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水姐一天一书实验室682

文摘   2024-12-10 14:25   上海  
1、本书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技术与生活的关系,分析了技术进步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和生活秩序。通过考察群众统治、技术性群众秩序以及生活秩序的内在矛盾,揭示了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国家、教育和整体意志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及其在塑造个体和社会中的作用。精神世界在本书中占据重要地位,作者讨论了教化与精神创造的困境与可能性,强调了精神命运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最后,作者关注当代人的实存问题,分析了实存哲学和个体自我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与维持,提供了对人类未来选择和行动的深刻见解。

2、▪  书名:时代的精神状况
▪  作者:【德】卡尔·雅斯贝斯
▪  ISBN:9787532752553
▪  译者:王德峰

3、使自己去适应他所遇到的生活而并不想改变它。他的活动限于努力改善自己在周围环境中的地位,而环境则被认为在实质上不可改变。(雅斯贝斯就是虚无主义的解药)

4、同这些时代的人相比,今天的人失去了家园,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他们生存在一个只不过是由历史决定的、变化着的状况之中。存在的基础仿佛已被打碎。

5、变化着的认识造成了生活的变化;反之,变化着的生活也造成了认识者意识的变化。

6、所以,我们对尘世完善的可能性抱有信念。但是,另一方面,个人即使在有利的情况下其干预力量也是有限的,而且还不能不承认他的活动的结果绝非取决于他所致力的目标,而是取决于总的环境条件。因此,他不得不痛心地认识到,他的影响之所及,比起他所抽象地意识到的广阔可能性,是多么的狭小。

7、所有这一切,都使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蔓延开来。人倾向于认为自己是被种种事件拖着前行的。这些事件,在他比较乐观时,曾是他希望加以引导的。一种宗教信仰认为,人在超越存在的面前等于无。抱有这种信仰的人,不为变化的事件所扰。变化是上帝意志的产物,并不被认为会同其他能够设想到的可能性有什么冲突。

8、今天,那种想要认识一切的骄傲,以及把自己看做世界的主人从而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世界的妄自尊大,叩响了所有的大门。但与此同时,这类骄傲与自高自大所遭到的挫折又引起了一种可怕的虚弱感。人该怎样适应这种情况而不受其影响?这是当代状况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9、我们将愈是确定无疑地经由知识而进入无知的不安之中,将愈是迅速地到达这样的边缘:在这个边缘上,人认识到自己是个体。

10、或许自发地、不可觉察地,或许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某种与以前不同的事物将从他们的时代中产生出来。

11、从16世纪起,就有一根不间断的链条,伴随着世代的接续而一环接一环地将时代意识代代相传。这一连续的过程起始于对人的生活有意识的世俗化。一批在欧洲范围内具有影响的志同道合的人物,复兴了古典学问,在艺术、科学和技术的领域内制定了新的纲领,取得了新的成就。这些革新者们的精神状态,用乌尔里希·冯·胡滕的话来说就是:“头脑正在觉醒,活着是一桩乐事。”

12、以往,生活是依其所是的样子而被接受的;现在,人的理性能够有目的地塑造生活,直到使生活成为它所应是的状态。

13、康德在1798年所作的预言直到今天仍是正确的:“历史中的这样一个现象永远不会被人遗忘,因为它揭示了在人性中有更美好的事物的萌芽以及达到这种事物的能力。而在此之前,没有一个政治学学者曾经从先前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推论出这一点。”

14、辩证法自身揭示了人类意识的转变。意识的每一次搏动都是由自我意识发动的。每一项认识都改变了认识者。改变了的认识者必须在他的世界中寻找关于他自身的新认识。

15、”塔列朗指出,只有那些生活在1789年之前的人才有可能尝到过生活的全部乐趣,可是我们这些一百多年以后的人却把19世纪初叶当做美好岁月的延续。每一新的一代都是如此。他们面对毁灭的前景战栗不已,同时却把某一较早的时期看做黄金时代。

16、“在我看来,在一个世纪之内,自由将扼杀艺术的感觉。那种感觉是非道德的,因为它把我们引入歧途,引入爱情的狂热,引入懒散和夸张。如果让一个有艺术气质的人去负责开凿运河的工程,那么他将不是以一个工程师所特有的冷静理智去工作,而会这样或那样地把事情弄糟。”

17、“在以往的时代,伟大的信念是支配的原则,是作出伟大努力的基础。现在,人们满足于发表宣言。一切都毫无结果,一切都半途而废。只有那些表达了某一政党的观点并因此而获得有效支持的人,才会做成一些事情。”

18、“在这一点上,哲学是一个孤独的圣所,其中的牧师们组成了孤立的僧侣集团。它必须远离世界,它的作用是保卫对真理的占有……直接地属于实践的事情不是哲学所关心的。”

19、“在肉体的意义上,我们应该是我们自己时代的公民(在这种事情上我们其实没有选择)。但是在精神的意义上,哲学家和有想像力的作家的特权与责任,恰是摆脱特定民族及特定时代的束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切时代的同代人。”

20、成为对我们时代最杰出的写照,即拉特瑙的《时代的批判》(1912年)和施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1918年)。拉特瑙的书是对现代生活的机器化性质的深刻分析。

21、它们所反复强调的主张——人类正直接面对着虚无。

22、毫无疑问,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信念,认为人的行动是毫无结果的,一切都已成为可疑的,人的生活中没有任何可靠的东西,生存无非是一个由意识形态造成的欺骗与自我欺骗不断交替的大漩涡。

23、关于人类当代状况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当代状况既是过去发展的结果,又显示了未来的种种可能性。一方面,我们看到了衰落和毁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真正的人的生活就要开始的可能性。但是,在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可能性之间,前景尚不分明。

24、把我们的祖先提高到动物界水平之上的,是工具之持久而非偶然的使用,是火的制作和利用,是语言的诞生,是对性嫉妒实行足够的控制以使伙伴关系成为可能,并成为稳定持久的社会的基础。

25、人们普遍地感觉到与以前历史的脱节。然而,这一变革不止是对社会的单纯的革命,即不止是破坏一种社会——改变财产关系,推翻贵族等级。在一份四千多年前的古埃及纸草文献中载有下列内容:

26、“盗贼蜂起……无人耕种土地。人们诉说:‘我们终日惶惶。’……到处肮脏不堪,不再有人衣着整洁……国家有如陶工的旋盘那样旋转不息……女奴们簪金戴玉……我们再也听不见笑声……各阶层的人异口同声:‘但愿我们未曾降生。’……富人被迫去推磨……贵妇人屈身于女仆的差役……饿极了的人们竟去争抢猪豕的残羹剩汁……档案室被人破门而入,洗掠一空……手抄的文献毁于一旦。……更有甚者,那些愚蠢的人们竟使国家脱离了君主政权;……官员们东逃西躲,无处安身;……行政机构陷于瘫痪,群众像失去牧人的羊群那样担惊受怕……
艺术家们不再忙于他们的艺术……少数人杀戮多数人……昔日的穷人而今俨然富翁,而曾经富有的人则对这些人极尽奉承拍马之能事……厚颜无耻比比皆是……哦,男人将不再是男人,女人将不再怀孕、生育!如此,直至最后,这个世界才将归于寂静。

27、在某些情况下,状况是无意识的,虽不为有关个人所知晓却已发生实际作用。在另一些情况下,状况实际上同个人自我意识的意志所采取的观点相关,这些个人能够接受它们、利用它们和改变它们。为观察者或参与者所意识到的状况要求与其相关的有目的的行为。这种状况并不自动导向某种不可避免的事物,而毋宁是指示了某些可能性以及可能性的界限。作为这种状况的结果而发生的事情,部分是由处于该状况中的人以及他对该状况的想法所决定的。对一种状况的“领悟”改变这种状况,只要这领悟能够使人对该状况采取确定的态度并诉诸行动的裁决。领悟一种状况是导向支配该状况的第一步,因为,审视它和理解它唤起了改变它的存在的意志。当我仍在设法理解时代的精神状况时,我是作为一个赋有智能的人而在努力运用着我的能力;只要我的理解仍是未完成的,我就只能将这种状况视为不依赖于我的贡献而自行其是的。但是,一旦我成为这种状况中的一个主动参与者,那我就自然地想要干预这种状况与我自身生存之间的相互作用。

28、当群众秩序的巨大机器已经巩固的时候,个人就不得不服务于它,并且必须时常地联合他的伙伴来整修它。如果他想要以理智的活动来谋他自己的生活,他会发现很难这样做——除非同时满足多数人的需要。他必须提倡使众人愉快的事情。众人的快乐来自饮食男女和自命不凡。只要其中的一项得不到满足,他们就觉得生活索然无味。他们也需要有某种自我认识的方法。他们想要被引入可以想像自己是领袖的方向上去。他们并不想要自由,但乐于被看做是自由的。凡欲迎合他们趣味的人必须创造出实际上普通而平庸的东西来,但要貌似不平凡。他必须赞美或至少肯定某种东西普遍地合乎人性。凡越出他们的理解力的事物都不能与他们相容。

29、但是,人作为个体,拒绝让自己被一种生活秩序消化掉,这种秩序只会使他成为为维持整体而起作用的一种功能。当然,他可以借助于一千种关系而生活在这架机器中,他依赖这架机器并参与其中的活动,但是,既然他已经成为一只齿轮上可被替换的单纯的轮齿而与其个性无关,那么,若无其他方法可以表现他的个体自我,他就要反抗。

30、直接的自我意志是推动他前进的主要力量,因为他受到一种盲目的欲望的激励,想要得到伴随生存斗争中的成功而来的利益。可是,自我表现的冲动又驱使他去冒难以预测的危险,这些危险关系到他的生活资料的保障。

31、由于自我意志给个体自我提供了空间,在其中,个体自我能够实现自己为实存,所以,前者可以说是后者的身体,它既可以使后者毁灭,也可以——在有利的情况下——使后者成功。

32、由于自我意志给个体自我提供了空间,在其中,个体自我能够实现自己为实存,所以,前者可以说是后者的身体,它既可以使后者毁灭,也可以——在有利的情况下——使后者成功。

33、有一种感觉是,有些事,就是一些长期训练中才能品味到的。巧合也是在同一个意识流里的。

34、机器的统治。由于那提供人的生活的基本必需品的庞大机器把个人变成单纯的功能,它就解除了个人遵循传统准则的义务,这些旧时的传统准则曾经使社会得以巩固。已有人指出,在现时代,人们是像沙粒一样被搅和在一起的。他们都是一架机器的组成部分,在这架机器中,他们时而占据这个位置,时而占据那个位置。

35、皆应各得其所,去完成造化赋予他的任务。但这句话对于上述的人们来说已成为一句谎言,对于感到了自己被遗弃而漂泊不定的人们来说是虚弱无力的安慰。一个人在今天所能有的作为只能是目光短浅的人的作为。的确,他有职业,但是他的生活缺乏连续性。他所做的事固然有其意义,但一旦完毕便烟消云散。
(生活的连续性)

36、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必不可少的。他不是他自己,他除了是一排插销中的一根插销以外,除了是有着一般有用性的物体以外,不具有什么真正的个性。这些被最强有力地预置在这种生活中的人都没有任何认真地想要成为他们自己的愿望。

37、这些被最强有力地预置在这种生活中的人都没有任何认真地想要成为他们自己的愿望。

38、前者是消极的,安于他们所是的状况,在闲暇时间里追求快乐。后者则是积极的,为野心和权力意志所推动,焦躁不安地盘算着升迁的种种机会,使尽他们最大的精力。

39、那些奋力跻身前列的人已获得了晋升,并享有很高的尊重,然而,他们在本质上也还是他们所具有的功能的奴隶,而这些功能只是要求比一般大众具有更为敏锐的智力、更为专门化的技能以及更为积极的活动。

40、这些人能够不懈地努力,目标指向最重要的机会而毫不顾及其他;这些人时刻挂念着他们在人世间生活的进展。

41、由于到达高位的人只是通过牺牲其个体自我才“到达”的,因此他就不能容忍在下级当中有自我表现。

42、每个人都要设法解决这个难题,即如何既努力争取职位,又显得对升迁无动于衷。

43、命令的发出者是以一种彻底的责任感来发命令的,而命令的服从者则完全地理解他正在做的事情的理由。

44、虽然难得会出现其个人目标与芸芸众生的要求非常合拍、能够既保住地位又不停地为大众利益而工作的领袖

45、生活秩序的十字路口上,所面临的问题是要么有新的创造,要么衰亡。对于新的创造来说,是否出现这样的人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个人能够主动地出来掌舵,沿他自己选择的航线前进,哪怕这航线违背群众的意志。要是这类人物的出现不再可能,那么可悲的覆舟之灾将不可避免。

46、公共教育不是被看做至多是家庭教育的补充,而是被认为比后者更为重要,它的最终目的逐渐显露:要把孩子们从他们的双亲那里拖走,使他们可以成为只属于社会的孩子。

47、婚姻是当代人必须对付的最棘手的难题之一。想要预言有多少人将被发现天生不能胜任结婚的任务是不可能的。但毫无疑问的是,将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由于不能保持对于他们的个体自我来说十分必要的公益与权威精神而将坠落无底的深渊之中。另外,还须注意这样一点,即妇女的解放与妇女的经济独立性的增强近来已使婚姻变得更为困难,所以现在有大量未婚女子随时乐意满足男子的性欲。在很多情况下,婚姻至多是一项契约,丈夫一方的违约仅仅意味着必须承当付给离婚赡养费的惯例性惩罚。在日益增多的放任之外还产生了对于给离婚提供方便的要求。夫妇纽带脆弱的一个征兆是讨论婚姻的书籍大量出现。

48、范·德·维尔德的《理想的婚姻》一书力图把夫妇纽带性爱化,它反映了我们时代的症状,是试图去除我们时代的痛苦中的非理性成分的努力。

49、以爱为基础的婚姻无需证明合法性,因为它来源于生存,它有着由生命决定的忠诚这样的无条件性,这种忠诚也许只是在偶然的时刻才会保证性的快乐。爱仅仅通过生存的自由才确证自身,它已经把性欲包含在自身中,既未贬低性欲,也未承认其色情的欲求。

50、当我不再信赖家庭的时候,当我仅仅作为等级、作为诸种利益的集合、作为企业中的功能而生活的时候,当我在一切我认为的权力所在之处进行努力的时候,家庭就崩溃了。

51、因此,普遍的生活秩序的界限是由个人的自由所设定的,个人必须(如果人仍然要成其为人的话)从他自己的自我中唤起任何他人都无法从他那里唤起的东西。

52、想继续存活的人必须将他的劳动力运用到极致,他必得不停息地工作,屈服于不断增强的驱迫力。每个人都知道,凡在竞赛中落后的人都会跌倒而无人看顾;而过了四十岁的人则意识到,这个世界不再需要他。的确,我们有社会福利机构,有社会保险体系,有存钱的银行,等等。

53、畏惧或焦虑增强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至其罹受者感到自己无非是在虚空中迷失方向的一个点,因为一切人的关系看来都只具有暂时的效力。

54、这种焦虑仅能由更高的畏惧来控制,这更高的畏惧是被受到了个体自我之丧失的威胁的实存所感觉到的,它引起一种高过一切的宗教的或哲学的升拔。当实存瘫痪时,对生活的畏惧不可避免地要增长。生活秩序之无所不在的统治会摧毁作为实存的人,却从来也不能使人免除对生活的畏惧。事实上,正是生活秩序之趋于绝对的趋向引起了一种不可控制的生活畏惧。

55、工作中的乐趣问题。自我的追求和主动的意愿以其最低的分量而存在于工作的乐趣中,没有这种乐趣,个人最终就是瘫痪的。因此,对于工作中乐趣的维持,就是技术世界中的根本问题之一。(本就是瘫痪的,躺平是被动的)

56、沿人文主义的路线从事某项职业的乐趣被代之以由技术成就所带来的工作乐趣。在后者的领域中,个体自我与工作者之间的分裂已经形成。这样的分裂在其他活动领域中也是不可避免的,它规定了所能达到的成就。

57、当不再存在真正的医师时,人就丧失了他作为一个病人的权利,因为,这架原是要让医师供群众支配的机器,由于它的作用,已使真正的医师不可能存在。

58、体育运动。自我保存的冲动,作为生命力的一种形式,在体育运动中为自己找到了发挥场所;作为直接生命需要的一种遗迹,在训练中、在能力的全面性以及运动的灵巧性中得到满足。通过受意志控制的肉体活动,力量和勇气得到了保存,而且,追求同自然的接触的个人更接近了宇宙的基本力量。

59、体育运动占据了群众的闲暇从而使他们保持平静。正是生命力的意志——以在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中运动的形式——才导致这种对生命的集体享受。

60、但是,提高体育运动的乐趣的另一个因素,也许是在目睹同观看者自己命运无关的人经历危险与毁灭时所具有的快乐,这种快乐在古罗马时代无疑是吸引群众观看角斗士竞技的原因。

61、在他从事运动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他身上紧裹着救生衣,处于连续不断的危险中,好像在从事一场真正的战争;这个人没有被那几乎无法忍受的命运所压垮,而是为了自己而奋力搏击,挺直身体投出他的长枪。

62、仅仅通过保持身体的健康,仅仅通过在生命勇气上的升华,仅仅通过认真地“参加游戏”,他并不能够克服丧失他的自我的危险。

63、如果生活可以被令人满意地安排好,那么,我们就必须假设存在着一种稳定不变的生活秩序的可能性。然而,很明显,这样的稳定状况是不可能的。生活在根本上是不完善的,并且如我们所知,是不能忍受的,它不断地力图以新的形式来重造生活秩序。

64、诉诸群众概念,是一种诡辩的手段,为的是维护空洞虚夸的事业,躲避自我,逃脱责任,以及放弃趋向真正的人的存在的努力。

65、其中一极是自私的生活的机会主义灵活性,另一极是非理性的情感冲动。

66、不作决定
生活秩序格外地需要平静以保护自己,它的支持者们则诡辩地声称他们之害怕作出决定乃是促进普遍利益的最好方法。

67、外在的炫示代替了真实的存在,多重性代替了统一性,喋喋不休的喧嚷代替了真正的知识的传播,经验代替了实存——一句话,是永无止境的重复仿效。

68、凡是想要探索这种危机的根源的人,必须阅历真理的失地,以收复这块失地;必须穿越困惑的重重迷雾,以达到关于他自身的决定;必须剥除掩盖真相的种种虚饰,以揭示真正隐藏着的东西。

69、教育的内容、目标和方法不时地被改变。这是一个对自身没有信心的时代,它焦虑地关注着教育,仿佛在这个领域中有可能再次从虚无中创造出某种事物来。

70、教化是生活的一种形式,其支柱乃是精神之修养和思想的能力,其范围乃是一种成系统的认识。

71、正像一艘船,一旦割去其系泊的缆绳就会在风浪中无目标地飘荡一样,我们一旦失去同古代的联系,情形也是如此。

72、那终结了的、过去了的东西,仍然作为无内容的文化要素而继续存留着。这几千年的历史全景就像是一个至福的沉思境界。

73、当他遭遇到虚无时,他惊恐、痛苦、畏缩。当他满足于那种使大多数人感到满意的东西时,他是不真诚的。当他真诚地实现他在当代的存在时,他上升到崇高的境界。

74、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人们愈益清楚地看到,精神创造的工作必须由那些从内心深处获取主要动力的人来承担。事实上,在全部历史中,孤独是一切真正的能动性的基础。但是,这种孤独是同它所历史地归属的民族相互联系着的。

75、我当然是更喜爱古典音乐的。至于现代音乐,就其与整体的关系而言,是令人感兴趣的,而不是具有深刻的感染力的。它的特性在于能吸引人,而不在于能使人有所实现。

76、科学的危机不仅仅在于它能力有限,而且也表现在它关于意义的意识中。伴随着整体的毁坏,可知之物变得不可测度了,并出现了知识是否有价值的问题。不管在哪里,只要人们认为缺乏整体世界观的知识是正确的,那么这种知识总是按照技术的可用性来评价的,于是,它就沉落到与任何人都无关的无底洞中去了。

77、哲学的状况,在今天,以三种模糊不清的现实为特征。其一:这个时代已经产生一大批缺乏信念的人,他们的全部特性来自生活机器。其二:宗教虽然通过那些教会组织而得到了很好的表达,但是看来仍缺乏能够同实际的现状相一致的创造性的表现力。其三:哲学在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似乎越来越成为单纯的理论学说和历史的事业,因而正愈益放弃其真正的作用。

78、今天的哲学是那些因为具有充分的意识而不受宗教保护的人的惟一避难所。哲学不再是在一个有限圈子内的人的事情,也不是某个杰出人物的事情。因为,无论如何,它作为关于个人怎样才能更好地生活的紧迫问题,已成为无数人的事情。各个学派的哲学,就其使哲学生活成为可能而言,有其存在的理由。然而,在今天,这种哲学是不完善的、散漫的、支离破碎的,并且还在继续瓦解。

79、认识是受人支配的,人能够超越它。但是人自身是不完善的,而且不可能达于完善,他被托付给在他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他通过思想所能做到的事只是照亮自己的道路而已。

80、我并没有认识我的实存,我仅仅能够发动澄明的过程。

81、在全面的知识中,人赢得了平静,或者说廓清了自己的不安和危险,这时候,真正的现实似乎已向他显露自己。

82、人们可以在这副面具下掩盖自己的空疏贫乏:个人被仅仅当做是一种被实现了的功能,他在无限空洞的形式中丧失了自己的真确性。人们开始害怕用自己的语言说话,害怕自己的愿望和情感。除了技术上的问题以外,其他一切均不再留存。而且,当技术问题被处理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沉默无言,但这并不是一种意义深刻的沉默,而只是空虚的表现。人似乎但愿能放弃他自己,但愿投入自己的工作就好像投入到遗忘之海中去一样,但愿不再是自由的,而只是“自然的”——仿佛“自然”即等于某种被技术把握住了的东西。

83、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具有种种未知的可能性的世界里。

84、只要人不能主动地发现这个世界中的适合于他的思想观念,人就始终遮蔽着人自身。(醍醐灌顶)

85、个人内心唤醒警觉的第一个征兆,乃是他所表现出来的与世界保持距离的新方式。个体自我或自我实存,最初即来自他在世中而对此世之反抗。第二步的路径是导向入世。不过,这入世借助的是第一步的路径所提供的可能性。自我实存若要哲学化,就不可能以无疑问的满足而牢固地立足于自己的世界。


86、今天所提出的要求是这样的:一个人应该在与其他人的联合中使自己沉入到作为历史具体之整体的世界中,以便在普遍的无家可归的状况中可以为自己赢得一个新家。


87、这种艰难倒不是出于抽象难解的概念、术语,而是在于雅氏的那种生动而又简练的语句所包含的寓意深厚的隐喻。


88、雅斯贝斯可以解毒,什么毒呢,从虚无主义那里浸淫后感染的无意义幻觉的毒素。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两个阵营的对垒。当你从悲观者那里误以为发现世界无意义的真相,那么这些存在哲学的人就会告诉你,生命与存在的意义之径。齐奥朗触摸到了虚无幽暗的边境,给人制造出命运已至黑夜边界的幻觉,他没有提供如何生存下去的可能,似乎生命解体后就无路可走。而雅斯贝斯却像同一边境处幸存的余烬,保存着可能重新燃起火焰的火种,他讨论的是人自我拯救的可能性。在分析了国家、教育教化下的时代意识的演变及技术进步对社会的影响后,他提出了时代的精神状况——虚无主义绝望的“无信仰状况”。把世界击成碎片是虚无主义的目标,人这样的劲风中感觉自己毫无价值,像活在狭窄的山崖上,一边是庞大的机器世界,一边则是缺乏现实性的个人沉浸。雅斯贝斯提出,在这种状况下人面临的唯一任务便是面对虚无,在虚无面前自承风险地寻找真实的道路,在世界中扮演一个主动角色,哪怕目标不可实现,哪怕生活中几乎总是感到价值缺失,哪怕一个幻灭接着一个幻灭,但也必须尽可能找到自己的道路指示。也可以和马尔库塞批驳的工业社会培养了单向度的人结合起来看。看两种观点,世界本来就不是单一规则制定的,当你觉得的空无而厌世悲观,有人就会觉得空意味着机遇和可能,当你觉得工业进程忽视人类道德情操的发展培养了工具人,有人就会觉得是工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进程,让更多人过上更好生活。




水姐
作协会员/秦朔朋友圈主编/清华等校友/中年好友苏东坡ip系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