庚、商承祚主持古文字研究室工作。就算是今日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系就“古文字学方向”的官网介绍也称“1956年,由容庚、商承祚等教授创立了’中山大学古文字学研究室’……”


我还翻看了今年校庆由中大党委与学报联手出版的《百年中大——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特刊》(校报第491期)。关于“古文字研究室”的介绍是这样写的:“1956年中山大学正式成立’古文字研究室’,容庚、商承祚二位教授开始招收副博士研究生,为古文字研究所留下优良的学术传统”。


我想大部分中大人都知道:在古文字研究上,容庚的排名比商承祚略前,当然这里并不是在比较谁名气大地位高,而是强调要尊重“古文字室”创办事实的既往表述。按我理解:中大校党委学报联手编辑“校庆特刊”的叙事和中大中文系官网的介绍都是得到确认、符合事实的。实在不清楚校史馆为何有这样的改变?是为了突出商老这个“中大”元素?或者是无心之作?


假如是刻意对部分校史模糊化,或者作潜移默化的修改,这是个不好的先例。向后代讲述历史的人,必须怀有谦卑之心,不带情感、不存偏见、完整真实地记录历史。正如我前文所论及的,刻意淡化岭大历史与学校在改革开放时宣扬“中大岭南一家亲”、集合所有校友之力共创未来的战略发展相背离。校龄多少年在这里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校史叙事里,主导者应该尊重历史、尊重每一个细节,不能按需要去编写,一所“百年名校”更不应开这个先例。



有读者论及教会学校必然取缔,就如北大不可能恢复燕京一样。我认为这不能类比于“中大—岭大”,或“中大—中山医”。


1952年底院系调整之后,“岭南大学在中大”成为天下岭南人的诉求。开放改革后,中央政府排除左倾影响,批准在中大校园复建”岭南(大学)学院”,这是一种肯定。


过去四十多年来,中大人、岭南人及中山医人一起共建学校,贡献巨大。在校史叙事里真实表达“三校合一”的历史渊源及过程,是治校、治学的根本。也是中大人面对历史,以宽容、真诚及和解的方式,聚合力量谋求未来更新、更强发展的成功之道。



一所大学的建成,首先是精神的积累、文化的积累,其次是资源的积累,最后才是人才的积累。


一所大学的历史不仅是建筑和日期的编年史。它同样是教育在社会中角色演变的映射,是传统与进步需求不断调和的过程。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在《文明的故事》中称:“大学的历史就是文明自身的故事。大学既是文明智识成就的守护者,也是新思想被检验和锻造的熔炉。”(Will Durant,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1935-1975)。今日我们对中山大学这所世纪名校的认定,应该考虑到历史的回溯及延伸,以及文化的传承融合,作更真实完整的书写和叙述。


以上是笔者在远隔“山高水长”的他乡所思所想。声音固然弱小,但本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坚信校方完全可以容纳不同的声音。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本文图片:由猫界妲己、木然拍摄)

Nov 27,2024




做最好的公号  做更好的自己


電影節專題:

在特別的地方開一場特別的盛會——專訪俞國梁

作家如何借助火爆的短片市場華麗轉身——对话曹晓冬

华语创作者需要多在海外发声——专访Sunny Zhang

快來搶道火爆短片市場!全球華語原創IP電影節徵集令

第二屆國際華語原創IP電影節:豪華陣容評委會名單公布一個人的攝製組——專訪從職業作家到AI導演的冰河

自媒體時代,一個新東方比不上一個董宇輝——專訪電影節評委李尚龍

用影視作品為海外華人正名——專訪電影節主席馬麗女士

这个秋天,邀你到波士顿来一场文化之旅

了不起的华二代,我們在波士頓市政廳等你!

文梦九秋,十年更上一层楼——访IP电影节嘉宾李岘

第二屆國際華語原創IP電影節喊你來波士頓饕餮盛筵啦

那個秋天,我們的足跡留在了波士頓

第二屆國際華語原創IP電影節獲獎名單公示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2023热文排行榜:

其他: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木然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 




渡十娘
做中文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