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消费降级已成定局,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楼市   2024-09-04 09:30   上海  
《2023中国商业地产发展报告》尚有少量存货
点击上方LOGO进入小程序了解详情



关于商业市场是消费降级还是消费分化的讨论,早在几年前便甚嚣尘上。

尽管当时普通商场已倍感压力,但重奢项目仍然表现优异、一路高歌;直至2024年,在恒隆、太古披露的半年报里,我们发现重奢也「不灵」了:

  • 恒隆:半年内地商场租赁业务收入24.14亿元,同比减少3%,代表项目上海恒隆广场销售额同比下降23%,收入同比下降8%;

*上海恒隆广场,图据 | @LADYMAX

  • 太古:上半年代表项目成都太古里销售额同比下降17.2%,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微跌3.5%,仅前滩太古里同比微涨0.2%。

*成都太古里 | 图据官方


时至今日,或许终于可以说,消费降级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已经实实在在的落在颈上。

但逆境之下,难道就没有机会了吗?

CRR即希望与各位探讨,从企业到项目的各个维度,在消费降级的背景下还存在哪些破局机会。


消费降级的共识从何而来?

尽管大家已经直观体感到市场的变化,但相较于感性的认识,我们更需要用理性的认知,来客观看待这一轮的下跌行情。

事实上,早在重奢项目的半年报披露以前,它们的业绩下跌就已有迹可循。

作为与一线城市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类项目,一线消费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极易传导成重奢项目的惊涛骇浪。

以上半年数据为例,全国社消总额23.6万亿元,增速3.7%。

26座万亿GDP城市中,16个没跑赢全国均值,5个社消总额下滑,而增速垫底的城市,是大陆消费最强劲的上海。(数据源于搜狐城市)

*图据网络

时间来到6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消费数据更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四个城市的社零同比增速较5月分别下滑了12.8、11、10.2及3.2个百分点,跌至-6.3%、-9.4%、-9.3%、-2.2%,单月大幅回落对市场信心造成了明显冲击。(数据源于经济观察网)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断崖式下跌还伴随有两点异常:

一是一线城市的单月下跌幅度远超全国整体情况(6月全国社零同比增速下滑了1.7个百分点,远小于一线城市下跌幅度)

*图据网络

二是一线消费的大幅下滑与收入增速的变化不匹配(二季度上海、北京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比一季度下滑了1.2、2.2个百分点至3.7%、3.1%,整体来看尽管可支配收入增幅放缓,但仍然是增加的)

不难看出,在整体消费转弱的背景下,一线城市跌幅远超全国基本情况,其他城市多处于基本持平或小幅增长

这一趋势如果尝试与商业地产的半年度表现进行对照,我们也可以得到相应印证,即一线城市高端项目普遍下跌明显,其他城市、次高端项目普遍表现更好:

  • 恒隆地产——

*截取自恒隆地产2024年度中期业绩

  • 太古地产——

*图据太古年报

同在港股上市的华润万象生活,并未在中期年报中披露单个项目的具体业绩,但其2024年度中期业绩发布会所披露的部分数据更为详细,看点相对较多:

*上下滑动查看 | 图据华润万象生活

第一是实现了营业收入和核心净利润的大幅增长。其增长背后,与华润万象生活大规模拓展轻资产业务,以及保持高速的在营项目数量增长密不可分。

华润万象生活的轻资产业务主要以管理输出为主,属于商管中最轻的一种,因此利润率也最高。

同时,由于有央企背景加持、多元且成熟的产品线以及丰富的运营经验,华润万象生活目前在轻资产市场上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轻资产业务对于营业收入及利润提升均有明显贡献。

*轻资产项目:兰州万象城 | 图据官方

另外,对比恒隆和太古每年相对稳定的项目数量,华润的在营项目数量由2023年中期的88个增至当前的108个,筹开速度令人叹为观止。

第二是零售额的总额增长19.7%,但单个项目零售额下降3%。尽管达成千亿零售额的增长十分可贵,但是对比2023年同期的841亿元,简单计算后,还是能够发现单个项目零售额由9.56亿元下降至当前的9.27亿元,降幅为3%。

整体来看,还是与宏观上消费降级的趋势保持了一致。

第三是重奢购物中心零售额可同比增长4%。由于华润万象生活在一年内有新开重奢项目,因此重奢零售额的可同比增长更具参考价值。

尽管没有单独披露各项目业绩,但被单独点名的福州、济南、天津三地的万象城实现了零售额双位数增长,以上项目均位于非一线城市。

*福州万象城

与此同时,其他重奢项目只有业绩小幅增长、且部分重奢项目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总值增长4%的水平,也与前述判断的二三线城市消费意愿强于一线的情况基本一致。

整体来看,虽然华润万象生活的整体业绩表现优异,也确实担得起跑赢大市四个字,但是仔细分析后,还是能感觉到宏观市场带来的寒意。

嘉里建设、香港置地均未披露单个项目的具体销售表现,明星项目的表现不得而知,但两者的内地租金收入均有一定微弱涨幅,整体经营相对稳健。

整体来看,就今年上半年而言,不论是核心城市的消费指标,还是商业地产头部企业的经营表现,可以说都印证了消费降级这一观点,且越是一线城市、越是高端消费表现越为明显。

这一表现背后的原因众说纷纭,但CRR结合各家观点,提出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是对未来信心不足的预期。举例而言,人民币银行存款由2023年底的284万亿元增至2024年6月底的296万亿元,同比增长4%,相当于2021年6月底的227万亿元增长30%。

2021年正是经济情绪处于多年高位之时,此现象或许可以反映,当前挑战更多源于缺乏信心,而不仅是单纯的经济下行。

二是中产消费的全面收缩。相较于富人群体,中产能够支配的金额较为固定,在当前形势下会倾向于优先投入更为刚需的消费,暂时放弃奢侈品消费,这点在恒隆的半年报中也有所提及。

三是日本消费虹吸影响。在奢侈品消费整体盘子变小的情况下,日本分走了不小的蛋糕。

受上半年日元汇率走低影响,赴日消费出现高潮,尤其是奢侈品消费转移明显。自7月以来日元汇率已明显反弹,预计外溢消费会有所减少。

*图据@LADYMAX

除此之外,如果大家有其他观点也欢迎加以补充。

但就当下阶段而言,单纯讨论观点意义有限,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能做些什么加以改变。


如果消费降级已成定局
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基本假设,即企业永远追求利润最大化

但只有一个例外:当经济陷入衰退,企业资产明显贬值而负债不变,企业会转而追求负债最小化

如果将这个论断类比到当下的商业地产市场,其实可以拆分为如何看待存量和增量的关系:以往大家会更看重增量市场,但现在或许应该更关注存量。

对于大多数项目而言,抓住存量的关键是什么?

一定是有一批愿意重复来的「人」,才能促成持续的「生意」。

这批愿意重复来的人,一般可以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自然客群,比如我们通常称为「地缘性客群」,因为生活便利度等客观因素,不得不来;

另一类是吸引客群,尤其是「兴趣性社群」,因为兴趣、爱好等情感链接对项目产生高度认同,从而让项目具有了独一性。

对于以自然客群为主的项目,需要持续加强与周边客群的黏性,必要时可以深入小区或办公楼进行推广及运营,并且要优先满足周边消费者的日常需求。

同时可以通过CRM等系统尝试进行更精准的人群分类,尝试将格式化的硬标签,转化为更具有代表性的软数据,尝试进行由弱链接到强链接的转化。

*成都R29社区生活空间

而以兴趣社群为主要存量基础的项目,则必须举办高频活动,可考虑长期为社团提供活动场地,促成兴趣社群的深度链接。

山崎亮在《社区设计》这本书里提到:「社区设计不是设计只让100万人来访1次的岛屿,而是规划能让1万人重访100次的岛屿。」这句话或许能够最直接地阐述深度链接的意义。

个人认为在兴趣社群营造方面,目前国内最值得参考的范例是麓湖——

麓湖通过线上社区与线下社群的组合,借助200+社群的集合力量,链接了数万名城市菁英(麓客);同时将活动高频化、日常化,一年举办活动可达到数千场,部分活动规模可达到千人以上,为区域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加持。

*社群活动现场 | 图据@麓客岛LuxeIsland

仅2023年所举办的3600场日常活动,麓湖不仅没有提供补贴,还产生了200多万的直接收益,其间接收益更是无法估量,直观地展现了兴趣社群运营在当今时代的价值所在。

对于多数项目而言,其存量客群应该是二者兼而有之,或许可以通过画一个以地域客群为X轴,兴趣社群为Y轴的平面图,厘清自己的定位,采取不同的策略。

*三里屯太古里活动现场 | 图据官方

尽管当前阶段存量的重要性明显上升,但并不意味着增量完全失去了价值。参考日本,虽然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衰退,但其消费也涌现出了一些新的机会。

对于企业而言,一线的城市更新和其他城市的审慎进入,仍然是当前主要的布局机会。

压力巨大的当下,许多年轻人已不决意留在一线,而是选择回到其他中心城市寻找机会,但其对于高品质商业的需求并没有消失,这也与上半年一线消费跌落、部分大型城市消费崛起的趋势相符。

参考日本的经验,这一阶段甚至会持续数十年,同时也为非一线商业带来了机会。

以华润万象生活代表产品线万象汇为例,其布局城市就有明显的下沉趋势

华润万象生活的第一个万象汇项目是位于北京的清河万象汇,而6月刚开业的万象汇项目则是位于嘉兴下辖的县级市桐乡,近两年拓展时也有意寻找位居前列的百强县项目进行布局。

*桐乡万象汇 | 图据@华润置地

整体来看,县级市由于缺乏优质商业,华润万象生活进入后一般都可成为头部项目,零售额亦有机会突破十亿,表现并不逊于一些一线项目。

对于具体商业项目而言,可以参考三浦展所著的《第四消费时代》,他指出日本第四消费时代期间,人们逐渐从单纯的物质消费转向充实自我的消费,其代表趋势包括健康、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等。

事实上,SnowPeak业绩的大规模爆发即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正迎合了日本当时注重健康、走向户外的趋势。

*图据小红书@SnowPeak雪诺必克

近几年中国的户外热、运动热,某种程度正是同一现象的重演,时至今日,这股重视健康的风潮也并没有停止的迹象,且伴随着90后、00后成为社会主流,这一理念预计会成为生活常态。

共享概念已经不算新鲜,与它所相对的概念是「拥有」。

在本世纪前二十年,考虑到中国的发展阶段以及曾长期经受的物质匮乏,追求更大、更好、更贵成为通行观念,物质富足等于美好生活。

但现在更多人逐渐开始审视这种生活,并重新理解内心富足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拥有已经不是必须,共享逐渐成为常态。这也是可持续公益市集、部分交换类市集目前备受欢迎的原因。

*市集活动

至于可持续发展,已经正式进入许多开发商的年报阐述,成为其长期经营理念的一部分,在此不做赘述。

可以预见,未来不仅是拼硬实力的时代,谁能够更加把握时代趋势,谁才能够真正穿越周期。


写在最后

尽管本文已经通过客观数据尽可能对当前消费形势进行分析,但对于中国商业市场的最为关键的基础认知,仍然在于承认其地缘广袤,同时能够正视各个区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避免经验与教训的一概而论。

在日本走向第五消费社会的同时,中国其实是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消费社会并存的,因此我们所给出的建议更倾向于为大家提供路径参考,而并非单一化的执行方案。

机会与挑战总是相伴而生,在当前背景下,信心或许才最为宝贵。

作为一个强周期性的行业,商业地产领域固然有行业洗牌、英雄折戟,但也不乏浪里淘沙、穿越周期。

祝福各位都留在牌桌上,故事才能继续。


*本文封面及开篇图据Pexels网站


商业地产志
中国商业地产严肃观察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