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日,由加奇生物和卒中视界联合举办的“微构之工,精准操控——DCwire®微导丝线上研讨会(第七期)”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特别邀请了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宋毅教授担任主持嘉宾。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熊严全教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陈科宇教授、铜仁市人民医院何旭教授、重钢总医院丁查文教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赖挺教授分别进行专题分享。四川省人民医院程美雄教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王文煜教授、黔西南州人民医院蒋华教授、黔南州人民医院蒋茂君教授共同参与了讨论。
※ 扫描二维码 观看精彩录播 ※
首先由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宋毅教授介绍会议的各位点评嘉宾及分享嘉宾。在开场致辞中,宋毅教授表示:在神经介入中,微导丝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良好的微导丝可以让手术事半功倍。在进口微导丝仍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加奇DCwire®微导丝的上市是十分令人振奋的,接下来请各位嘉宾通过临床实战经验分享这款微导丝的操作体会,一起推动国产微导丝的发展与进步。
应用“微构”设计神经微导丝建立通路的应用体会1
熊严全 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
熊严全教授表示,理想的微导丝应兼具优秀的扭控性、合适的头端柔软度、出色的塑形能力及塑形后的稳定和良好的支撑能力。DCwire®微导丝通过改良材料,实现了上述的性能,为临床提供了帮助。本中心主要应用215cm和300cm的型号。熊教授随后通过一系列实战病例分享了使用DCwire®微导丝的心得体会。
讨论
DISUCUSSION
应用“微构”设计神经微导丝建立通路的应用体会2
陈科宇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微导丝微导管技术是神经介入通路建立最后、最关键的一环,除了术者经验,材料的完备也至关重要。陈科宇教授介绍,微导丝的特性包括扭控性,可塑性,柔软度,跟踪性,支撑性及抗疲劳性。DCwire®微导丝在我们的临床使用中带来了惊喜:
总体对比,DCwire®微导丝可能在塑形保持能力上略强于目前常用的某款进口导丝,头端柔软度可能偏硬,可以满足90%以上介入场景使用,Soft版本可能适用出血性疾病治疗,Support版可能更适合迂曲的缺血性疾病。标准版则能有很好的兼顾。
讨论
DISUCUSSION
应用“微构”设计神经微导丝建立通路的应用体会3
何旭 铜仁市人民医院
何旭教授通过两个临床病例分享了DCwire®微导丝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何旭教授指出,基于本中心的使用经验,DCwire®微导丝具备良好的扭控性、输送性和支撑性,期待未来国产微导丝进一步提高抗疲劳性,为临床提供更多的选择。
讨论
DISUCUSSION
应用“微构”设计神经微导丝建立通路的应用体会4
丁查文 重钢总医院
丁查文教授带来了一例颈内动脉闭塞急诊开通的病例。肢体无力起病,左侧半卵圆中心散在梗塞。CT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C6段闭塞。Soft版DCwire®微导丝携带Rebar 18顺利通过后引导微导管到位,取栓支架到位,抽拉结合取栓一次。再次到位DCwire®微导丝,进行球囊扩张,并置入支架。术后CT无出血,患者恢复良好。
丁教授最后总结:DCwire®微导丝柔软版也能兼具扭控性,为手术安全保驾护航。拟行BASIS技术时,取栓支架要有足够的锚定区域,便于球囊扩张狭窄/闭塞病变。
讨论
DISUCUSSION
应用“微构”设计神经微导丝建立通路的应用体会5
赖挺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
赖挺教授分享了一例颈内动脉瘤采用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置入的病例。DCwire®微导丝顺利携带XT-27微导管通过动脉瘤,释放国产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后,采用DCwire®微导丝对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进行按摩。在治疗过程中,DCwire®微导丝成袢非常容易,最终实现了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良好的贴壁。
讨论
DISUCUSSION
宋毅教授最后进行会议总结:无论是出血性脑血管病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DCwire®微导丝在临床使用中均表现出良好的使用效果。它能够良好地通过ICAS病变,也能够很好地引导微导管到位瘤腔以及支架按摩。结合了柔软度与支撑性,其扭控性和力反馈也非常优秀。感谢加奇生物搭建的平台,让各位同道得以在此交流,希望国产神经介入企业能再接再厉,研发更多更好的神经介入产品。
觉得内容还不错,点个“在看”呗