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震惊的80年代~
1、本书回顾了日本女性主义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发展历程,详细记录了女性主义者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与取得的成就。
通过对性别差异、生育权、女性职场角色的深入探讨,揭示了女性在社会变迁中的多重身份与责任。
书中不仅探讨了法律与政策变革对性别平等的影响,还分析了新自由主义对女性角色的双重标准及女性主义者的应对策略。
此外,书中还展示了韩国女性主义的活力及其对全球女性运动的启示。
通过女性学的创建与发展,本书强调了女性学者在推动女性主义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与理论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女性主义在日本发展的全面视角。
2、书名:女性主义40年
作者:上野千鹤子
译者:杨玲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4-19
ISBN:9787572610868
品牌方:上海浦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3、同样是在这40年间,我在迷茫不见未来的研究生时期遇到了女性学,然后像风险企业的创业者一般,在没有任何先例的领域里,成为女性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创始人。在被误解与偏见的苦恼中,我逐渐巩固了女性学的地位,使其在学术领域获得了公民权,而我自己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在大学从事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学教育的专家。然而很快我又成了众矢之的。一直以来,我就置身于这样一个有敌有友的战场上。
在这40年间,女性主义周遭的大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激烈的动荡。我那些最初被认作野丫头的轻佻言行,悄悄地渗透扩张,获得了各种女性的共鸣,相关社会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4、不,女性主义还会怀着忐忑与兴奋的心情不断成长。投身于不断激荡变化的波涛中,被巨浪裹挟,又在其中掀起新的波浪,这种经历难道不让人忐忑而又雀跃吗?
我就是这样一路飞奔而来的,我希望读者能够接过我的接力棒。
5、2011她都40年了,现在53年多了,一个事情四五十年,就是封神了?
6、女性主义一词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在日本出现,也许很多人听到这种说法会非常惊讶。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女性解放运动被命名为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回溯其根源,早在20世纪初的社会大转变期,日本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以杂志《青鞜》为中心的女性们已经开始使用女性主义这个名称。平冢雷鸟和与谢野晶子等女性给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带来了真实的声音。
7、其实已经100多年了。但坚持的人有多少?
8、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女性解放运动,最初被翻译为女性启示(women's revelation)或女性思想解放(women's emancipation),后来才被称为女性主义(feminism)。
9、如果自立代表孤立,那么抛弃亲情、抛弃家人却换来寂寞孤独的这一形象,当然会让女性感到恐惧。如果自立只是这样一种贫瘠的形象,那女性自然会有“即使受点束缚也宁愿依靠男人活着”的想法。
10、自立的陷阱
11、自立被赋予了如此贫瘠的形象,虽然与媒体的恶意反宣传有关,但是女性主义者也确实一直信奉这种咬紧牙关、忍耐坚持的“独立女性”形象,也就是所谓的“阿信”形象。这也难怪女性会觉得“这样的自立敬谢不敏”。
12、女性运动铸就的其实不是“自立”,而是“相互支撑”。只有存在一个个自立的个体,才能彼此依靠;只有知道可以相互支撑,才能安心自立。自立的女性逐渐明白了彼此之间是可以撒撒娇、可以依靠的。
13、美国的女性主义者将这个过程用了3个非常巧妙的单词来诠释。从“依存”(dependence)到“独立”(independence),进而发展为“互相依靠”(interdependence)。
14、反体制运动通常会在发展过程中创建一个自上而下的纵向官僚组织,成了反体制运动本要打倒的体制的微缩版,甚至更为恶劣。女性运动十分排斥这种纵向组织结构,她们力图创造一个横向的、平面的组织。女性运动到底有结构还是无结构曾经成为争论的话题。我认为与其说是无组织、无结构,称之为网状结构更为恰当。
15、要做苦乐与共的伙伴,而不是你好我好的俱乐部
16、1983年写:
这10年间,日本在面对美国时自信心暴增。工业产品优秀、经营模式优良、失业率低,而且治安也好。如此看来,在外人的眼中,日本简直是一个组织结构统一完美的理想社会。“但是!”美国那些所谓的“进步文化人士”跳出来说,“在日本,女性是受压迫的!”
17、1980年是联合国妇女十年正中间的一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最后的殖民地》的作者贝努瓦·格鲁谴责非洲部落中女性成人仪式上的割礼,认为这是压迫女性的野蛮行为。可是对此言论怒不可遏、奋起反击的是非洲的女性。
18、在日本男性的这种反应背后,他们看到美国充满了离婚、单亲、单身等家庭解体现象,相比之下日本家庭终究是在完美运作的,于是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自信。
19、我的一位女性朋友是“人流权利”运动的组织者,她在去年的集会上负责在外站岗放哨。敌人是600人的大群体,而放哨的队伍只有30个女性,力量差异一目了然。反对派准备了十字架,还有给孩子用的棺材什么的,大声咒骂着支持派是刽子手。即便如此,我的朋友和她的同伴们还是勇敢地面对。当时正好有个黑人摄影师拍下了她们的风姿。第二天,支持派与反对派的照片以同样的大小被刊登在报纸上。我朋友开心地大声笑着说:“简直就像30个人完全能跟600个人相匹敌了呢。”
20、在纽约计划生育协会领到的手册封面上,印着将毕生献给计划生育事业的玛格丽特·桑格的一句名言:“女性在没有完全得到生或不生的自由之前,就没有女性解放。”真实不虚啊。
21、一位年轻男士畏畏缩缩地说起结扎复原手术的可能性(据说复原率达到90%)和精子银行能冷冻保存精子等话题,但是似乎并没有足以消解其他男性的不安。
22、事情的起因是在去年的12月29日,李光耀总理在春节贺词中提到担忧新加坡出生率大幅度下降,所以鼓励国民生育,但他居然提到了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的话——“找情妇也不失为一种方案”。这一说辞当然激起了新加坡女性的愤怒。
日本国民早就把田中角荣作为罪犯提起诉讼了,这会儿还把他提出来,本就落后于时代。李光耀总理主张:“田中前首相在国会上被追问情妇与孩子的事情时,他坦率地承认了。正因为有田中角荣这样的男性存在,日本社会才生机勃勃。”
这种实际上在鼓励一夫多妻制的言论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纽约《泰晤士报》的记者还特地为此采访了李光耀。
总理说出这番话,与近来新加坡的出生率骤降有关,特别是作为新加坡人口中心的华裔人口的减少最为显著。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中唯一成功创建管理有序的“中产阶级社会”的国家,而这个“中产阶级社会”同时也意味着“学历社会”。传统的“上嫁”婚配一旦与学历、阶层相结合,婚姻就成了与日本极为相似的“学历上嫁婚”——女性选择与自己学历相同或高于自己的男性结婚。因此,女性的学历越高结婚率就越低。当然,一方面是因为与自己相匹配的男性人口少,另一方面,高学历女性即使不结婚也拥有独自生活的能力,此外还有的女性因憎恶传统的父权制婚姻而选择单身等。
高学历女性不婚不育是国家的损失。这么说是因为高学历母亲生育的孩子其学业成绩会极为优秀。
新加坡虽说苦于人口不足,但并不鼓励所有阶层的国民生育。对于资源小国新加坡来说,唯一的资源就是科技与人才,所以需要孩子,而且必须是优秀的孩子。因此,对高学历女性的生育采取了各种优待措施。
“学历上嫁婚”直接导致产生了婚姻链的顶端与底端——“不想结婚的女性”和“结不成婚的男性”,换言之,就是高学历的女性和低学历的男性。但是,李光耀总理并没有鼓励两者不顾学历上的差异结合,而是认为“学历上嫁婚”没问题,上嫁婚配对维持社会阶级秩序与父权制婚姻来说极为重要。
总理给出的代替方案是让高学历单身女性给“像田中角荣一样”有钱有权的男人当情妇,并成为“未婚妈妈”。在位当权的总理居然说出“未婚妈妈”可以存在,要消除对非婚生子女(非嫡出子女)的歧视这种话,让女性主义者瞠目结舌、难以置信。然而问题是,女性主义者期盼已久的也正是一个不歧视未婚妈妈或非婚生子女的社会。
赖女士们举办的紧急非正式集会正是为了起草女性主义者针对总理发言的抗议声明。这份声明由一个名叫AWARE的新加坡女性团体主导,应该算是第一份正式的抗议声明。媒体界也非常关注,因此赖女士她们的讨论充满紧张的氛围,一字一句地斟酌推敲。而我因赖女士及其伙伴的好意,获得了此次十分珍贵的与会经历。
23、曾经有一位女性在天天和自己的小宝宝待在一起后,把小宝宝称作“石器时代人”。有道理。比较一下至今仍生活在类似石器时代的新几内亚高地原住民和大城市里的现代人就可以发现,大人有明显的不同,但孩子几乎都一样。从石器时代至今,孩子们的生活并没有像大人们那样发生改变。换言之,20世纪的孩子要在出生后短短20年内,用超级迅猛的速度穿越4万年的时光。
24、然而我们不可能把现代人的生活倒退回石器时代,我们能做的就是每天在石器时代与现代之间高速往返。这种落差与隔阂可以称为文化冲击,简直就是一种疯狂的生活。不论男女,现代人都必须在这种落差中经营自己的生活。
25、当然,任何人都有“拒绝传统社会的自由”和“当寄生虫的自由”,但是从职场上撤退下来的女性如果只能回归家庭,那么家庭也不可能是“解放区”。女性“参加工作”确实有可能成为资本制度的支持者,但是“拒绝工作”其实也是资本制度的受益者和支持者。
26、另外,在家门外等待选择走出家门的专职主妇的,是“寻求生存价值”的“文化消费”。她们在这个教室或那个社团兜兜转转,最终迷失目的地。“主妇难民”沦落为逢场作戏、追求一时欢愉的“周五的妻子们”(20世纪80年代热门电视节目的标题,一时间成为婚外恋的代名词)。
27、内需主导型的大市场使日本在经济高度成长期实现了“人人都是中产阶级”。现在,这个大市场随着大众的阶层分化和女性生活的多样化、分极化而不断瓦解。在“男性主生产、女性主消费”的近代性别分工下,消费意愿的决定权历来就握在女性手中,不能打动女性,商品就销售不出去。在这种“性别分化”的影响下,男性越发无法看清女性的生活。
28、另外,消费者群体中也出现了打破“男性主生产、女性主消费”分工模式的倾向。既然消费掌控权在女性自己手里,那么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没必要让男人制作。不通过男性之手,自己生产、自己销售的“主妇商业”就此成立。
29、工作母亲所失去的
1988年
陈美龄带着襁褓中的幼子去电视台或演讲会场等工作场所。媒体界首屈一指的才女林真理子和中野翠在周刊杂志上对此进行了批判。山田咏美也在月刊杂志中对“陈美龄批判”附和、赞同。最近一期《朝日周刊》的“媒体时评”专栏中报道了这一连串的事件,并略带揶揄地起名为“两个恐怖女人虐待美龄的故事”。不过,仅仅把她们的言论当作“霸凌”或者“没有孩子的女人的妒恨”等“低水平”的争论,未免不够公平。
陈美龄虽然也在月刊上拼命抗辩说“我才不会输给那些‘陈美龄攻击’呢”,不过她发言中的一些言语不当也很引人注目。与此相比,更令人介意的是拥护陈美龄的声音极小。所以在这里,就算招致怨恨,我也要主动站出来拥护她。(三个斯坦福妈妈)
30、陈美龄既没有像山口百惠那样“结婚隐退”,也没有像松田圣子那样暂停事业休“育儿假”。陈美龄出生于父母双职工家庭,也许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在传统的演艺界夫妻共同工作的家庭,一般都请帮佣来度过育儿时期。以陈美龄的收入,普通家庭不敢问津的月嫂,按理说也是可以随便请的。
但是陈美龄连月嫂也没有请。在周围人惊讶的目光中,她成为演艺圈“带孩子上班”的“缺乏常识”的第一人。当然,陈美龄这样的“特权阶级”不能和“普通女性”相提并论,但是她的行为让世人看到,“工作母亲”的背后有孩子的存在,孩子并不会在不管不顾中自己成长。若没有人照顾孩子,母亲只好带在身边,自己照顾,“普通女性”也有这个亟待解决的需求。
31、林派的理论正是企业方的理论。这个理论仅仅把现在的男性社会生搬硬套给了女性:一切以企业利益为准,哪怕自己会粉身碎骨。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女性追求至今的女性解放,并不是要变得像男性一样拼命。这次的论战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件事,就是在女性中也有众多默默忍受一切的“阿信式”打工人。
32、最后,“陈美龄论战”让我最为厌恶的是男人沉默、退缩、作壁上观的行为。这种行为直接凸显了他们的想法——“育儿仅仅是女性的问题”。
33、独占社会经历一代的特权意识
把“曾野vs上野”写成“论战”或者“战争”的是周刊杂志。但“论战”也好“战争”也罢,根本就没有发生。曾野女士写的只是一篇随笔,并没有严重到挑起争论的地步,《周刊POST》的评论中也写明了曾野女士并没有表示要继续追究。像周遭这种程度的批判或骚扰我都已经习惯了,要是连这些都一一应对的话,身体可吃不消。社会上对我的评价似乎是“一点就炸”,所以期待我回应,但吵架也得有个像样的对手,把这种不值得一吵的架当回事儿,未免太愚蠢了。
34、对于一个社会事件的行为态度,简直就是测试社会酸碱度的pH试纸。
35、石堂淑朗也发表了评论——“女性之敌无他,正是‘女人’”——出版社还特意贴心地用了黑体字加粗。
36、可是,目前能找到的只有山口令子,一颗既无智慧又没修养,动不动就口吐“妄言”的“子弹”。令子啊,你现在一时被媒体捧上天,一旦失足就会立刻被媒体遗弃,还是小心为妙哟。
37、男性不愿改变,理由也非常简单:他们没有需要改变的理由。对他们来说,只要女性保持沉默,他们就没有理由主动放弃眼下的舒适。但时代已经让男性无法继续悠然自得了,因为女性已经发生了变化。
38、即使在被称为“堕胎天堂”的日本,去年也在没有充分讨论的情况下,把堕胎合法的时间从23周以内改成了未满22周,而且参与审议的15个委员中只有5位女性。凭什么女性的身体要由男人来决定?堕胎在《优生保护法》中至今属于非法,只要稍加利用就足以使条件变得更为严苛。在出生率日益低下的今天,很难保证不会再次出现强化限制堕胎的呼声。“堕胎逆袭国际化?”多谢,请回。1992。
39、调查报告上虽然列出了企业实名,明确企业违反《均等法》,但法律本身只有规定努力的义务,并没有惩罚条例,《均等法》漏洞百出,形同筛子,连法律制裁都没有。发生纠纷无处可诉是一个大问题。
40、当然,这并不等于让参与游戏的女性最终成为顺从规则的一分子。无论是为了钻空子还是为了改写游戏规则,首先都必须要了解自己参加的游戏的详细情况。既然女性们已经决定绝不退出游戏,那么就有必要知道游戏的信息。
41、“和平”
战争对女性实施着最直接的暴力,当然不仅是对女性。战争是男性有组织的暴力,而暴力的实施因国家而被正当化。
42、“买春”
maichun,用电脑输入这串拼音,变换出来的汉字是“卖春”,“买春”是打不出来的,当然它也没有被收录在《广辞苑》里。“卖”与“买”一字之差,但“买春”可以明确这一行为不是女性问题,而是男性“买”家的问题。新闻报道中有这样的实例:
少女在联合国维和部队卖春——以伊军将士为对象(《读卖新闻》1994年1月30日)
标题写成这样,听上去就像少女主动自发地卖春。性产业中有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当然是有需求才会有供给。如果把标题换种说法,人们的看法会立刻发生180度的转变:
维和部队将士向未成年人买春
43、农村的男女共同参与
2008年
“男女共同参与”事业进展最为迟缓的就是农村。更准确地说,尽管女性劳动力在农村不可或缺,但女性的地位与其贡献度相比却极为低下。无论是在家庭内部还是在地区社会中,由女性掌握决定权的场合少之又少。例如女性人数在农业生产中占多数,然而农业委员或农业协会的干部中,女性数量少得极为不相称。
44、然而时至今日,一部分自民党成员居然提出废除连“男女平等”都不敢直言的《男女共同参与社会基本法》,将“社会性别”作为禁忌用语的提案公然横行于世,连新自由主义政权下的“男女共同参与”都在逆风中摇摇欲坠。女性主义者可能连这些法案政策都不得不加以守护。
对于“这样的社会”,女性早已给出了答案——非婚化与少子化。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生不了,养育不了。女性的这种集体无意识就是历史给出的答案。
45、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自称“女性主义者”,并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前辈们积极交流。满脸通红地和外国著名研究家交谈辩论的经历一定会对她们今后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
46、“女性主义者”作为一个自我主动申报的名称,任何人自称“女性主义者”都不会出现正统与异端之争,当然也就没有除名、惩罚或肃清,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思想团体。逆袭势力要想攻击这样的思想团体应该是相当棘手的。我不认为这种特征是日本女性主义的弱点,但这样的思想团体确实很难发起有组织的行动。
47、人们总是容易做出错误的预测、错误的判断。历史总是进一步、退两步,永远不会直线前进。已经获得的成果并不会成为既得权利而受到保护。因此我们必须更敏锐地接受各方信息,充分运用我们的智慧,应对一切可能的变化。
48、参拜靖国神社等鹰派态度成为舆论焦点,而对他这种政治态度心存忧虑的不只是在外交领域。在安倍受到女性欢迎的温和表象背后,是他充满保守意识的家庭观念。被称为安倍大脑的中西辉政、八木秀次、西冈力等人都是保守派论坛杂志的常客,同时也是推进国旗国歌法案、编纂否认慰安妇存在的《新历史教科书》的相关人士。
49、在性别自由批判出现之初,我想到的是“女性主义终于拥有了不容忽视的力量”。之前几乎都被视而不见,现在多少闹一闹也还不错。
50、即使在女性主义者中也有很多人不清楚“什么是BL”。在年长的一辈人中很少有一说“BL”就能明白是什么的人。我则是因为在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中,有不少“腐女”(喜爱BL类型漫画的女性用于自嘲的称呼,后成为该类女性的总称)、“YaOI”和BL系学生,所以有这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不过我自己并不喜欢这类书籍。
51、对于当今的年轻女性来说,上大学、毕业后进企业工作、遭受性骚扰可以拍案而起,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人生选项。然而这些理所当然的权利,在20多年前还未出现,这都是女性前辈们通过斗争得来的。说这些,并不是想在此让各位感恩戴德。
52、弗吉尼亚·伍尔芙把民族主义称为“强迫的同胞之爱”。
53、以往的教训告诉我们,历史很有可能“进一步退两步”。未来并不永远是光明的。或者应该说,“光明的未来”不会主动降临。为了不让自己在某天清晨醒来后悔世事不该如此,我们应当尽到当下应尽的责任。
54、如果女性团体只单纯地靠友好关系来维系是无法培养出“战友之情”的。只有直面共同的课题,苦乐与共,调整彼此想法上的差异,建立起无论在何种情形下都不逃避躲藏的信赖关系,才能成为真正的战友。如此说来,在拥有共同“敌人”的当下,还真是非常愉快呢。
55、那是一个有满腔话语无处倾诉、无人倾听,当时的杂志又不愿刊登我们文章的年代。进入大学的女生对自己在研究领域中所处的地位感到不适,想诉诸文字予以批判时却无处发表。
56、渴望解脱,却常常意外地陷入无边的痛苦。但并非从一开始就在追求痛苦,也无意陶醉于在痛苦中扮演女英雄。我想表达的是,我是真的一心渴望解脱才坚持女性学的研究的。不知道我的这份心情,是否传达到了那位女生的心中。
追求解脱有各种战略:有迎合他人的解脱,也有忠于自我内心的解脱。哪一种才是真正的解脱?选择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其实是你与我之间的关系在渴望解脱,这种解脱道阻且长。
57、每当忍受不了时,就稍事休息。解脱的方式多到让人无从选择。有一种方式是横跳一步退出第一线,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和解。借用亲鸾上人的说法(非常抱歉),我把这种方式叫作“横超”。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解脱方式,而在我看来,只会让我因郁闷与不甘而咬牙切齿:“你这家伙!怎么可以这么早就想解脱!”这种时候,一个耳光把她打醒也是一种慈悲吧。
58、日本女性学研究会居然已经30岁了。难以置信。
这是一个0岁的宝宝成长至全盛期开始四处打工为生的年龄。20岁的松本澄子到了50岁,30岁的中西丰子迎来耳顺之年。这期间有人离异,有人生离死别,有人因癌症去世……这一路真的很漫长。
59、我被贴上“争强好胜”的标签也是在这一时期。标签形象随即独自暴走,甚至出现了《在东大跟上野千鹤子学吵架》(遥洋子,筑摩书房,2000年)之类的书。上原隆还写了一本《上野千鹤子有啥可怕》(每日新闻社,1992年),最终使我的形象变成了“可怕的女人”。
60、第四章中多次强调“回归初心”。我们创建学科进行研究到底是为了什么人、有什么目的?我将女性主义定义为“女性解放的思想与实践”。我们不是为了他人解放。我们解放的是自己,而解放的定义也由我们自己决定。他人无权也无法决定。这种解放无法靠一个人实现,必须要有彼此的支持。女性学就是女性为了弄清“我是谁”而创立的学科,也是之后被称为“当事人研究”领域中的先锋学科。
61、女性彼此联合,是因为我们需要彼此联合。女性是弱者。我们的目标是创建一个不再需要女性主义的社会,然而这个社会离我们还非常遥远。不再需要女性主义的社会,并不意味着女性变得和男性一样成为强者。
62、序 女性主义40年
女性主义 成田龙一等编,《20世纪日本的思想》,作品社,2002年
女性运动论 《女人游戏》,学阳书房,1988年*
第一章 赋予燃烧的岩浆以形状——20世纪80年代
围绕性别差异的无谓之争 《朝日周刊》,1983年7月22日*
女性主义种种 VOICE OF WOMEN第48期,日本女性学研究会,1984年3月*
生与不生是女性的权利 VOICE OF WOMEN第35期,1983年1月*
参加全美妇女参政协会 《朝日新闻》,1984年7月25日晚报若和这样的女性们在一起,21世纪也不错Dear W,1985年11月*
重做馅饼里的馅料 《产经新闻》,1987年7月20日
总理鼓励“未婚妈妈”与女性主义的两难境地 AWRANJAPAN NEWSLETTER第3期,1987年
当代女性发声才最有趣 《教养广场》第10期,京都新闻社,1987年*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导致主妇失业? 《月刊Better Home》,1985年5月*
石器时代与现代之间(原题“预防精神分裂症的精分生活建议”) Dear W,1985年9月至10月
赋予燃烧的岩浆以形状! 《朝日周刊》,1986年1月3日至10日
工作母亲所失去的 《朝日新闻》,1988年5月16日
女性们,不要再当“阿信”了 《西日本新闻》,1988年11月23日
平女的陈美龄 《京都新闻》,1988年8月30日
神话破灭之后 The Trend,UPU,1988年
掉队男与先锋女的危险关系 育儿连编,《男与女的〈对半分〉主义》,学阳书房,1989年
女性抨击女性的时代开始了 《月刊Asahi》,1989年11月
第二章 走向性别平等的地壳运动——20世纪90年代
女性与男性的历史性时差 《札幌女性》第15期,札幌市市民局青少年妇女部,1990年
女性解放的“文艺复兴”《北海道新闻》,1994年10月21日女性堕胎的权利受到世界性威胁 《每日新闻》,1992年9月8日
企业社会的游戏规则(原题“女性想在企业社会中生存请先学习游戏规则”) 《每日新闻》,1993年3月30日
绵延至今的“军队与性犯罪” 《朝日新闻》,1993年1月13日
以“进步与开发”为名的暴力 《世界》,1994年10月
北京妇女大会报告 《中日新闻》,1995年9月12日至14日
大学校园性歧视情况 《三省堂Booklet》,三省堂,1997年
大学校园性骚扰 《现代思想》,2000年2月
语言变化改变世界 《人权NEWS》,电通东京本社人事局人权启发部,1997年
致“泡沫”二世的女孩(原题“AGORA的女孩们”) AGORA第209期,1995年7月
在逆风中 AGORA第238期,1998年4月
《男女共同参与社会基本法》的意义 《长崎新闻》等,1999年7月28日
农村的男女共同参与 AFC Forum,农林渔业金融公库,2008年8月
日趋严重的女性就业难 《南日本新闻》等,1999年9月30日
性别平等的终点 《来杯咖啡!》第19期,三鹰市,1999年12月
第三章 抗击逆袭——21世纪00年代
新自由主义下不断拉大的女女差距 《每日新闻》,2005年10月31日晚报
女性主义收获期 《今年推荐图书指南2002》,Metalogue社,2001年
充满活力的韩国女性主义 《信浓每日新闻》,2005年7月4日
关于“性别自由” 《信浓每日新闻》,2006年1月23日
来自旋涡中心的声音 若桑绿等编,《跨越“社会性别”危机!》,青弓社,2006年
官员所在之处 《女人与男人》第107期,劳动教育中心,2006年;《MuShi之声通讯》第55期,2006年
抗击逆袭 《MuShi之声通讯》第56期,2006年
对“社会性别”的干涉 《信浓每日新闻》,2006年9月4日逆袭势力抨击的大本营是“社会性别”《创》,2006年11月
筑波未来市人权讲座的取消与对社会性别的攻击 《创》,2008年5月
堺市市立图书馆抵制BL书籍事件始末 《创》,2009年5月
被问责“暴力”的自治体 《信浓每日新闻》,2008年3月10日
社会性别论丰收年 《山梨日日新闻》,2006年12月23日
通过斗争得来的要靠斗争维护到底 《女性情报》第247期,2006年10月;《新编日本女性主义1》岩波书店,2009年收录
回归原点 Cutting—Edge第36期,北九州市男女共同参与中心MOVE,2009年
第四章 女性学的创建与传承
联络会通讯创刊时 VOICE OF WOMEN第85期,1987年10月
回归初心 VOICE OF WOMEN第136期,1992年11月
担任《女性学年刊》创刊号主编时(原题“WSSJ主编时代的回忆,曾为创刊号主编时”) 《女性学年刊》第30期,2009年
编辑委员这份工作——《女性学年刊》的危机 《女性学年刊》第18期,日本女性学研究会,1997年
自己渴望解脱 VOICE OF WOMEN第31期,1982年9月*
女性学是兴趣爱好 VOICE OF WOMEN第7期,1980年4月*
女性学是什么? VOICE OF WOMEN第19期,1981年7月*
女性组织论 VOICE OF WOMEN第12期,1980年12月*
小贩道具组 VOICE OF WOMEN第242期,2003年6月
《她的故事》——通过渡边和子看女性主义 《女性学年刊》第22期,2001年
30岁的礼物 《女性学年刊》第28期,2007年
带*号文章皆收录于《女人游戏》(学阳书房,1988年)
63、总理鼓励“未婚妈妈”与女性主义的两难境地
1987年
今年7月,我从印度回国的途中顺便去了一趟新加坡。船桥邦子为我介绍了朝日新闻记者松井耶依的朋友赖雅英女士,原定约她共进晚餐,但对方突然联系我说发生一件急事,当晚女性主义者要开会,顾不上晚餐了,想取消约会。在交谈中,我们发现这件事与日本也有关系,可以请日本的女性主义者参加集会,于是最终决定我和她一起去参加。
事情的起因是在去年的12月29日,李光耀总理在春节贺词中提到担忧新加坡出生率大幅度下降,所以鼓励国民生育,但他居然提到了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的话——“找情妇也不失为一种方案”。这一说辞当然激起了新加坡女性的愤怒。
日本国民早就把田中角荣作为罪犯提起诉讼了,这会儿还把他提出来,本就落后于时代。李光耀总理主张:“田中前首相在国会上被追问情妇与孩子的事情时,他坦率地承认了。正因为有田中角荣这样的男性存在,日本社会才生机勃勃。”
这种实际上在鼓励一夫多妻制的言论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纽约《泰晤士报》的记者还特地为此采访了李光耀。
总理说出这番话,与近来新加坡的出生率骤降有关,特别是作为新加坡人口中心的华裔人口的减少最为显著。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中唯一成功创建管理有序的“中产阶级社会”的国家,而这个“中产阶级社会”同时也意味着“学历社会”。传统的“上嫁”婚配一旦与学历、阶层相结合,婚姻就成了与日本极为相似的“学历上嫁婚”——女性选择与自己学历相同或高于自己的男性结婚。因此,女性的学历越高结婚率就越低。当然,一方面是因为与自己相匹配的男性人口少,另一方面,高学历女性即使不结婚也拥有独自生活的能力,此外还有的女性因憎恶传统的父权制婚姻而选择单身等。
高学历女性不婚不育是国家的损失。这么说是因为高学历母亲生育的孩子其学业成绩会极为优秀。
新加坡虽说苦于人口不足,但并不鼓励所有阶层的国民生育。对于资源小国新加坡来说,唯一的资源就是科技与人才,所以需要孩子,而且必须是优秀的孩子。因此,对高学历女性的生育采取了各种优待措施。
“学历上嫁婚”直接导致产生了婚姻链的顶端与底端——“不想结婚的女性”和“结不成婚的男性”,换言之,就是高学历的女性和低学历的男性。但是,李光耀总理并没有鼓励两者不顾学历上的差异结合,而是认为“学历上嫁婚”没问题,上嫁婚配对维持社会阶级秩序与父权制婚姻来说极为重要。
总理给出的代替方案是让高学历单身女性给“像田中角荣一样”有钱有权的男人当情妇,并成为“未婚妈妈”。在位当权的总理居然说出“未婚妈妈”可以存在,要消除对非婚生子女(非嫡出子女)的歧视这种话,让女性主义者瞠目结舌、难以置信。然而问题是,女性主义者期盼已久的也正是一个不歧视未婚妈妈或非婚生子女的社会。
赖女士们举办的紧急非正式集会正是为了起草女性主义者针对总理发言的抗议声明。这份声明由一个名叫AWARE的新加坡女性团体主导,应该算是第一份正式的抗议声明。媒体界也非常关注,因此赖女士她们的讨论充满紧张的氛围,一字一句地斟酌推敲。而我因赖女士及其伙伴的好意,获得了此次十分珍贵的与会经历。
她们的讨论面临着多处错综复杂的问题点。
首先,新加坡的人口主要由华族、马来族、印度族三大民族构成。其中除了华人以外,从宗教上来说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较多。印度教与穆斯林原本都是一夫多妻制,虽说法律禁止重婚,但是在他们自己不成文的规定中,至今仍然存在一夫多妻制。李光耀总理推荐的这个方案等于承认了两种宗教习俗中实际存在的充满压迫性的一夫多妻制。从女性主义者的立场上来说,这个方案等于是现代的一夫一妻制在拥护传统的一夫多妻制,而讽刺的是,女性主义者长期以来反抗的也是近代一夫一妻制的压迫。在这里,女性主义者被放在了道德多数的立场上。
其次,李光耀总理鼓励“未婚妈妈”,从而缓和非婚生子歧视,也是女性主义者长久以来奋斗的目标。现在要对它提出异议。从结果上说,女性主义者被推到了拥护婚姻及婚生子女的保守立场,这显然也不是她们希望看到的。
陷阱还有不少。再次,鼓励“未婚妈妈”会产生更多的高学历自立女性的单亲家庭。这种情况不仅呼应了讨厌父权制的女性对“不需要丈夫但想要孩子”的欲求,还直接解除了男人成为父亲的育儿责任。对男人来说,简直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育儿是父母双方的责任,这一认识在总理的发言中完全不存在。然而讽刺的是,女性主义者也一直在追求一个单亲母亲能安心养育孩子的社会。总理的发言支持了女性主义者斗争中的这一点。如此种种,赖女士们议论着到底哪些立场是该反对的,哪些又不是,问题实在错综复杂。
AWARE讨论的大致主题是,一夫一妻制是女性斗争所获得的权利,总理的发言把女性贬低到情妇的位置,这一点是不可原谅的。她们在声明中诉说了过往数十年里新加坡发展历史上女性做出的贡献。这份声明若是放在别的政治关系中,简直就是一篇极为保守反动的文章。身为在场的唯一一个异邦人,我读着这篇声明的草稿,内心五味杂陈。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时代,是一个国家体制内的一方很可能反手利用女性主义者的要求先下手为强的时代。
女性主义者若是一步走错,就可能被置于保守立场,而她们讨论的问题并不是这一点。在这次事件中,根本的问题首先是男性没有努力消除性别分工,而且不与妻子分担育儿责任;其次是明显带有父权制色彩的“上嫁婚配”对女性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必须比配偶者男性能力差。
我听着赖女士们的讨论,觉得这也绝非事不关己。日本也是亚洲另一个成功创建管理有序的“中产阶级社会”的国家,也同样是资源小国,要想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下的新国际分工态势中存活下去,就必须成为人才大国。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加坡今天的这个事件,就会发生在日本的明天。非但如此,在对《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的抨击中,“和男人一样”努力工作这个讨论本身究竟是否对女性主义者有利,我们也变得迷茫。是否该赞成解除避孕药限制?是否该鼓励女大学生就业?是否该让投身女性运动的专职主妇停留在地方内?
我们正在迎接一个“纷乱迷茫的时代”,什么立场是解放的,什么立场又是反动的?在新加坡的经历,给我带来了极为多样的思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