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回顾|微构之工,精准操控——DCwire®微导丝线上研讨会(第七期)

健康   2024-09-07 18:01   北京  

2024年9月3日,由加奇生物卒中视界联合举办的“微构之工,精准操控——DCwire®微导丝线上研讨会(第七期)”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特别邀请了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宋毅教授担任主持嘉宾。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熊严全教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陈科宇教授、铜仁市人民医院何旭教授、重钢总医院丁查文教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赖挺教授分别进行专题分享。四川省人民医院程美雄教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王文煜教授、黔西南州人民医院蒋华教授、黔南州人民医院蒋茂君教授共同参与了讨论。

※ 扫描二维码 观看精彩录播 ※

首先由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宋毅教授介绍会议的各位点评嘉宾及分享嘉宾。在开场致辞中,宋毅教授表示:在神经介入中,微导丝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良好的微导丝可以让手术事半功倍。在进口微导丝仍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加奇DCwire®微导丝的上市是十分令人振奋的,接下来请各位嘉宾通过临床实战经验分享这款微导丝的操作体会,一起推动国产微导丝的发展与进步。

应用“微构”设计神经微导丝建立通路的应用体会1

熊严全 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

熊严全教授表示,理想的微导丝应兼具优秀的扭控性、合适的头端柔软度、出色的塑形能力及塑形后的稳定和良好的支撑能力。DCwire®微导丝通过改良材料,实现了上述的性能,为临床提供了帮助。本中心主要应用215cm和300cm的型号。熊教授随后通过一系列实战病例分享了使用DCwire®微导丝的心得体会。

CASE 01

醒后卒中患者,左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DCwire®微导丝 215cm携带Rebar 18顺利通过,完成了支架取栓,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达到了TICI 3级复流;

CASE 01

醒后卒中患者,左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DCwire®微导丝 215cm携带Rebar 18顺利通过,完成了支架取栓,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达到TICI 3级复流。

CASE 02

急性左侧大脑后动脉P2段闭塞。DCwire®微导丝 215cm携带XT-17微导管通过闭塞段,BASIS技术进行血管扩张及支架取栓,达到TICI 3级复流。

CASE 03

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DCwire®微导丝 300cm携带XT-17通过闭塞段进入下干,交换球囊扩张后血流恢复良好。

讨论

DISUCUSSION

宋毅教授:

感谢熊教授,让我们看到了DCwire®微导丝在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良好应用效果。

王文煜教授:

很高兴国产微导丝在实际病例中体现了良好的性能,能看到扭控性是不错的,请问用的是哪款DCwire®微导丝

熊严全教授:

标准型。

王文煜教授:

今后也可以尝试Soft型,在合适的病例中会有好的表现。

应用“微构”设计神经微导丝建立通路的应用体会2

陈科宇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微导丝微导管技术是神经介入通路建立最后、最关键的一环,除了术者经验,材料的完备也至关重要。陈科宇教授介绍,微导丝的特性包括扭控性,可塑性,柔软度,跟踪性,支撑性及抗疲劳性。DCwire®微导丝在我们的临床使用中带来了惊喜:

CASE 01

前交通动脉瘤,DCwire®微导丝在通过A1A2锐角回头弯时很顺畅,并良好引导微导管到位。

CASE 02

C6段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有圈丝脱入支架网孔内,DCwire®微导丝良好通过支架到达远端,引导微导管到位释放第二枚支架;

CASE 03

前交通宽颈动脉瘤,同样,DCwire®微导丝通过A2锐角弯时非常顺畅;

CASE 04

前交通微小破裂动脉瘤,DCwire®微导丝携带微导管进入瘤囊。

总体对比,DCwire®微导丝可能在塑形保持能力上略强于目前常用的某款进口导丝,头端柔软度可能偏硬,可以满足90%以上介入场景使用,Soft版本可能适用出血性疾病治疗,Support版可能更适合迂曲的缺血性疾病。标准版则能有很好的兼顾。

讨论

DISUCUSSION

程美雄教授:

感谢陈教授带来的精彩病例,尤其过弯时候的DCwire®微导丝的表现非常完美,让人印象深刻。

应用“微构”设计神经微导丝建立通路的应用体会3

何旭 铜仁市人民医院

何旭教授通过两个临床病例分享了DCwire®微导丝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CASE 01

蛛网膜下腔出血,CTA提示前交通动脉瘤。在颈内动脉过A1时,DCwire®微导丝展现了良好的扭控性。

CASE 02

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前交通动脉瘤。在进入瘤腔时,DCwire®微导丝展现了良好的跟踪性,稳定引导微导管进入瘤腔。

何旭教授指出,基于本中心的使用经验,DCwire®微导丝具备良好的扭控性、输送性和支撑性,期待未来国产微导丝进一步提高抗疲劳性,为临床提供更多的选择。

讨论

DISUCUSSION

蒋华教授:

抗疲劳性可以借助中间导管,保证良好通路来实现,提高一次到位率。

王文煜教授:

三个版本导丝各有千秋,总体体会都非常良好。

应用“微构”设计神经微导丝建立通路的应用体会4

丁查文 重钢总医院

丁查文教授带来了一例颈内动脉闭塞急诊开通的病例。肢体无力起病,左侧半卵圆中心散在梗塞。CT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C6段闭塞。Soft版DCwire®微导丝携带Rebar 18顺利通过后引导微导管到位,取栓支架到位,抽拉结合取栓一次。再次到位DCwire®微导丝,进行球囊扩张,并置入支架。术后CT无出血,患者恢复良好。

丁教授最后总结:DCwire®微导丝柔软版也能兼具扭控性,为手术安全保驾护航。拟行BASIS技术时,取栓支架要有足够的锚定区域,便于球囊扩张狭窄/闭塞病变。

讨论

DISUCUSSION

蒋茂君教授:

微导丝除了应当具有良好的扭控性、柔软性、塑形后的稳定性之外,针对ICAS病变,需要微导丝有一定穿透能力,在丁教授的病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应用“微构”设计神经微导丝建立通路的应用体会5

赖挺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

赖挺教授分享了一例颈内动脉瘤采用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置入的病例。DCwire®微导丝顺利携带XT-27微导管通过动脉瘤,释放国产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后,采用DCwire®微导丝对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进行按摩。在治疗过程中,DCwire®微导丝成袢非常容易,最终实现了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良好的贴壁。

讨论

DISUCUSSION

宋毅教授:

本例病例充分说明,DCwire®微导丝兼具支撑性和柔软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DCwire®微导丝的力反馈做的也很出色,头端有阻力时能够很快感受到,使手术更加安全。

程美雄教授:

之前的国产微导丝可能在扭控性方面有一定缺乏。国产的DCwire®微导丝的上市让我们非常振奋,因为它几乎能够平替目前市面上常用的进口微导丝。很高兴看到国产导丝能够发展到如此的水平。

宋毅教授:

第四例病例ICAS串联应用加奇的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是否更合适?

丁查文教授:

的确如此,期待未来在合适的病例中使用。

宋毅教授:

密网支架的病例中,DCwire®微导丝塑形是直接塑成回头弯还是先塑小弯?

赖挺教授:

先塑小弯,但DCwire®微导丝柔软度非常好,小弯成袢也很容易。

王文煜教授:

DCwire®微导丝的引进,确保了我们的耗材库更加丰富,并且避免因耗材不趁手而导致手术效果下降。

宋毅教授最后进行会议总结:无论是出血性脑血管病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DCwire®微导丝在临床使用中均表现出良好的使用效果。它能够良好地通过ICAS病变,也能够很好地引导微导管到位瘤腔以及支架按摩。结合了柔软度与支撑性,其扭控性和力反馈也非常优秀。感谢加奇生物搭建的平台,让各位同道得以在此交流,希望国产神经介入企业能再接再厉,研发更多更好的神经介入产品。

© 版权声明

严禁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转载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本文内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或个人,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 特别说明

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觉得内容还不错,点个“在看”呗

卒中视界
以卒中防控为主导,汇聚脑血管内科,外科,介入医师和其他相关学科专业人员、健康界人士,打造中国脑血管病医生分享经验、碰撞思想、参与全球交流的平台,共同推动中国脑血管病医教研防事业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