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阻挡不了运动的热情,但在温度低的日子里坚持训练,需要警惕一种医学急危重症——“失温”,也称作意外低体温。
什么是失温,如何尽早识别、预防失温,遇到失温又该如何自救和施救呢?
失温是急危重症又称低体温症,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0℃时的现象。
人体核心体温是相对恒定的,自身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调节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平衡。但人体对寒冷环境的生理反应能力有限,对流散热到冷空气中及传导散热到水中是失温最常见的机制。
失温的发生往往会有多种因素导致:
环境因素:是失温的最主要原因,如低温暴露,冷水浸泡,皮肤接触金属或燃料,身处于高海拔环境等。
个人因素:如穿衣过少,本身体型偏瘦、体脂率低等。
其他因素:有糖尿病病史,合并有烧伤、创伤以及服用止疼药、抗焦虑药、甲状腺药物等。
图片来源:bigstock
一旦出现失温的临床症状,人会变得行动迟缓,判断力也会有所影响,此时会忽略掉身体的报警信号,误以为只是“疲惫”,甚至有时会有一个误区“再跑一下就能挺过这个瓶颈期”,最终可能酿成悲剧。
在户外,测量核心体温往往不现实,通过观察临床表现来粗略估计低体温的严重程度。然后根据失温的不同阶段做不同的急救处理。
失温的代偿期,即冷应激期第一个出现。此时,神志、功能均正常,身体会出现寒战。核心体温约为35-37℃。
图片来源:pexels
在此阶段,身体内部储存的能量仍可以维持身体的需要,机体试图通过寒战和增加甲状腺、儿茶酚胺及肾上腺的活动来刺激热量的产生,同时机体的交感神经介导的血管收缩减少热量的流失。
人体往往会感觉到鼻、耳、皮肤、四肢冷的厉害。这时不一定存在低体温,要尽量减少热丢失,增加热产能。
如果失温进一步恶化,就会进入轻度失温。此时,人还是警觉的,但神志可能改变,伴有寒战,机体功能开始不正常,不能照顾自己。此时的核心体温约为32-35℃。
保护患者以防止继续降温,但千万不能进行烤火等急骤升温,需要进行缓慢回温。可使用保温垫、防潮垫,在掩体保护下可去除湿透的衣物。
图片来源:pixabay
如果情况允许可检测体温、补充能量,确保没有热丢失后,静卧30分钟(禁止行走站立)。有条件的进行主动体表复温,如加热毯,加热垫,热风供暖,室温应尽可能维持在28度。
一旦进入轻度失温期,体内的能量储备仅能维持部分身体的功能,此时靠自己摆脱困境已经不现实了。如果周围环境依旧恶劣,后续救援没有及时到位,失温将进一步恶化。
中度失温,此时意识会慢慢变模糊,逐渐进展到无意识状态。寒战也会逐步消失,此时核心体温大概为28-32℃。冷到反常脱衣服,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一旦核心体温降到32℃,新陈代谢、通气和心输出量都开始下降,寒战变得不那么有效,随着核心体温继续下降,寒战最终停止。
这时除了采用以上救助法外,还要进行主动体表复温;仅在患者躯干部复温,包含胸部、背部及腋窝。
图片来源:pexels
不要给失温者进行四肢加热或者喝热水,监测生命体征,用40摄氏度-42摄氏度的生理盐水,静脉输注葡萄糖液体。患者一定静卧,禁业行走及站立。
最后就是重度失温了,此时核心体温已经低于28℃,患者没有意识,身体也没有寒战。
虽然核心体温低于24℃时,也可能会有生命体征和其他生命迹象,但此时的救治已是难上加难。
这时救助除了采取躯干加温,保温外,就要考虑气管插管、吸氧(尤其在海拔2500米以上时)、做心肺复苏等。
图片来源:bigstock
需要提醒的是,在转运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小心搬运、让患者保持身体水平状态,持续复温,如有条件要将转运交通工具的内部温度调至24摄氏度。
预防失温的发生,首先要了解这个急危重症,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及自我保护措施。在进行户外运动前,还要做好预判,并准备好相应的装备,做到防患于未然。
图片来源:bigstock
首先,保暖三件套必不可少。外层的冲锋衣、羽绒服等,要选择防雨、防风的材质,中层的软壳、抓绒要注重保暖,内层着装快干内衣裤必不可少。
第二,头部的保暖防护非常重要,因为暴露在外,很容易引起快速失温。一定要准备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等。暴露在外的身体器官过多,面临的风速越大,身体热量也就会相应的加速散失。
第三,在户外如遭遇失温现象,要学会就地取材。
最后,作为重症医学科医师兼跑者的我提示大家,失温关键在于预防,一旦遭遇失温,迅速、有效、理智的做出应对能赢得宝贵的时间。
重症监护室医生
住院部医师
◆ 和睦家医师跑者,参与2017年以来多届北京马拉松、2021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医疗保障。
◆ 张辉医生2010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获医学硕士学位,同年留院并任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2011年完成中国危重病医学会和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BASIC课程,2013年加入北京和睦家医院。
◆ 张辉医生能对常见病和多发病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处理,能够管理各种危重症疾病的患者,掌握急诊危重病医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可熟练进行心肺复苏、经口气管插管等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